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967 Views
實驗篇. 實驗一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 實驗二 簡易的化學電池 實驗三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實驗一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 1. 目的: (1) 觀察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性質。 (2) 學會滴管、量筒及石蕊試紙的使用方法。 2. 實驗步驟與實驗結果: (1) 有機化合物的揮發性及其氣味:. (配合講義 P.143 ). 不可直接把臉靠近容器上嗅聞,以免中毒或傷害呼吸道。. (2) 葡萄糖、碘、硫酸銅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 . 稱量藥品時,可將稱量紙對折,防止藥品灑出,並方便倒入試管. 搖晃後靜置,觀察溶解情形. (3) 常見有機化合物的互溶性:.
E N D
實驗篇 實驗一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 實驗二 簡易的化學電池 實驗三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實驗一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 1. 目的: (1) 觀察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性質。 (2) 學會滴管、量筒及石蕊試紙的使用方法。 2. 實驗步驟與實驗結果: (1) 有機化合物的揮發性及其氣味: (配合講義 P.143)
不可直接把臉靠近容器上嗅聞,以免中毒或傷害呼吸道。不可直接把臉靠近容器上嗅聞,以免中毒或傷害呼吸道。
(2) 葡萄糖、碘、硫酸銅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 稱量藥品時,可將稱量紙對折,防止藥品灑出,並方便倒入試管 搖晃後靜置,觀察溶解情形
(4) 有機化合物水溶液的酸鹼性:(—表不變色)
範例 1 有機物質的性質 下列有關有機物質性質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甲苯具有水果的香味 (B)碘溶於酒精 (C)乙醇與乙酸能彼此互溶 (D)乙酸乙酯呈酸性 (E)乙醚可作為麻醉劑。 (A) 甲苯具有油漆的味道。 (D) 乙酸乙酯呈中性。 (B)(C)(E)
實驗二 簡易的化學電池 1. 目的: (1) 了解化學電池的基本原理。 (2) 熟悉三用電表的使用方法。 2. 原理: (1) 失電子傾向:Zn>Ni>Cu>Ag (2) 失電子傾向較大者為陽極(負極),發生氧化反 應,放出電子,經由導線流向陰極。 (3) 失電子傾向較小者為陰極(正極),發生還原反 應。 (4) 溶液中,陽離子游向陰極,陰離子游向陽極。 (配合講義 P.145)
(5) 陰極棒只作導電用,故可以碳棒代替,不影響 電池電壓。 3. 實驗結果: (1) 鋅鎳電池: 陽極:Zn → Zn2++2e- 陰極:Ni2++2e-→ Ni E°電池=0.51 V Zn 片溶解,Ni 片上有 Ni 析出 陰極綠色溶液變淡
(2) 鋅銅電池: 陽極:Zn → Zn2++2e- 陰極:Cu2++2e-→ Cu E°電池=1.10 V Zn 片溶解,Cu 片上有 Cu 析出 陰極藍色溶液變淡
(3) 鋅銀電池: 陽極:Zn → Zn2++2e- 陰極:Ag++e-→ Ag E°電池=1.56 V Zn 片溶解,碳棒上有 Ag 析出
(4) 鎳銅電池: 陽極:Ni → Ni2++2e- 陰極:Cu2++2e-→ Cu E°電池=0.59 V Ni 片溶解,Cu 片上有 Cu 析出 陽極綠色溶液變深 陰極藍色溶液變淡
(5) 鎳銀電池: 陽極:Ni → Ni2++2e- 陰極:Ag++e-→ Ag E°電池=1.05 V Ni 片溶解,碳棒有 Ag 析出 陽極綠色溶液變深
(6) 銅銀電池: 陽極:Cu → Cu2++2e- 陰極:Ag++e-→ Ag E°電池=0.46 V Cu 片溶解,碳棒有 Ag 析出 陽極藍色溶液變深
範例 2 鋅銅電池 下列有關鋅銅電池的敘述,何者正確? (A)要測其電壓時,三用電表的正極要連接鋅片 (B)放電時,電壓逐漸下降 (C)放電時,陰極溶液的顏色漸深 (D)鹽橋中的鹽類可以是硝酸鉀或硫酸鈉 (E)以碳棒取代銅片,電壓不變。 (A) 鋅銅電池中,銅為正極,故三用電表的正極要連接銅片。 (C) Cu2+(aq)+2e-→ Cu(s),藍色漸淡。 (E) 陰極只有導電的功用,故可用碳棒取代,不 影響放電反應。 (B)(D)(E)
實驗三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1. 目的:觀察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2. 原理: (1) 界面活性劑的結構: (配合講義 P.147) (2) 界面活性劑的作用:
(3) 界面活性劑的去汙過程與原理: ① 過程:清潔劑(肥皂)的親水端深入水中,而親油端伸入油汙中,因此,藉由清潔劑分子便可將水與油汙拉在一起,最後使油汙脫離衣物,達到清潔功能。類似清潔劑這類能將原本互不反應的界面拉在一起的物質,稱為界面活 性劑。
② 原理: ❶ 乳化作用: a. 衣類油汙在清潔劑溶液中,經過摩擦、攪 拌,分解成小油滴。 b. 清潔劑的親油端溶解於油滴中,留下極性 基(親水端頭部)伸入水層。 c. 因極性親水端均被帶負的離子所包圍,導 致每一油滴相斥而不能聚集,生成穩定乳 液,即為乳化作用。
❷ 分散作用:清潔劑溶液的表面張力比水小, 因此清潔劑潤溼力較水佳,容易滲入衣料纖 維或油垢,使汙物容易成微粒分散洗出。 3. 洗滌效果比較:合成清潔劑較佳 (1) 肥皂為鹼性之鹽類,不能在酸或硬水中使用。 在酸性溶液中,肥皂與酸生成不溶於水的脂肪酸。 而在硬水中生成不溶於水的脂肪酸鈣鹽或鎂鹽而 導致失去洗滌功用:
C17H35COONa+H+→C17H35COOH+Na+ 2C17H35COONa+Ca2+→(C17H35COO)2Ca(s)+2Na+ 2C17H35COONa+Mg2+→(C17H35COO)2Mg(s)+2Na+ (2) 合成清潔劑多為中性之鈉鹽,不與酸、鹼反應,故可在酸性、鹼性溶液中使用。且在硬水中,不會與 Ca2+、Mg2+反應沉澱,因此在硬水中洗滌效果不打折扣。
上一頁 下一頁
範例 3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下列有關「界面活性劑的效應」實驗的敘述,何者正確? (A)十二烷基硫酸鈉烷基端的親水端 (B)溶有紅色花朵色素的植物油不溶於水 (C)在(B)中加入肥皂液,振盪後,油與水的界面消失 (D)在(C)中加入氯化鎂溶液,振盪後,會產生多量泡沫 (E)在(B)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鈉與氯化鎂的溶液,振盪後,會產生沉澱。
範例 3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A) 烷基為親油端。 (D) 肥皂與氯化鎂反應,產生沉澱,故泡沫消失。 (E) 十二烷基硫酸鈉不與氯化鎂反應。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