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k likes | 2.44k Views
历代名词人研究. 姚旭峰 xfyao@sjtu.edu.cn 课程网站 http://cc.sjtu.edu.cn. 课程要求. 平时表现: 40% ;考察出勤、课堂陈述和讨论等态度及作业质量。 学期论文: 60% 。主要考核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运用文献材料、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期末大作业要求: 1 、听课心得一篇(听课心得亦可融入论文)。 2 、 3000 字左右论文,题目自拟,内容在本学期授课范围内。格式规范:小四号字打印,有提要、关键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
E N D
历代名词人研究 姚旭峰 xfyao@sjtu.edu.cn 课程网站 http://cc.sjtu.edu.cn
课程要求 • 平时表现:40%;考察出勤、课堂陈述和讨论等态度及作业质量。 • 学期论文:60%。主要考核发现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性工作、运用文献材料、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期末大作业要求: • 1、听课心得一篇(听课心得亦可融入论文)。 • 2、3000字左右论文,题目自拟,内容在本学期授课范围内。格式规范:小四号字打印,有提要、关键词、引文注释、参考文献。 • 3、不准抄袭(凡他人观点及表述需用引号标出),若发现抄袭,取消成绩(即判分为零)。 • 4、最后一次课当堂交作业。
参考书 •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商务印书馆 • 《读词常识》,夏承焘、吴熊和著,中华书局 • 《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5 • 《唐宋词论丛》夏承焘著,中华书局 1962年 •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诗词散论》,缪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 《灵溪词说》,缪钺、叶嘉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迦陵词丛论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 《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叶嘉莹著,岳麓书社1990 • 《花间十六声》,孟晖著,三联书店2006 •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 《唐宋名家词赏析》,叶嘉莹,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 历代名家词集 • 历代名家词话:万树《词律》、张炎《词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
教学大纲 • 绪论 • 第一讲 温庭筠(晚唐)2课时 • 第二讲 李煜(南唐) 2课时 • 第三讲 晏殊(北宋) 2课时 • 第四讲 柳永(北宋) 2课时 • 第五讲 苏轼(北宋) 4课时 • 第六讲 秦观(北宋) 2课时 • 第七讲 周邦彦(北宋) 4课时 • 第八讲 李清照(跨两宋) 2课时 • 第九讲 辛弃疾(南宋) 4课时 • 第十讲 姜夔(南宋) 2课时 • 第十一讲 吴文英(南宋) 2课时 • 第十二讲 纳兰容若(清) 2课时
绪论 词的常识和文化 • 一、诗词之辨 •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乃诗之变体。 • 陆游谈《花间集》:“唐自大中后,诗家日趋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宏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会有倚声作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辄简古可爱。”(汲古阁本《花间集》陆游跋之二)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 缪钺《论词》:“人有情思,发诸楮墨,是为文章。然情思之精者,其深曲要眇,文章之格调词句不足以尽达之也,于是有诗焉……诗之所言固人生情思之精者矣,然精之中复有更细美幽约者者焉,诗体又不足以达,或勉强达之,而不能曲尽其妙,于是不得不别创新体,词遂肇兴。”
词之特质: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诗词差异 “不仅在外形之句调韵律,而尤在情味意境。”(缪越《论词》) • “(子美)‘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叔原则云:‘今宵胜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此诗与词之分疆也。”(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 杜慎卿道:“……诗以气体为主,如尊作这两句:‘桃花何苦红如此?杨柳忽然青可怜。’岂非故意做出来的?但上一句诗,只要添一个字,‘问’桃花何苦红如此,便是《贺新凉》中间一句好词。如今先生把他做了诗,下面有强对了一句,便觉索然了。”(《儒林外史》二十九回) • 另有晏殊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远较诗有名。
温庭筠《塞寒行》 •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 李清照《浯溪中兴碑诗》(一) •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如老。胡兵忽从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死马。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 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二、词乐关系 • 词,倚声、曲子词、乐府、歌曲、乐章…… • “词与诗并不是子母的关系。词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这新声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诗体来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的句法,万难控御一切的新声,故崭新的长短句便不得不应运而生。