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821 Views
ICD 电风暴的原因机制及处理.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心脏中心 汤宝鹏. 前言. 电风暴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室速风暴、 ICD 电风暴、儿茶酚胺风暴。 其发病急、病情重、复苏难、病死率高,预后恶劣。 因此,迅速识别、及时救治,每可挽救患者生命。. 电风暴 - 定义. 电风暴( Electrical storm , ES ): 24 h 内自主发生≥ 2 次的 VT / VF 事件,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2006 室性心律失常诊疗和 SCD 预防指南) ICD 电风暴
E N D
ICD电风暴的原因机制及处理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心脏中心 汤宝鹏
前言 电风暴又称心室电风暴、交感风暴、室速风暴、ICD电风暴、儿茶酚胺风暴。 其发病急、病情重、复苏难、病死率高,预后恶劣。 因此,迅速识别、及时救治,每可挽救患者生命。
电风暴 - 定义 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 24 h内自主发生≥2次的VT/VF事件,并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2006室性心律失常诊疗和SCD预防指南) ICD电风暴 24 h内出现≥3次的互不相连的需要ICD进行干预的VT/VF事件,每 次事件相隔≥5 min (AVID研究) 对于无休止的VT或VF,ICD治疗后即使只有1跳正常心跳,也有学者认为应包括在电风暴范畴 Nademanee:近期MI发生≥20/d;或每h≥4次VT/VF Credner:24h内发生需ICD干预≥3次的VT/VF事件 AVID试验:24h内出现≥3次互不相连的VT/VF事件,每次事件相隔≥5min ACC、AHA、ESC,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SCD预防指南
电风暴的发生率 • 二级预防的发生率为10~60% • ES的定义 • ICD植入指征 • 药物治疗 • 随访时间 • 如果用AVID研究的定义,并随访1~3年 • 二级预防:发生率为10~28% • 一级预防:发生率为4%(MADIT II) • 电风暴的发生率报告尚不一致,国内尚无统计资料,国外多为ICD患者的相关资料,发生率一般介于10%~25%之间。
电风暴的发生时间 • Credner报告 • 10%发生率,4.44.5 m • AVID 研究 • 20%发生率,9.2 11.5m MADIT II研究 4%发生率,11.1 9.4m
电风暴的常见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 • 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左心室肥大伴心功能不全 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电风暴发生率最高
电风暴的常见病因 • 遗传性心律失常 • 长QT综合征 • 短QT综合征 • Brugada 综合征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家族性阵发性心室颤动 • 家族性猝死综合征等
电风暴的常见病因 • 非器质性心脏病 非心源性疾病发生电风暴并非少见。 •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 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症 • 急性重症胰腺炎 • 心脏型过敏性紫癜 • 嗜铬细胞瘤危象 •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电风暴的诱因 • 电解质紊乱 • 电解质紊乱占所有电风暴促发因素的 10%, • 以重度血钾、镁过低或过高和重度酸中毒时极易诱发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和电风暴 • 心力衰竭 • 心力衰竭是促发 ICD 电风暴的常见原因之一( 占 19% ) • 心肌缺血 •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在所有电风暴的促发因素中占 14%。
电风暴的诱因 • 药物影响 • 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 交感应激 • 在电风暴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但促发VT/VF,且使其顽固而不易转复 医源性电风暴 • 在药物中毒、围手术期和某些创伤性临床诊治操作和试验时发生
叶利钦 电风暴的预测因素 • 预测因素 • 低射血分数 • 宽QRS波 • 无ß受体阻滞剂或ACEI治疗 ES发生时的心律失常 • 单形VT:86~97% • 单纯VF:21% • VT /VF:3~14% • 多形VT:2~8% • ES的心律失常与植入ICD前心律失常有关 • 因VT植入者,ES时VT:VF为64%:28% • 因VF植入者,ES时VT:VF为14%:45%
CRT-D术后的电风暴 • CRT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发生率3~4% • 机制:左室心外膜起搏所致 • 增加复极离散度,早后除极,多形性VT • 起搏引起折返性单形性VT • 发生在植入后早期,需关闭左室起搏或行RFCA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 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基础 • 在各种心内外和先后天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 引起心肌细胞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形态、功能、代谢和/或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和离子流异常 • 导致相似的心肌细胞电生理 异常,成为发生电风暴的病 理基础。
狄兰.托马斯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1.启动交感极度激活 • 急性心肌缺血:ACS • 躯体创伤 • 精神创伤 •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损伤 • 原发性室速、室颤,电转复 结果:内源性CA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几倍、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交感兴奋后的瀑布反应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2.交感激活对离子通道广泛有害作用
