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k likes | 2.81k Views
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 結案報告 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 http://140.115.107.17:8080/RST/data/user/admin/files/200910161034330.pdf. 計畫主持人:郭明堂 協同主持人:劉明宗 研究人員:林素秋、黃碧智、詹日英、洪淑華、蘇詩涵 林春如、鄭慧華、杜淑珍、郭宜芹、蔡櫻芬. 執行機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閱讀教育. 閱讀教育為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的重要政策。
E N D
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結案報告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結案報告摘摘樂-閱讀理解策略開發 http://140.115.107.17:8080/RST/data/user/admin/files/200910161034330.pdf
計畫主持人:郭明堂 協同主持人:劉明宗 研究人員:林素秋、黃碧智、詹日英、洪淑華、蘇詩涵 林春如、鄭慧華、杜淑珍、郭宜芹、蔡櫻芬
執行機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執行機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七 月
閱讀教育 閱讀教育為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的重要政策。 2006年的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主導的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跨國研究中,我國學生閱讀成績排名不甚理想,在參與的45 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2。其中,學生直接理解歷程的表現(541分,排名16),顯著優於解釋理解歷程(530分,排名25)的表現(柯華葳,2007;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
閱讀素養 根據PIRLS 2006的定義,閱讀素養包括: 學生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閱讀素養涵括閱讀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目標。閱讀素養涵括閱讀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的目標。
我國推動閱讀的單位 中央教育行政單位、地方教育當局、民間團體。 台北市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推動委員會」,於2003年至2006年推動「閱讀深耕學校共讀」活動。
台北市教育局「兒童深耕閱讀推動委員會」 分為「行政規劃組」進行整體規劃與充實資源; 「研習進修組」進行人才培訓工作; 「活動推廣組」推動多元閱讀活動; 「創意教學組」推動創意閱讀教學相關活動; 「研究出版組」編印閱讀指導、閱讀心得、閱讀研究、閱讀成果; 「諮詢服務組」建置網路資源與服務(台北市教育局,2003)。
「希望閱讀」計畫 2004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啟動「希望閱讀」計畫 認養了200所偏遠小學,帶領25,000名孩童親近書本,發行閱讀護照及閱讀獎勵品,培訓超過 400位的閱讀種子教師,號召近 2000位大學閱讀志工進入校園說故事,啟動兩台閱讀巡迴專車跑遍了台灣整整20圈(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a;2008b)。
