460 likes | 593 Views
国内主要高校本科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研究.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殷永林. 一、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1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搜集、阅读有关高等学校已经形成纸质文件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其他相关材料、高等教育研究的有关论文和著作。 网络法。通过互联网访问有关高校的网站,查看有关学校网站上公布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我们主要依靠的是网络法。
E N D
国内主要高校本科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研究国内主要高校本科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研究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殷永林
一、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1、主要研究方法 • 文献法。搜集、阅读有关高等学校已经形成纸质文件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其他相关材料、高等教育研究的有关论文和著作。 • 网络法。通过互联网访问有关高校的网站,查看有关学校网站上公布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我们主要依靠的是网络法。 • 抽样法。我国2006年有720所普通本科院校,它们种类众多,层次不同,水平差别巨大,不加分类和区别的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针对性不强,实际意义不大。因此,我们采用抽样研究法,从我国现有的在全国及各省区有重要影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中(一般是全国重点大学或“211工程”大学,同时能够获得它们的有关研究材料),选择部分作为研究对象。
一、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2、研究范围 我们选择的高等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
二、改革的背景 1、改革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师法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以培养专才为主。教学计划中除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和体育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业课程。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口径狭窄,课程设置过专过深,综合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953年初,我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增至510种,此后专业总数最多时达到1343种,1987年专业目录修订后仍有671种。 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较好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满足了我国当时工业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是,他们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二、改革的背景 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大批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相继产生或成熟。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社会和社会分工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世界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产业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改革的背景 3、国家要求改革 (1)1995年7月5日,原国家教委发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同年,在部分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 (2)1997年初,又下发《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上,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 (4)2000年,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把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特别是质量建设工程,都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第一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第一类)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国内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更新,增加了若干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原有的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多大变化。 这个类别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不再举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二)基本按学科大类或学院教学,即按类培养,按模块设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模块,适当压缩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时数和课程门数,专门设立了由学生任意选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或称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对这类学校,下面举几个例子。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1) 北大从2003年开始,就推行了按类培养。北京大学在2003年修订教学计划的《总则》中明确指出:“本次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就是从按专业组织教学向按院系(或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院系(或学科大类)内进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要求各院系把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又分为学科大类的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16学分的全校性通选课;毕业论文(设计);不占学分的课外学习。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2)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下设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学和城市管理4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为140学分。其中,全校公共必修课29学分,全院必修课30学分,专业必修课29学分,全校通选课16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含社会实践学分)。30学分的全院必修课由《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宪法与行政法学》、《高等数学D》(上、下)、《普通统计学》组成。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3) 北京大学还实行了元培计划,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元培学院的学生原则上可自由选择专业。元培学院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在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在学生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于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最后确定专业,但每个学生修读专业的最后确定还必须考虑相关专业教育资源及学生的综合条件。为了进一进发挥学院的跨学科优势,给元培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已经起动了设置跨学科专业的尝试,目前已设置“古生物”专业以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1、北京大学(4) • 2001-2008年元培共招收八届学生,总数1020人,其中01-07年共录取状元考生61人。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已经成功培养四届毕业生477人,其中350人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学院目前在校生743人,学生选择的专业遍及全校各院系。元培学院设有教学委员会和导师委员会,导师人数50人(含两位专职导师),设有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导师工作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 元培学院已成为国际一流大学与北大开展本科教育合作的首选单位。学生除可以自由申请北京大学校方签署的交流项目之外,还可以申请元培学院主导和主要参与的交流项目。 • 2009年元培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之改革计划实验区”,2009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1) • 清华大学从2002年起试行按专业大类教学。清华大学在2002年8月发布的《关于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中提出,应积极推进实行按专业大类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7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40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0学分。