长短句的产生是自然的进展,是追逐于新声之后的必然的现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 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隋曲中开始萌生词调,但词调来源主要为盛唐和中唐之曲。词调类乎歌谱。 •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卷下:“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主郊庙,教坊主宴享。 • 教坊: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唐玄宗爱好俗乐,为不受太常寺礼乐制度限制,将俗乐引入宫廷,于开元二年设内外教坊。教坊推动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 • 教坊不仅创制新曲,而且来自域外、边州的胡夷之曲,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教坊,并由之传播开去。 • 孙棨《北里志序》:“京中饮伎,籍属教坊。”《唐会要》卷三十五记宝历年间京兆尹刘栖楚奏:“府司每年重阳、上巳宴游,及大臣处领藩镇,皆须求雇教坊音声宴饯。” • 刘禹锡《路旁曲》:“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另《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菩萨蛮》、《浪淘沙》中晚唐流行;《望远行》、《离别难》、《倾杯乐》为歌舞筵席不可缺少之曲。《菩萨蛮》、《浪淘沙》中晚唐流行;《望远行》、《离别难》、《倾杯乐》为歌舞筵席不可缺少之曲。 • 教坊曲成为盛唐乐曲总汇。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种(吴熊和),如《抛球乐》、《清平乐》、《浪淘沙》、《望江南》等,另有四十余曲,宋以后转为词调,如《梁州令》、《雨霖铃》等。 • 《云谣集》(唐)、《花间集》(五代)出现 • 欧阳炯《花间集序》:“有唐以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娱宾遣兴,侑酒佐欢 • 北宋词以应歌,南宋词以应社。
欣赏 • 菩萨蛮 •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 望江南 •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 抛球乐 • 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忆江南——白居易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 忆江南---- 刘禹锡 •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木兰花 柳永 •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 怕掌中飞燕妒。 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 在画楼东畔住。 • 减字木兰花 •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浣溪沙 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摊破浣溪沙 李璟 •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三、词的文化 • 酒宴歌席与结社 • 经典意象和场景:《花间十六声》—— • 床上屏风 枕前的山水 山枕 水车 • 口脂 黛眉 • 添香 熏笼 香兽与香囊 帐中香 • 宝钿与金粟 结条钗 犀梳与牙梳 • 金泥衣 金缕衣 • 红酥 • “以《花间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诗词中描写的十六种物件……为线索和底本,以当时的造型艺术(纸上绘画、壁画、饰品等)为参照,深入、充分、兴味盎然地探究考证一千多年前中国女性生活的种种细节,尽力再现那个遥远的年代之一角。”
“它写的,是我们所经验过的生活,并且是经验中最日常、最温馨的部分。”“它写的,是我们所经验过的生活,并且是经验中最日常、最温馨的部分。” • 《花间集》所建立的女性叙写、闺阁与庭院文化,长期被视为词之主调。突破这范围则被视为变调。 • 比兴寄托的进入;时代、环境以及创作者个性影响 • 宋型文化:细腻沉潜 •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势世。”(《金明馆丛稿二编》)
李珣《浣溪沙》 • 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 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四、词的发展阶段 • 初创:盛唐与中唐 • 成熟:晚唐五代(西蜀、南唐) • 繁荣:两宋(北宋、南宋差别甚大) • 衰微:元明 • 再兴:清
附:李清照《词论》 • 李清照《词论》 •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词源 • 一、燕乐与词——我国诗乐结合的新传统 • 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从音乐方面说,词是燕乐发展的副产品;从文学方面说,词是诗乐结合的新创造。 • (一)、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新的音乐时代,也开始了词曲的孕育创造期。 • (二)、日见繁富与新声竞作的燕乐乐曲,为词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乐曲条件。 • (三)、适应社会需要和乐曲要求,长短句的曲子词逐渐发展起来,最后取代唐声诗,成为一种与古、近体并行的新诗体。
诗骚乐府皆与音乐结合 • 雅乐(先秦)——清乐(汉魏六朝)——燕乐 • 《诗经》中提到的乐器有29种,钟鼓琴瑟是庙堂雅乐的主要乐器。 •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 《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 清乐其始是汉魏的平调、清调、瑟调三调;六朝吴声、西曲称清商乐,行于江南,主要乐器为丝竹。《大子夜歌》:“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二》:“清乐者,南朝旧乐也。”
