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15k Views
汉 字. 一、汉字概述.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 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的记事方法. 刻画符号 —— 汉字的雏形.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刻划符号表. 甲骨文.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 距今约 4000 年的 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又叫 殷商文字、“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 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E N D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 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的记事方法 刻画符号——汉字的雏形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甲骨文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距今约4000年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又叫殷商文字、“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 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 附近。
目前发现甲骨大约有15万片,4500多个单 字。所记载的内容极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 生活的诸多方面:政治、军事、文化、社会 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从已识别的约 1500个甲骨文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 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 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 殷墟出土,上刻“王大 令众人日协田”卜辞。 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 (农业奴隶)在田地 上集体耕作,反映了 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殷墟甲骨堆层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 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 面刻辞四条,背面2条,160余 字,字内填朱。刻辞所记内容 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 的天象。这片刻辞巨大完整, 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 象的重要资料。
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上的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 鬼方(一个方国)的内容。目前刻 有“鬼方”的甲骨仅有三片。这一片 是其中之一。
刻干支表牛骨 这块牛骨长约22.5厘米,宽 66.6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出 土。牛骨上刻有干支表。商 代以干支记日。这种方法延 续到后代。
甲骨文的出土及研究 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从殷王盘庚到纣12个帝王定都之处。19 世纪末,农民于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 药店,每斤六文钱,称为“龙骨”。又因传说其能治疮口,名曰“刀 尖药”。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1903年,《老残游 记》的作者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 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 书。(后来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 若、于省吾、徐中舒等)。 王懿荣像
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
甲骨文的特点 (3)存在不少合文。 (4)书写行款无定式。 (5)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 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 鼎文。始于夏商,盛于 西周,延续至秦汉。 毛公鼎及铭文
金 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 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 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 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其主 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 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毛公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 厘米 ,口径 47.9 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7 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金文的特点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 重21.1公斤,西周晚期制 器,传清朝乾隆年间在陕 西凤翔出土。盘内底有铭 文19行357字,记述了贵族 之间移付田地的约契,为 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 资料。
金文 大盂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 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 高101.9厘米,立耳、鼓腹、三 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 大盂鼎
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铭 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 经验,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业绩立 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不酗酒,逢祭祀, 认真恭敬,商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 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 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等。大盂鼎铭 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 关系的重要史料,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铭文
散氏盘,口径54.6厘米,重 21.1公斤,西周晚期制器, 清朝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 土。盘内底有铭文19行357 字,记述了贵族之间移付田 地的约契,为研究西周土地 制度的重要资料。 散氏盘
制作、内容 • 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 • 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 散 氏 盘 铭 文
金文的特点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 (2)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异体字、合文大为减少,偏旁趋于稳定,行款也渐趋固定,基本上都是从右向左书写。 (3)笔画丰满圆润,无勾廓现象。
战国文字 • 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刻有秦国文字——大篆的石鼓
战国文字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 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 石、泉布、陶胚、金印上。因为 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战国文字的特点 (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 (2)字形复杂化。 (3)异体字多。 战国玉器文字
战国文字 战 国 早 期 齐 国 器 铭 战 国 时 中 山 国 文 字
小 篆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 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 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 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小 篆 的 特 点 (1)线条化 (2)简单化 (3)定型化: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如:《说文解字》分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 秦 李斯 《峄山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琅琊刻石(小篆)
隶 书 隶书,又称“佐书”,是小篆的简便写 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 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隶书在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 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 字形结构的基础。
隶书分古隶(秦隶) 和今隶(汉隶)。古 隶的笔画虽然开始向 平直发展,但还没有 完全摆脱篆书的形 式,而且比较草率苟 简。 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汉隶
云梦睡虎地秦简隶书 1975年湖北云梦睡 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睡 虎地秦简为研究隶书起 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 料。 银雀山汉墓竹简
隶书的特点是 (1)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语素音节文字。 (2)改变或混同了很多部首偏旁。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楷书 •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晋代称其为“楷书” 。 •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钟繇 《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 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 汉字的标准字体。
草书 草书——成于汉,是为书写简便 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有章草、 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 有章法可循, 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草书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 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 月》、《得示》等帖。 张芝写的草书(今草)
草书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 旭、怀素为代表,笔势 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 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张旭狂草图》
行书 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 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 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是一种 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 时开始流行。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为 《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兰亭集序》
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 (一)隶变 (二)讹变 (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