β-AR激动剂 儿茶酚胺 Ca2+ Na+ β-AR (+) G蛋白 • (+) • (+) K+ cAMP 蛋白激酶A Ca2+ 其他作用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2.交感激活对离子通道广泛有害作用 交感激活后,受体被激动与G蛋白耦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生成,cAMP增加后,使蛋白激酶A 磷酸化 • (+) Na+内流↑ • K+外流↑ • Ca++内流↑
Vagus nerves 迷走神经 Sympathetic nerves 交感神经 心率增快 电不稳定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3、中枢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 中枢交感兴奋性增强,(延髓腹外侧核) • 降低室颤阈值 常表现为 • 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和室上性 • 猝死 Lipid soluble betablocker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4:心室颤动阈下降,易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 心肌缺血-机制 • 缺血早期膜电位降低和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引起异位自律性增高和不应期缩短,易于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 动作电位振幅和Vmax降低以及不应期离散,引起传导性降低,易发生折返性心动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 膜电位震荡,引起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易发生触发性心律失常 • 缺血损害心脏脂肪垫内神经元功能,继而增加心电不均一性和心律失常的易感性
5、高儿茶酚胺直接损害心肌 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 复极异常:Niagara样T波 • 心肌损害:心尖球囊综合征
ICD电风暴—机制 • ICD对心肌的损伤 • 多次电击导致肌钙蛋白升高,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 • ICD放电的致痛性和交感神经激活 • ICD放电引起患者疼痛、恐惧或焦虑等会使中枢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使ICD电风暴常有反复发生趋势,形成ICD介导的电风暴 • ICD误识别放电 • 快速房颤、ICD功能异常及电磁干扰等
电风暴的预后和临床意义 • AVID试验:二级预防 • ES是独立的预测因子:死亡风险增加2.4倍 • ES后头3个月:死亡风险增加5.4倍 • MADIT II试验:一级预防 • 发生ES患者死亡风险 增加7.4倍 • ES后头3个月:死亡 风险增加17.8倍
电风暴增加死亡率 经年龄、性别、LVEF和NYHA校正后,ES者(n=32)心脏性死亡率仍明显高于无ES者(n=137)
发生电风暴患者的死亡模式 •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均提示 • ES患者主要死于非心脏性猝死 • 尽管ES的急性处理较成功,但随后的死亡率很高 • 尤其是ES后头三个月,需要积极干预 • 预后差的原因 • 心脏本身病变 • 电击对心肌的损伤和炎症,甚或重构不能忽视 • 心肌损伤和顿抑可激活神经激素,加重心衰,导致死亡
电风暴的处理原则 •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 确定诱因及触发因素 • 抑制心脏重构 • 预防再发ES及死亡 • 加强随访,尤其在ES后头几个月
电风暴 - 治疗 去除病因及诱因 血运重建 纠正心力衰竭、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镇静、驱除医源性致病因素
电风暴的具体治疗措施 • 纠正诱因 • 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 β受体阻滞剂仍然是治疗ES的主要药物 • 镇静和抗焦虑 • 过度的紧张易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并引起低钾,更易诱发VT/VF,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国外有报道,对于ES非常顽固的患者应用全身麻醉,收到不错效果 • 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断术 • ICD进行超速起搏 • 导管消融
药物治疗 • 其它药物 • Brugada综合征发生的电风暴应首选异丙肾上腺素,病情稳定后,可选用口服异丙肾上腺素、异波帕胺、西洛他唑等。 • 对原发性短QT综合征可选用奎尼丁、氟卡尼或维拉帕米。对难治性电风暴可选用溴苄铵。
调整ICD参数 • 合理程控和调整参数,避免ICD的误识别和误放电 • 重新设置ICD 的快速VT区域 • 调整心率稳定性和突发性 • 调整腔内电图宽度 • ATP治疗 • 调整ATP的VV间期和阵数 • 调整Burst和Ramp的联律间期及起搏周期
射频消融 • 对药物难治性电风暴进行射频消融 • 短期疗效满意 • 长期疗效尚需联合应用相关药物和ICD等。 • 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心脏移植等尚在研究之中
CRT-D术后的电风暴 • InSync ICD意大利注册研究 • 631例植入CRT-D患者 • 平均随访1911m,45例(7%)发生ES • Cox回归分析:二级预防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容易发生ES • ES发生与CRT反应性呈负相关 • ES患者中,CRT无反应率高 • CRT无反应患者中,ES发生率高 • ES患者心衰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心力衰竭 • Hrey be 等对 230 例植入ICD的患者研究发现,第一次ICD 不当电击在心功能分级较高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的时间早,NYHA 分级Ⅲ或Ⅳ级的患者 2 年无电击生存率分别是79%和 70% ,而NYHA 分级Ⅰ或Ⅱ级的患者分别是92% 和 88%。 • 经校正后分析显示, 严重心力衰竭是发生第一次ICD不当电击的独立预测因素。 Am J Cardiol, 2006, 97( 4) : 544-546.