燕乐起于隋唐之际,其源上溯到北朝的魏、齐、周诸代,其曲始繁则在一个世纪之后的开元、天宝期间,而词体的成立,则比曲的流行还要晚些。燕乐起于隋唐之际,其源上溯到北朝的魏、齐、周诸代,其曲始繁则在一个世纪之后的开元、天宝期间,而词体的成立,则比曲的流行还要晚些。 • 隋合南北音乐于雅乐外置九部乐,唐设十部乐。《宋史.乐志》:“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乐器有琵琶(弦)、觱篥、笙、笛(吹)、羯鼓(打击)等,其中琵琶为燕乐乐器之首。
二、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 • 乐曲产生词调,但乐曲不等于词调。隋曲中开始萌生词调,但词调来源主要为盛唐和中唐之曲。 •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卷下:“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 • 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主郊庙,教坊主宴享。 • 教坊: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唐玄宗爱好俗乐,为不受太常寺礼乐制度限制,将俗乐引入宫廷,于开元二年设内外教坊。 • 教坊不仅创制新曲,而且来自域外、边州的胡夷之曲,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教坊,并由之传播开去。教坊曲成为盛唐乐曲总汇。 • 教坊曲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种(吴熊和),如《抛球乐》、《清平乐》、《浪淘沙》、《望江南》等,另有四十余曲,宋以后转为词调,如《梁州令》、《雨霖铃》等。
教坊推动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 • 孙棨《北里志序》:“京中饮伎,籍属教坊。”《唐会要》卷三十五记宝历年间京兆尹刘栖楚奏:“府斯每年重阳、上巳宴游,及大臣处领藩镇,皆须求雇教坊音声宴饯。” • 刘禹锡《路旁曲》:“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另《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 《菩萨蛮》、《浪淘沙》中晚唐流行;《望远行》、《离别难》、《倾杯乐》为歌舞筵席不可缺少之曲。
三、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词体的形成过程三、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词体的形成过程 •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读李杜诗句因题卷后》) • “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刘禹锡《酬杨司业巨源见寄》) • 元稹《乐府古题序》论声诗与词不同:前者本为徒诗,“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后者本备法度,“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因之准度。”“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见之《乐府诗集》的,大部分是声诗,见诸敦煌曲及《花间》、《尊前》诸集的,为词。
从齐言到杂言 •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 朱熹《朱子语类》卷140:“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词体 • 一、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 “填词”“倚声” •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 • 张耒《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 • 音谱(以乐音符号记录曲调)与词谱(标出平仄、句读) • “夫谱之云者,音调可录,节族可被于弦歌者也。”(杨维桢《渔樵谱序》) • 官谱与词人自度曲谱、民间通俗曲谱 • 官谱:唐教坊曲、宋大曲、仁宗《韶乐集》、徽宗大晟乐谱等 •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且自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王建《温泉宫行》)
自度曲: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 “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 ……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姜夔) • 霓裳中序第一 姜夔 • 亭皋正望极,乱落红莲归未得。 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 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 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 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 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 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民间通俗曲谱 • “凡今世歌曲,比古郑卫又为淫靡。”(宋程大昌《演繁露》) • 唐宋曲谱多失传,姜夔存十七谱。 • “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词源.杂论》) • “宋人多先制腔而后填词,观其工尺,当用何字协律,方始填入,故谓之填词。及其调盛传,作者不过照前人词句填之。”(清方成培《香研居词麈》) • 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柳永、周邦彦、姜夔等名家词集,实则起着代词谱的作用。 • 自宋词音谱失传之后,按谱填词只剩下按词调填词这一层含义。