课程总学时不超过2240,平均周学时20左右。 • 理工科的课程结构为:自然科学基础占25%,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占25%,专业相关科课程占50%。 •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课程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类和专业相关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技术类课程20学分左右。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2)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下辖信息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4个专业,4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35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15学分,体育课4学分,外语课6学分,文化素质课1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32学分。其中,数学课程19学分,物理课和生物类课程7学分,技术文化类课程6学分;专业相关课程73学分(专业基础29学分,专业课44学分);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 • 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25学分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2、清华大学(3) 近年来,清华大学还开设了各种实验班,如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制定了理科基础科学大类培养方案。 从2005 年开始将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到理学院数学科学系和物理系全部以及信息学院一部分,建设跨院系的数理大类平台,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统一招生,前两年学生在理学院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强化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教育,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规模控制,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专业方向。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清华大学(4) 数理类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程(35 学分)和理科基础平台课占最低学分要求的55%—60%,主修专业主干课群(各约40 学分)占最低学分要求的30%—35%,任选课约占最低学分要求的10%,暑期实践(15 学分)和综合论文训练(15 学分)。 基本课程 40学分。其中数学课程 5 门, 21 学分。包括:高等微积分(1) 、(2) ,数学分析(1)、(2) 、(3) , 高等代数与几何(1) 、(2) 等。物理学课程 3-5 门, 16 学分。包括: 普通物理(1) 、 (2) 、 (3) ,费曼物理学(1) 、(2) 、(3) ,基础物理学原理与实验(1) 、(2) (3) ;基础物理学原理(1)(英) 、(2)(英) 、(3)(英) , 基础物理实验(1) 、(2) 。信息科学 1 门, 3 学分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清华大学(5) 人文科学实验班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第一至第三学期学生学习共同的基础课程,同时接触人文学科的专业入门课程,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向;自第四学期开始,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专业方向中选择。完成规定课程并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可获得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清华大学(6) 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共同课程包括文科数学; 文科英语(1-3),中国经典研读(1-3),西方经典研读(1-3) ,古代汉语研读(1-2) ,名著导读等。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3、湖南大学(1) 湖南大学实行“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阶段重在打好全面发展需要的宽广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教育阶段重在构建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结构。该校2006年的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阶段课程分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阶段A组课程、B1组课程和B2组课程;专业教育阶段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3、湖南大学(2)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总学分要求为193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平台86.5学分(公共通识教育课程46.5学分,通识教育A组课程25学分,B组课程15学分);专业大类教育平台40.5学分(A组30学分,B组10.5学分);专业课程25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5学分;综合素质教育6学分。 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体育课等外,开设13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限选3门,任选4门。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3、湖南大学(3) 学科门类通识教育A组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1、2)、《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电磁学》;学科门类通识教育B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工技术》、《工程图学B》、《Internet基础》、《电子技术A》、《量子力学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大类平台课A组包括《物理化学I》、《无机化学I》、《分析化学》、《有机化学I》、《生物化学(含实验)I》、《化工原理(含实验)I》、《高分子化学》、《普通生物学(含实验)》,B组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1)、《基础化学实验》(2)和《结构化学》。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按类培养) 实例 4、贵州大学 • 贵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别分为校级公共课(分必修和选修)、院级公共课(选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环节。校级公共课中的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概论》、《大学语文》、《管理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该校按类教学的人文学院的院级公共课必修《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化史》、《跨文化传播概论》和《中国文学史》等,院级选修课包括《训诂学》、《修辞学》、《贵州古代文学作品选》、《贵州文化专题》、《民俗学》、《网络新闻与传播》、《历史地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断代史》、《书法》、《文化人类学概论》、《影视文化传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另外要求学生限选《普通心理学》、《文献学》、《科学技术史》。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三)注重通识教育,按大文科、大理科或大工科类搭建课程平台,按大类培养人才。 以下举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1、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 • 该校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3M(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和“宽、专、交”为特征的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把112个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后期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并着力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 该校的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和第二课堂。其中,大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四年制专业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是169学分。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1、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2) • 浙江大学学科专业大类划分情况 • 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类专业属一个大类; • 理科基础学科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经济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信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公共管理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材料科学与化工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工程力学、机械与能源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 生命科学类专业属于一个大类。