推動閱讀活動 目前為充實圖書設備(尤其針對文化資源 不足學校)、 培訓人才(老師、志工)、 推展閱讀(設立獎勵制度鼓勵兒童閱讀)、 研發教材與教學(多集中在課外讀物的教案設計與學習單)、 鼓勵心得作品發表與閱讀相關研究(多為學生閱讀課外書的心得感想、教師研發與實施閱讀課外讀物的教學策略成果)。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對於學生閱讀成績有影響,包括社經地位、家中資源、家中閱讀活動以及家長閱讀態度等。 顯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圖書越豐富、家中閱讀活動越頻繁,家長閱讀態度 越正面,學生的表現也越好。 柯華葳等(2008) PIRLS 2006的資料
閱讀教學時數 國際平均每星期實際上課23小時,其中有30%為語文科教學或活動,20%為閱讀教學時間。 臺灣每星期實際上課24小時,語文科(22%)以及閱讀教學時數(9%)上,明顯少了許多。
閱讀教學 進一步探究閱讀教學。國際平均每星期實際上課23小時,其中有30%為語文科教學或活動,20%為閱讀教學時間 與國際相較之下,臺灣每星期實際上課24小時,在語文科(22%)以及閱讀教學時數(9%)上,明顯的少了許多。
閱讀活動 或許因閱讀教學時數不多,因此絕大多數學校是以鼓勵「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為閱讀目標(柯華葳等,2008:8;58)。 對照我國目前的推動閱讀活動,無論是充實學校圖書資源、推展閱讀(諸如閱讀護照),正呼應此一閱讀目標。
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 目前開發的許多閱讀教學策略,亦偏重「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的延伸。 如台北市深耕閱讀的推動創意閱讀教學之閱讀教材徵選,以及閱讀行動研究。 前者以教育局所開列之優良圖書書單,公開徵選優秀之教案設計與學習單。
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 後者得獎作品中,多以課外讀物為教學主題,開發閱讀教學策略。另外,「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中,對於實施策略與工作要項中提及精進閱讀教學,教育部明白指出策略包括教材研編、培訓師資、評量改進、檢測學生閱讀能力、協助閱讀不利學生。
而其教材研編乃依課程綱要內涵,結合現有課程,徵求教師推薦各年級適合之延伸閱讀書目、短文及導讀,擇優編印「國民中小學延伸閱讀補充教材」,上網提供不同學習階段師生參考運用(台北市教育局,2003;教育部,2007)。而其教材研編乃依課程綱要內涵,結合現有課程,徵求教師推薦各年級適合之延伸閱讀書目、短文及導讀,擇優編印「國民中小學延伸閱讀補充教材」,上網提供不同學習階段師生參考運用(台北市教育局,2003;教育部,2007)。
儘管目前已開發許多優秀的閱讀教學策略,然而,在語文科教學時數明顯少了許多的情況下,大部分教學現場的教師應無法挪出時間進行此類「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儘管目前已開發許多優秀的閱讀教學策略,然而,在語文科教學時數明顯少了許多的情況下,大部分教學現場的教師應無法挪出時間進行此類「學生閱讀的『非正式』活動」。
生字詞教學時間為理解教學時間的兩倍 根據PIRLS研究中四年級教師的填答顯示,課堂上教師以全班為主進行國語科教學,很多教師將大多數的時間放在讀字詞上,生字詞教學時間為理解教學時間的兩倍,閱讀策略的教學或示範只有字詞的一半,這對四年級的語文科教學有些許的背道而馳。
計畫參與者曾私下訪談教學現場的國小老師,普遍反應國語文的教學時間不足,且認為字詞乃語文中最基本的(也是成績考查中佔分較高的題型),應列為教學重點。計畫參與者曾私下訪談教學現場的國小老師,普遍反應國語文的教學時間不足,且認為字詞乃語文中最基本的(也是成績考查中佔分較高的題型),應列為教學重點。
至於由文章中找出大意、解釋所讀材料並提出理由、和以前讀過的材料比較、預測文中接著會發生的事、描述文章風格與結構等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則因時間不足將之省略(柯華葳,2008;柯華葳等,2008: 16;64)。
加強閱讀理解教學 綜上所述,在接受PIRLS的標準下,應該加強閱讀理解的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語文科教學時數明顯較過去為少。
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思維 本研究認為,應將閱讀理解的教學落實於現有課程內容,並採用現行所選用的教科書為閱讀教學題材。續此主張,若要加強閱讀理解的教學,勢必改變教師原有的教學思維,減少字詞教學的時間,增加閱讀策略理解教學的比重。