“什么叫填词?例如李太白有《忆秦娥》、《菩萨蛮》,王维有《郁轮袍》,这都是词名,又谓之诗余。唐时名妓多歌之。至宋时,大晟府乐官博采词名,填腔进御。这个词,比切声调,分配十二律,某某律某调,句长句短,合用平上去入四声字眼,有个一定不移之格。作词者按格填入,务要字与音协,一些杜撰不得,所以谓之填词。”(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什么叫填词?例如李太白有《忆秦娥》、《菩萨蛮》,王维有《郁轮袍》,这都是词名,又谓之诗余。唐时名妓多歌之。至宋时,大晟府乐官博采词名,填腔进御。这个词,比切声调,分配十二律,某某律某调,句长句短,合用平上去入四声字眼,有个一定不移之格。作词者按格填入,务要字与音协,一些杜撰不得,所以谓之填词。”(冯梦龙《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 “夫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乎无差,始能谐和,否则音节乖舛,体制混淆。”(康熙御制《词谱序》) • 按谱填词,比近体诗更多辖束,受到音谱、词律双重约束;但因采用长短句、句法灵活、韵味多变,亦有自然、解放的一面。
二、词体的形成——依曲定体 • 词调与唐代近体诗区别:每个词调都有调名;分片;韵位无定,因调而异;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字声组合的方法较复杂,除了分平仄,有时还须讲四声阴阳。 • 依乐段分片 • 依词腔押韵 • 依曲拍为句 • 审音用字 • 李清照《词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 仇远《山中白云词序》:“世谓词者诗之余,然词尤难于诗。词失腔,犹诗落韵。诗不过四、五、七言而止,词乃有四声、五音、均拍、轻重、清浊之别。若言顺律舛,律协言谬,俱非本色。”
依乐段分片 • 片者,遍也,有大遍、小遍、摘遍、急遍、慢遍。 • “帘不卷,人难见。缥缈歌声,暗随香转。记与三五少年,在杭州,曾听得几遍。”(王质《红窗迥》) • 《忆江南》初为单遍,至宋多作双调。 • 苏轼《望江南》: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双调是词曲的基本形式,前后片或同,或不同。 • 另有三叠、四叠,因过长难唱,词调总数不多。
依词腔押韵 • 词的押韵因调而异,“慢曲八均”(《词源.拍眼》)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 词调中押韵所在,大都是曲中“顿”、“住”之处。“宋人长调,意蕴多者为急曲子,韵少者为慢词。”(《词谱》)“宋人用韵少之词,谓之急曲子;用韵多者,谓之慢曲子。”(《香研居词麈》) • 韵之平仄有讲究“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依曲拍为句 • “盖一曲有一曲之谱,一均有一均之拍。若停声待拍,方合乐曲之节。所以众部乐中用拍板,名曰‘齐乐’,又曰‘乐句’,即此论也。”(《词源.拍眼》)一般令曲为四均拍、引、近为六均拍,慢曲为八均拍。 • 以拍为句或以拍定字,但增损一二字常见。 • “移羽换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杨无咎多半《雨中花令》)“腔子里,字儿添,嘲撩风月性多般。”(赵福元《鹧鸪天》) • 句之长短与句法“有四字句而上一下一,中两字相连者;有五字句而上一下四者;有六字句而上三下三者……不可枚举。”(《词谱.凡例》)
审音用字 • “诗律宽而词律严” • 李清照《词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 仇远《山中白云词序》:“世谓词者诗之余,然词尤难于诗。词失腔,犹诗落韵。诗不过四、五、七言而止,词乃有四声、五音、均拍、轻重、清浊之别。若言顺律舛,律协言谬,俱非本色。” • 五音:唇齿喉舌鼻,以发生部位分 • 五声:宫商角徵羽,以五声音阶分 • 六律:古代乐律的十二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 清、浊、轻、重:即阴阳声,清、轻为阴,浊、重为阳 • 领字、结句常用去声。如姜夔《扬州慢》
词调 • “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元燕南芝庵《唱论》) • 一、词调来源 • 民间;边地或外域;创自教坊、大晟府等乐府机构;创自乐工歌伎;摘自大曲、法曲;词人自度曲。 • 二、曲类与词调 • 1、大曲、法曲、曲破 • 大曲是唐宋时代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宫调若干曲子组成。 • 法曲是大曲的一部分,因融合佛门、道门曲,所以称为法曲或法乐。 • 曲破是大曲入破后的部分。“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入破以后节奏加快,以急曲子居多。
2、令、引、近、慢 • 大曲以外单支只曲,统称为曲子或杂曲子,杂曲小唱又因音乐上或体段上的不同,又分为令、引、近、慢诸体。 • 令,出于唐人筵席间所行的酒令。 • 例:卜算子令 • 先取花一枝,然后行令,口唱其词,逐句指点,举动稍误,即行罚酒,后词准此。 • 我有一枝花(指自身,复指花),斟我些儿酒(指自,令斟酒)。唯愿花心似我心(指我指自心头),几岁长相守(放下花枝叉手)。 满满泛金杯(指酒盏),重把花来嗅(把花以鼻嗅)。不愿花枝在我旁(把花向下座人),付与他人手(把花付下座接去)。
引与序意义相近,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引与序意义相近,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 • 近又称近拍,“可能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在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 • 慢,“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 例:《如梦令》、《太常引》《祝英台近》、《声声慢》 • 3、其他曲体曲式 • 品、中腔、踏歌、三台、促拍、序、破子、诸宫调
三、词调的异体变格——乐曲移调变奏 • 1、转调。又名过腔,“转调者,移宫换羽,转入别调也。” • 2、犯调。一个曲子内两次以上转调,即一曲而用两个以上宫调。 • 3、偷声、减字。本调在音乐上节短乐句或简化节奏,在歌辞上减少字句,从而推出新调。 • 4、添声、添字、摊声、摊破。对本调在音乐上添入乐句或加繁节奏,在歌辞上增多字句,从而推出新调。 • 5、叠韵、改韵。叠韵是将本调再重叠一遍,改韵有两类。一类本调原无定格,可随意押平仄;另一类原有定格,为谐和声律改动旧韵。
木兰花 柳永 •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解教天上念奴羞,不 怕掌中飞燕妒。 玲珑绣扇花藏语。宛转香茵云衬步。王孙若拟赠千金,只 在画楼东畔住。 • 减字木兰花 •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浣溪沙 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摊破浣溪沙 李璟 •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