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623 Views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Brief. 由节肢动物 白蛉 传播. 寄生人体的利什曼原虫主要四种: 1、 杜氏利什曼原虫 : 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Kala-azar) 2、热带利什曼原虫 : 3、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 4、巴西利什曼原虫 : 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16个 省市自治区。. 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一、形态. (一)无鞭毛体 (利杜体)
E N D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Brief • 由节肢动物白蛉传播 寄生人体的利什曼原虫主要四种: 1、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Kala-azar) 2、热带利什曼原虫: 3、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4、巴西利什曼原虫: 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16个 省市自治区。
一、形态 (一)无鞭毛体 (利杜体) • 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脾、 骨髓、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内。 • 形状:虫体卵圆形或圆形 • 大小:2.9~5.7×1.8~4.0µm • 虫体结构: 染色后,胞质——淡蓝色 核 ——红色、圆形 动基体呈杆状 基体呈颗粒状 鞭毛根
(二)前鞭毛体(鞭毛体) •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运动活跃,排列成菊花状 • 外形:梭形 • 大小:11.3~15.9×1.5~1.8µm • 虫体结构: 胞核 动基体 基体 鞭毛1根
排列成菊花状 前鞭毛体
(一)发育过程: 二、生活史 被多形核白细胞吞噬 雌白蛉 叮人吸血 前鞭毛体 (白蛉喙内) 1. 在人体内的发育 2分裂 无鞭毛体 (巨噬细胞) 2. 在白蛉体内的发育 2分裂 雌白蛉吸血 成熟前鞭毛体 (白蛉喙内) 无鞭毛体 (病人血内) 白蛉胃内:3-4天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脊椎动物宿主 —— 人 无脊椎动物宿主——白蛉 2、感染期及途径:前鞭毛体 经白蛉感染 3、寄生部位:巨噬细胞(肝、脾、淋巴结、骨髓)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利杜体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造成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及增生。
(二)临床症状 1.脾、肝、淋巴结肿大 原因:(1)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2)浆细胞也大量增生 (3)网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质地变硬 2. 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肝功能受损 白蛋白合成减少 血浆白蛋白减少 肾功能受损 白蛋白排出增加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浆细胞大量增生 球蛋白增加
3. 全血细胞均减少 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大量破坏 4.贫血 • 原因: (1)脾功能亢进 (2)免疫溶血原因 ①患者红细胞表面附有利什曼原虫抗原 ② 原虫代谢产物中有1~2种抗原与人红细胞 抗原相同
5. 出血 (鼻衄、齿龈出血) 6.血尿及蛋白尿 7.易并发多种感染 为致死主要原因 8.皮肤病变 可与内脏症状并发或单独出现 结节型:颜面部及颈部 褐色型:色素沉着 9.淋巴结型 仅出现淋巴结肿大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1. 穿刺检查: 取材:一般取髂骨骨髓穿刺液 方法:(1)涂片染色法: (2)培养法:NNN培养基、22~25℃、1w (3)动物接种法: 2.皮肤活组织检查:适用皮肤结节型
(二)免疫学诊断 1. 检测血清抗体 2. 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McAb-AST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 DNA探针技术
五、流行及防治 • 传染源:分三种 ⑴人源型:多见于平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 ⑵犬源型:多见于丘陵山区;病犬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多数是10岁以下儿童。 ⑶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某些荒漠地区, 患者几乎全是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