郭翠秀探討過去研究的閱讀教學計畫指出,許多閱讀教學計畫無論其探討的主要變項為何,皆同時包括其他教學活動的進行,難以純粹實施單一活動。郭翠秀探討過去研究的閱讀教學計畫指出,許多閱讀教學計畫無論其探討的主要變項為何,皆同時包括其他教學活動的進行,難以純粹實施單一活動。
發展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 究竟哪些細部的教學活動是影響學生閱讀動機及行為的最關鍵因素,無法得知(郭翠秀,2006:34 )。因此,發展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的同時,應朝向策略明確的準則。
再則,研究顯示,做摘要能大幅增加理解程度,亦是教育史上排名九大有效策略之一(賴麗珍譯,2006:2-3)。且鼓勵閱讀心得寫作幾乎是所有閱讀活動的項目,其模式大致為摘要內容,再敘寫心得。再則,研究顯示,做摘要能大幅增加理解程度,亦是教育史上排名九大有效策略之一(賴麗珍譯,2006:2-3)。且鼓勵閱讀心得寫作幾乎是所有閱讀活動的項目,其模式大致為摘要內容,再敘寫心得。
可以說,無論國語科教學是否進行摘要策略指導,我們的學生卻一直被賦予寫摘要的作業。因之,本研究擇定摘要策略為閱讀理解教學的主要策略。可以說,無論國語科教學是否進行摘要策略指導,我們的學生卻一直被賦予寫摘要的作業。因之,本研究擇定摘要策略為閱讀理解教學的主要策略。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探討,本計畫具體目的如下。 (一)減少本國語字詞教學時間,增加閱讀理解教學時間。 (二)發展閱讀理解的摘要策略,增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三)改進本國語文的教學模式,促進參與教師專業發展。
文獻探討 1970年之前,閱讀的研究大多專注在對文字辨識。1970年代末期,開始對閱讀者的閱讀認知歷程進行研究。傳統觀點認為,理解就是技能的表現,具備應有的技能,理解便自動發生。
技能內容 這些技能包括字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指藉由字句的語意瞭解文章中述說的主題或思想。相關技能包括回憶事實、細節、次序,並知道字的意義。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指根據文章所提供的訊息,配合先備經驗、藉以推論出文章中隱含的意義。
相關技能包括推論中心思想、做適當的解釋、預測與對照因果等。評鑑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根據文章所傳達的訊息,進而產生自己的觀點與見解。相關技能包括價值判斷、決定主張、拒絕或支持某些意見等。
批判理解 批判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指對閱讀材料的格式、內容進行分析。相關技能包括知道文章思想的邏輯性和一致性、區別文章字距的形式和語態(葉宛婷,2005)。
心理語言學 心理語言學的觀點認為,閱讀是一複雜的心理歷程。閱讀理解需以讀者具備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也就是理解表現必須建構於讀者具有的經驗、語言知識、文章結構知識等。
同時,閱讀是語言的歷程和思考的過程,由語言而獲得意義的心理語言過程。讀者也必須應用概念、建議並且考驗假設,逐步修正假設以獲得理解,此過程就是閱讀思考活動。同時,閱讀是語言的歷程和思考的過程,由語言而獲得意義的心理語言過程。讀者也必須應用概念、建議並且考驗假設,逐步修正假設以獲得理解,此過程就是閱讀思考活動。
更重要的是,閱讀理解需要讀者主動投入文章中,主動運用他們本身既有的知識和經驗,貫通文章內容,與閱讀材料做互動,最後才能獲得理解並找出文章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閱讀理解需要讀者主動投入文章中,主動運用他們本身既有的知識和經驗,貫通文章內容,與閱讀材料做互動,最後才能獲得理解並找出文章的意義。
上述閱讀的定義,可以歸納來說,閱讀的歷程有認字、理解和自我監督三個重要成分,閱讀是實際的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柯華葳,2006:18)。為能瞭解閱讀理解策略,此部份就「閱讀理解」與「摘要」分別說明。上述閱讀的定義,可以歸納來說,閱讀的歷程有認字、理解和自我監督三個重要成分,閱讀是實際的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柯華葳,2006:18)。為能瞭解閱讀理解策略,此部份就「閱讀理解」與「摘要」分別說明。