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1、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3) • 人文科学和社会学大类情况 • 这个大类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博物馆学、对外汉语、国际政治、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等专业,分别属于人文学院和传媒学院。 • 这一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其他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同(全校各类别和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相同的),53学分。其中,素质教育选修课15学分。 • 这一大类的大类课程42学分,学生需要在《现代汉语》、《逻辑学》、《中国古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社会学》、《中国哲学》、《文学概论》、《文化人类学》、《外国哲学》、《世界历史》、《大众传播通论》、《新闻学基础》、《古代汉语》、《政治学》、《信息文化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等每门2-3学分的课程中选修28学分。另外在带“A”号码的课程中选修6学分,还要修读4学分的《高等数学》,4学分的艺术设计类课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1、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4) • 这一大类中,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55学分,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专题》、《中国近代史专题》、《世界近代史专题》、《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和《海外中国学文献选读》7门课程共15学分;另外设基地班必修模块课程《中国历史文献》、《考古学通论》、《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和《二十世纪世界史研究》,10学分;设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必修课11学分;按两个方向各设选修课16和15学分;设专业实习3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 • 除专业课外,还按照学校统一的要求,设个性课程15学分和第二课堂4学分。个性化课程学生可自主选修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专业推荐的各项课程。学校建议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或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有计划的选修课程。历史学专业推荐学生选择修读的课程有《日本文化史》、《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学》、《传播与文化》、《世界文明史》、《公共关系学》、《中国文化通论》和《人际沟通艺术》。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2、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 • 复旦大学的本科教学原则是“通才教育,按类培养”,教学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2001年开始,复旦大学就开始了“按类培养”的改革和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2005级学生开始,复旦大学加大了按类培养的力度,把一年级学生全部归到复旦学院下,分7类进行教学,二年级以后才分专业培养。 • 在2008年修订过的培养方案中,复旦大学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组成.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2、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2) • 2008年教学培养方案对通识教育课程(此前称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板块进行了结构调整,调整后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 • 第二部分:专项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 第三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部分课程按照学科领域划分了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四组课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2、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3) • 文理基础课情况 文理基础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为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过渡。文理基础课程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全校设置人文、法政、经管、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组基础课程。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2、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4) • 文理基础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为28学分,最多的32学分,每个类别开设的课程门数不一,少的10余门,多的近50门。这类课程一般由学生按照自己所在的类别选修,即人文类的学生选人文类的课程,经管类的学生选经管类的课程,自然科学类的学生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如此等等,但要求有一定交叉。 • 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在人文类基础课的第一类课程(包括《文学原典导读》、《中国文学传统》、《语言学导论》、《史学原典导读》、《世界文明史通论》、《国史概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哲学导论》和《哲学原典导读》)中修读12学分,在人文类基础课的第二类中修读8学分。此外,要跨类到法政类和经管类的基础课中修读8学分。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大文大理类) 2、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5) • 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 复旦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六大模块课程,总学分要求为24分。六大模块课程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的总学分要求为12学分,学生须在每一模块中各修读2学分(即1门课程) • 这类课程一般由资深教师甚至名师主讲。为保证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复旦大学还为任课教师配备了助教,助教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主讲教师批阅作业、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等,通常一门课程每学期要在课外讨论4次。
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其他)三、主要高校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展情况(其他) (四)其他 除上述三类情况以外,还值得一提的师范类高校的改革。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转变或并入综合院校,教师教育开放化、专业化和高学历化,是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国有的著名师范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自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转变,其发展目标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些学校纷纷对将来要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实行4+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4年让学生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接受学术培养,此后再用1—3年的时间学习教育学的专门知识,以解决以前师范教育学术性和师范性不能很好兼顾的矛盾。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或获得某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或获得某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
四、结论 1、 综合评价 a、上述第一类人才培养模式(即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虽然开设了若干学分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甚至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几门课程,但与我国1949年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做法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我们认为还不能完全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仍然坚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地位。
四、结论 1、 综合评价 b、上述第二类人才培养模式(按类培养人才的模式),与改革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已有较大突破,在宽口径培养和素质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北京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在实行宽口径培养,拓宽学生基础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培养模式,则突出了文理工学科专业齐全的特色,学生受教育的基础更宽广。但是,它们在扩大按类教学的范围,在大类课程的整合和设置,在提高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地位,在改革教学方法,在突出学校特色等方面,或多或少还有探索及改进的空间和余地。
