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58 Views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正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之际 , 欧洲几个大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这是这几个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为挽救封建制度的灭亡而作的最后努力。封建制的强化只能暂时放慢历史潮流的速度。不久 , 封建专制制度就被资产阶级革命的洪流所摧垮。. 6 个主要内容. 法国的封建专制 30 年战争 “农奴制第二版” 彼得一世的改革 开明专制 西欧启蒙运动。. ( 一 ) 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E N D
6个主要内容 • 法国的封建专制 • 30年战争 • “农奴制第二版” • 彼得一世的改革 • 开明专制 • 西欧启蒙运动。
(一) 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 • 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法国最为典型。只要知道了法国的专制制度,就可以了解欧洲各国。17世纪初旧贵族正在没落,新的工商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长,同时封建农奴制基本上瓦解。在此背景下形成的专制制度在黎塞留当权时已得到巩固,并在路易十四时期加以完善。
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 1)国王与国家成为一体,“朕即国家”。 • (2)“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神化,国王不对人民负责,只对上帝负责。 • (3)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使之成为国王的驯服工具。 • (4)国王亲任政府首脑,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权。 • (5)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全国所有权力控制在国王一人手中。 • (6)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作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并用警察密探维持统治。 • (7)实行思想专制,力求“思想统一”,对不同信仰者实行镇压。 • (8)实行重商主义,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并为封建专制提供财力支持。
(二) 三十年战争 • 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波及到大半个欧洲。这场战争经历时间长,背景复杂,战争的原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国内原因:(1)德国诸侯分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大阵营,围绕争夺教会财产而展开斗争。(2)皇帝为了扩大中央权力、削弱诸侯分裂势力进行的斗争。国际原因主要是信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诸侯,而法、英、荷等国支持新教诸侯,企图使德国保持封建割据的分裂状况并觊觎德国的土地。
三十年战争的过程 •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1)捷克阶段(1618—1624),捷克联合新教的领袖巴拉丁选侯进攻皇帝和天主教联盟,结果捷克战败,丧失了独立。(2)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在法国支持下出兵支援新教同盟,战争国际化,结果皇帝一方又胜。(3)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在法国支持下联合新教诸侯进攻皇帝一方,瑞典先胜,但西班牙出兵支援皇帝,打败了瑞典军队。(4)法国一瑞典阶段(1636—1648)法国出兵,战争扩大到整个欧洲。皇帝及天主教联盟被迫求和。1648年双方签署《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的历史意义 • (1)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德国天主教诸侯受到沉重打击。 • (2)德国分裂加重,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 (3)罗马天主教会受到沉重打击。 • (4)法国称霸欧洲而西班牙受到削弱。在战争影响方面,重点是法国在欧洲占主导地位,而德国长期处于落后、分裂的状况。 • (5)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
(三)农奴制第二版(又叫“农奴制再版”) • 早在13世纪德国及东欧的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了,农奴获得自由成为农民。但16世纪在中、东欧的农奴制又卷土重来,农民大批沦为农奴。对于这种历史倒退的情况,史学界有种种解释,并正在深入研究。出现“再版”的原困主要是:(1)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增,粮价暴涨,中、东欧的地主为利润驱使,要恢复农奴制生产粮食。(2)贵族力量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并镇压农民反抗,而城市市民力量很弱,无力阻止农奴制的恢复。最后要指出的是: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俄国 • 17—18世纪俄国历史有两大内容:(1)农奴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俄国主要是通过法律——1649年《法律大全》,使农奴制从法律上确立,并在以后不断予以加强,不久农奴劳动就成为国家经济的基础。与其他国家的农奴不同的是:俄国农奴也是手工工场的主要劳动力,俄国手工工场的性质是封建农奴制而非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此外,俄国的商业虽然颇具规模,但它是由沙皇及其近臣所控制的,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此,封建农奴制度是近代俄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主因。 • (2)彼得一世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改革尽管全面西化,发展工商业,创建新式军队,发展文化教育等等,但是其性质却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并未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五)开明专制 • 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利萨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三次名为“开明专制”的改革。 • 这三次改革异曲同工,均是由封建国王进行的,表面上是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些主张进行改革,采取了政治上放开、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力,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 但是要指出的是,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封建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统治而玩弄的政治花样, 实质上只触动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皮毛,并末从根本上触及其社会基础。
(六)西欧的启蒙运动 • 以往教材的启蒙运动仅限于法国,而本教材则扩大到整个西欧,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这一运动的整体全貌。启蒙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规模和影响力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它全方位、深刻地批判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这次运动提供了锐利武器。启蒙思想家多是从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代表是霍布士和洛克。霍布士关于国家的学说及洛克的“自然权利”说与三权分立说具有重要意义。法国启蒙运动是启蒙运动的高潮,涌现了众多的卓越思想家。伏尔泰关于自由平等的论述、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学说的发展和完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民主共和国的设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孟德斯鸠的学说成为以后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而卢梭的思想则在法国大革命中大放异彩。启蒙运动的扩大以北美为代表。需要从总体上指出: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的革命思想其基础是“天赋人权论”(即“自然权利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人民主权、革命权利说、自由主义理论和自由、平等理论,以及各种进步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