依訊息處理方向 從訊息處理方向分析閱讀歷程者,有三個探究觀點。爾後,Kintsch又提出「建構統整模式」(引自宋曜廷,2002;連啟順,2002;謝添裕,2002;魏靜雯,2004;鄭毓霖,2004)。
由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s) 1976年,Gough以眼動儀追蹤發現,閱讀者看到書寫文字的視覺刺激後,先暫存在腦海裡,進而辨識字詞的意義,判斷字詞在句中的意義,再進入短期記憶,瞭解文章意義。 因此,「由下而上模式」特別重視從「刺激」到內在表徵的知覺歷程,也就是如何把書寫文字的視覺影像轉換成有意義的語文訊息。
這個過程是從最基礎的「視覺處理」、「字詞彙辨識」開始,一直到最高級的、中樞神經的「記憶」和「理解」結束。這個從文字的「視覺刺激」到「大腦皮層」的過程,就是「由下而上」的歷程。這個過程是從最基礎的「視覺處理」、「字詞彙辨識」開始,一直到最高級的、中樞神經的「記憶」和「理解」結束。這個從文字的「視覺刺激」到「大腦皮層」的過程,就是「由下而上」的歷程。
由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s) 「由下而上歷程」過度簡化了閱讀的歷程,將閱讀視為一系列字的知覺,因此興起了「由上而下模式」的主張。 由上而下模式主張閱讀者為閱讀歷程的主角,其先備知識是閱讀理解的主要來源,文章意義早已存在閱讀者腦中,閱讀不只是使用先備知識來預測閱讀的內容,進而修正或增加兩者的契合程度。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 「交互模式」強調閱讀者是一主動的訊息處理者,處理的目的在於建構出一個可以說明文章意義的模型。
此模式強調了先備知識的重要,亦包含從文字到後設認知的處理策略。因此,閱讀者在閱讀歷程中,一方面會運用「過去經驗」主動對文章內容作連續不斷的預測;另又會根據文章所提供的表面訊息,從事不斷檢驗的工作。此模式強調了先備知識的重要,亦包含從文字到後設認知的處理策略。因此,閱讀者在閱讀歷程中,一方面會運用「過去經驗」主動對文章內容作連續不斷的預測;另又會根據文章所提供的表面訊息,從事不斷檢驗的工作。
建構統整模式(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Models) 「建構統整模式」強調讀者透過內部的建構統整過程來理解所讀。假定讀者是以「命題(proposition)」來進行文章分析,透過心理表徵不斷被「建構」與「統整」的循環歷程來理解文章。
在「建構」階段中,閱讀者不斷活化新的命題,同時腦中已有的語意、語法,以及與文章有關的概念,都會因文章內容而觸發新的命題。在「建構」階段中,閱讀者不斷活化新的命題,同時腦中已有的語意、語法,以及與文章有關的概念,都會因文章內容而觸發新的命題。
在「統整」階段中,閱讀者會不斷地進行「參照性推論」,以理解文章的意義。此一模式理論又可分為「文本模式(Textbase Models)」和「情境模式(Situation Models)」。
「文本模式」假定讀者在閱讀時,會以「命題」作為分析文章的基本單位,在命題和命題間做出一些「推論」,連結形成有意義的心理表徵。「文本模式」假定讀者在閱讀時,會以「命題」作為分析文章的基本單位,在命題和命題間做出一些「推論」,連結形成有意義的心理表徵。
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與記憶會受到文章本身的「微觀結構」和「鉅觀結構」所影響。「微觀結構」是指在文章局部層次的命題,是一些較細部的描述,通常是特定的或較為具體的知識與事件。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與記憶會受到文章本身的「微觀結構」和「鉅觀結構」所影響。「微觀結構」是指在文章局部層次的命題,是一些較細部的描述,通常是特定的或較為具體的知識與事件。
「鉅觀結構」則是文章整體部分的命題,是一種階層式的命題表徵,是較為一般性或較為抽象的知識與事件,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或文章摘要。「鉅觀結構」則是文章整體部分的命題,是一種階層式的命題表徵,是較為一般性或較為抽象的知識與事件,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或文章摘要。
「文本模式」認為閱讀者僅是單純地閱讀文章內容,客觀地從文章中吸取知識,完全未把個人的先備知識夾雜其中。「情境模式」強調在閱讀歷程中,閱讀者無排除個人的先備知識。「文本模式」認為閱讀者僅是單純地閱讀文章內容,客觀地從文章中吸取知識,完全未把個人的先備知識夾雜其中。「情境模式」強調在閱讀歷程中,閱讀者無排除個人的先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