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 信仰

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 信仰. (北京师范大学讲座, 2008-12-17 ). 引 言. 现代性 语境中信仰观念的两个教条 : 信仰即 宗教 信仰 信仰与 理性 对立. 一 信仰特性的初步分析. 以宗教信仰为例: 1 )主体将自己交付给一个“他者”(神)并且信赖; 2 )一般毋须经由理性判断(但一般带感情 )。. 二 非宗教信仰的信仰特性现象. 相信 :非直接验证的间接认证 信任 :委托代理(汇款与代议制选举) 信用 :客观稳定持续的可信任程度(信用卡,经济术语 ); 诚信 信靠 :主体重心外移于他者他物(坐椅子与 董事会 — 经理制)

Download Presentation

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 信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信仰 (北京师范大学讲座,2008-12-17)

  2. 引 言 现代性语境中信仰观念的两个教条: 信仰即宗教信仰 信仰与理性对立

  3. 一 信仰特性的初步分析 以宗教信仰为例: 1)主体将自己交付给一个“他者”(神)并且信赖; 2)一般毋须经由理性判断(但一般带感情)。

  4. 二 非宗教信仰的信仰特性现象 相信:非直接验证的间接认证 信任:委托代理(汇款与代议制选举) 信用:客观稳定持续的可信任程度(信用卡,经济术语);诚信 信靠:主体重心外移于他者他物(坐椅子与 董事会—经理制) 信赖:高度强化性依靠(乘飞机与爱情依恋) 信念:科学家对未知世界规律的信念先于科学研究。未知世界的合理性(规律性)无法理性证明。

  5. 上述强弱不等的信仰特性现象: 1)是现代生活现象并深层支撑现代生活 ; 2)不是宗教信仰; 3)技术理性在个体日常生活中日渐缩小(自动化与“傻瓜化”); 4)现代主体让渡躬亲实践的直接操作行为而进入日益扩大的社会关系与技术关系网络,后者超出了个体理性能力而成为理性接受亦即“理性信仰”的对象。既是主体的扩张又是主体的萎缩。 对非实在的实在感抵抗现代虚无主义的重要意义。

  6. 三 信仰的人类学起源 1)工具的人类学本体意义(黑格尔-马克思): 人—工具—消费对象:中介性工具使人直接消费对象的本能教化为操作工具的劳动。 2)以工具为中介而与“物”并“他人”发生关系:主体与世界的关系间接化。 3)符号成为工具的普遍代表。符号的虚拟性。但理解符号含义的同时也对虚拟性符号获得充实感。 4)对虚拟符号的充实感扩展了人对实在对象的感知,信仰感:对非实在的实在感。信仰是超越直接对象的意向性想象。“真”是信仰的核心。信仰感与实在感无法区分或日常生活化,表明信仰已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

  7. 四 理性与信仰 1)理性的经验基础及其内在矛盾: 直接经验的重复被归纳为规律。规律超越归纳所依据的有限特定经验而转变为普遍必然适合的全称判断并演绎推理。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即理性的客观形式。 故理性必然包含有非理性的无限性预设亦即信仰前提。理性天然地倾向于超越自己的有限经验基础而信仰化。哥德尔定理(任何一个一致的算术逻辑是不完全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用逻辑体系本身所具有的方法来证明它是一致的):理性与逻辑的不完备性。从而休谟基于彻底的经验论而怀疑理性。(波普:证伪,黑天鹅)

  8. 2)康德对理性与信仰的拯救: a.限制理论理性:经验科学,“不可知”的科学意义:太阳“物自身”与太阳诸“现象”(朝阳夕阳); b.以道德理性收摄信仰:限制知识,以为信仰留下地盘。认识论的时空无限性转化为作为价值论的终极目的的道德的人。 康德成为近现代人文科学信仰论的代表。伦理意义是现代信仰的重心,“善”成为信仰核心。这也是复活与发扬古代信仰的现代立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伦理性idea,《大学》修齐治平的无限性趋向。

  9. 五 信仰的社会制度条件 1)人类学的天然信仰趋向不是孤立的个人心理,而是在群体中互动强化并依靠礼仪制度与其他文化形式维系培养的社会现象。 2)古代信仰经历过巫术与宗教的制度形态: 巫术:信仰的实用化与技术化。中国民间信仰的巫术传统。现代巫术即迷信。 宗教:以崇拜对象性神而抑制实用性巫术。宗教成为伦理的母体。 3)伦理共同体、政党意识形态与信仰

  10. 六 宗教信仰与人文科学信仰的关系 1)若干主流特征: 政教分离 内在性(施莱尔马赫)文化性 • 几个例子: 现代性时间-历史观 平等观念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