四、结论 1、 综合评价 c、第三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进展最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宽学生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复旦大学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中开设核心课程的探索,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先进性。当然,在实行这类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浙江大学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处理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整合好有关课程的内容,推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时跟踪和总结改革成效。
四、结论 2、值得肯定的几点 近年来我国主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确实做出了巨大努力,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近年来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的进展,已经大大改变了此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单一的局面。现在,我国高等学校形成了突出通识教育和宽口径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重视专业教育或偏向专业教育几种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各校各有特色。
四、结论 2、值得肯定的几点 第二,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开始呈现多元化。各高校之间的人才培养规格,开始有了区别,就是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有了明显差别。 第三,在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学科交叉,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各校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实行按类培养人才、特别是按大文大理类培养人才的学校,尤其如此。
四、结论 2、值得肯定的几点 第四,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推进,不少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专业淡化,专业口径大大拓宽,学科交叉渗透,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公民、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阶段的地位日益突出。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改革,虽然其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作什么调整,有待实践检验,但是无疑为我国主要高等学校至少是同类学校提供了示范,值得关注。
四、结论 2、值得肯定的几点 第五,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开始显现出来。一些综合性的高水平大学,突出了自己综合大学的优势,为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搭建了宽阔的学科基础课平台。一些以理工科学科专业为主(或具有理工科学科专业优势)的学校,在培养文科人才方面,为文科学生开设相当数量的理工科课程,使得文科学生具有了理工科基础知识背景;在培养理科人才时,为理科学生开设了一批文科和工科的课程,使得理工科学生具有了人文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有的高校,则结合自己学校所处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开设了一些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设的课程。
五、存在的问题 1、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其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真正突破和实效。在实行按类(院系)教学后,各类别的学科基础课是针对学科范围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学分和学时数有限,应该讲授什么内容、讲到什么深度,需要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做好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同时,由于拓宽了培养口径,专业教育的空间和时间都受到了压缩,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专业课讲授什么内容,采取什么相应的教学方法,也是要周密考虑的。 由于受改革前的教学习惯影响,由于改革时间还较短,可以说,各校在有关课程及课程内容整合方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存在的问题 2、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或称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设置需要精选,这类课程的重点和重要性要突出,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由于各高校基本没有把这个模块的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更不用说向美国高校那样作为核心课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复旦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突破),许多高校这类课程的设置越来越零乱和庞杂,学校、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个模块的课程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设置这个课程模块的主要目的并没有达到。 对此,甘阳先生尖锐而深刻地指出:“我国大学目前对通识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是把通识教育课程看成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通识教育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数量越多,通识教育就搞得越好。目前的实际结果往往是,通选课的数量越多,学生就越不当回事,因为反正不是主课,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学分;而各院系对这些通选课同样不重视,学校本身也不重视。如果继续照这样的方式去发展,我国大学发展同时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年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
五、存在的问题 3、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没能较好整合,导致课程类别较多,课程门数和学分数较多,学生对许多课程都没有深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国家规定课程的学分,各校依自己的情况设定为40学分左右(主要区别在大学外语课程的学分上),基本上够学生学习一学年了。国家规定的课程较多,导致有的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什么都不是,倒体现了很强的政治思想性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性,似乎把通识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画上了等号”,还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们还可以加上一点,即有的学校的通识教育课,过分突出了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六、几点建议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中关乎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全局性问题,应受到各高校足够的重视。 第二,要处理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把二者很好融合起来。现在在加强素质教育,重视通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在否定专业教育方面走过头。
六、几点建议 第三,要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各类院校在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毫无疑问,要从自己学校的性质出发,要考虑自己学校的定位应实事求是,不可急于求进,超越实际,盲目攀比和模仿。各高校在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考虑自己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结合所在地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第四,要突出自己的特点。我国的高校,存在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等的明显差别,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各校应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六、几点建议 第五,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应把重点放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最终能否实现,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要做好课程内容改革这项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第六,与上一个问题相关,必须促成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必然对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产生冲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合,必然冲击一些教师原有的既得利益,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教师这样那样的意见、反对和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