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的经验 • 患者,张冰,42岁,剧作家,2011年1月7日饮酒后发生室颤,经体外除颤 抢救成功。入院检查“扩心病”。 • 2011年1月15日 植入美敦力 CRT-D 7298 • 考虑患者发生事件很快晕厥 • 参数设置 VF 治疗RX1 25j RX2-6 35j • 患者于3月26日晚上10点因大量饮酒后,突然心悸,胸闷及气短,ICD连续 放电4次,急诊入我院。 • 查体,脉搏116次/分,血压140/80mmHg,双肺未见阳性体征,心界扩大, 心尖位于左锁骨中线外0.5cm,率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未见阳性体征,双下肢无水肿。 • 入科心电图示:快速心室起搏心率或阵发性室速
程控记录 #14 患者Mar 17:10 发生室性事件,诊断VF
腔内电图 V.Average Cycle 280ms VF ON 320ms(188bpm) 事件进入室颤区域 ICD FD 室颤诊断成功
腔内电图 • ICD释放25.3j能量,之后恢复窦率.给予胺碘酮150mg静推,氯化钾10ml,5%葡萄糖500ml静点胺碘酮450mg微量泵以6ml/h泵入,给予镇静、补钾补镁至正常值 • ß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5mg 静脉推注,并口服25mg)
程控记录 患者 18:31 再次被ICD治疗 诊断VF
腔内电图 VF诊断成功,一次25.3j放电 患者恢复窦率
程控记录 #16 患者 20:24 又一次发生放电事件,ICD也进行了治疗
腔内电图 事件发生腔内心电图
进一步处理 • 患者不再出现VT/VF以及ICD放电 • 此后逐渐增加ß受体阻滞剂用量(美托洛尔持续静脉滴注并50mg 每天2次口服),并将ICD起搏频率逐渐降至60次/分 • 出院带药: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 bid;洛订新20mq bid 胺碘酮0.2qd,缓释钾 0.5 tid;
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受体阻滞剂的突然减量往往是电风暴的诱因之一 • 在ICD电风暴期间,应尽快使用静脉受体阻滞剂 • 受体阻滞剂是治疗LQT的基石,应大剂量应用 • 至于何种剂型最佳,目前尚无定论 • 大剂量的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乏力等 • 合理利用VRS功能消除短长周期现象,预防VT发作
快速起搏的作用 • 暂时性的提高ICD的起搏频率,是治疗长QT综合征患者出现ES的有效方法 • 减少室早后的长间歇 • 缩短QT间期 • 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其诱发的早后除极(EADs) • 但起搏器综合征是可能的副作用 • 双腔ICD可能更为适合
遗传性心律失常 小 结 β受体阻滞剂 拮抗心血管事件链每一个环节 阻断恶性循环 围手术期 高血压 慢性心衰 急、慢性冠心病 降低高危病人心脏性死亡与心梗发生率 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减少猝死 改善心肌缺血,减少猝死 抑制交感活性 减少猝死 一线药物地位无改变 中流砥柱,使猝死下降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