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506 Views
第十一章戰後及現代的台灣(下). 第六節戒嚴下的政治運動. 1950 年代的政治運動- 【 自由中國 】 雜誌 沉寂的 1960 年代- 【 大學 】 雜誌 1970 年代-本土反對力量的再興:美麗島事件 1980 年代-反對黨的組成與解嚴. 1950 年代的政治運動. 1950 年代, 胡適 、 雷震 等自由主義人士創辦 【 自由中國 】 雜誌,宣揚反共、自由、民主理念。後來擴及總統任期、軍隊國家化、言論自由、修憲、反攻大陸等問題
E N D
第六節戒嚴下的政治運動 • 1950年代的政治運動-【自由中國】雜誌 • 沉寂的1960年代-【大學】雜誌 • 1970年代-本土反對力量的再興:美麗島事件 • 1980年代-反對黨的組成與解嚴
1950年代的政治運動 • 1950年代,胡適、雷震等自由主義人士創辦【自由中國】雜誌,宣揚反共、自由、民主理念。後來擴及總統任期、軍隊國家化、言論自由、修憲、反攻大陸等問題 • 1960年,雷震與本土精英組「中國地方自治研究會」,被警總以涉嫌「叛亂」拘捕,判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處以10年刑期。台灣的民主政治運動如曇花一現
雷震案對台灣政治之影響 • 【自由中國】主張民主政治,必須要有反對黨,進而從言論上要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必須培植有力的反對黨 • 到實際的結合來自中國大陸的自由民主人士與台灣本土的政治菁英,籌組「中國民主黨」,使得執政黨不再容忍,採取鎮壓的手段,而發生「雷震案」, 【自由中國】亦隨之走入歷史
沉寂的1960年代 • 台灣省議會「五龍一鳳」、「五虎將」-「雷震案」落幕後,在野人士以個人身份在政治舞台上繼續鼓吹民主理念,有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李源棧、吳三連及許世賢等 • 言論市場上出現【文星】雜誌,但政治性已大為減弱。繼而於1968年【大學】雜誌漸次成為台灣鼓吹自由民主的重要言論園地 • 社會上推動民主運動的團體始終闕如,大體上,1960年代是一沉寂的時代
1970年代 • 1975年8月政治反對運動刊物【台灣政論】創刊 • 黃信介任發行人、康寧祥任社長、張俊宏為總編輯 • 然僅發行五期便因選舉期間「言論不妥」而遭停刊
中壢事件 • 1977年11月19日台灣舉行五項公職人員選舉,其中桃園發生多起選務人員舞弊事件引起民眾不滿,而引發中壢事件 • 抗議民眾火燒警察局,直至選務機關正式宣布違紀參選的許信良當選桃園縣長,事件方告平息 • 此事件影響國民黨內部權力改組。台灣的反對運動的群眾路線開始受到政治人物的重視
中壢事件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968,台北錦繡
美麗島事件 • 1979年12月10日黨外人士於高雄舉行世界人權紀念日大會,最後引發群眾與情治單位大規模的衝突,史稱「美麗島事件」或「高雄事件」 • 後隨著1980年3月18日軍事審判的公開舉行,使高雄事件之涉案人士之政治理念得以透過媒體對外傳達。事件後黨外運動得以重新出發,不似先前之「雷震事件」而告煙消雲散
1980年代 • 80年代初期台灣政治一再出現失控現象 • 1980年2月林義雄家滅門血案 • 1981年7月旅美學人陳文成命案 • 1984年10月江南事件 • 1985年十信金融舞弊案 • 蔣經國數度健康欠佳 1984年2月指定李登輝為副總統,已在為接班作計畫
1988蔣經國逝世 民眾赴忠烈祠致哀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116,台北錦繡
1986年台北龍山寺前反戒嚴運動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087,台北錦繡
1987年台灣解嚴 • 面對一連串的社會、政治運動,國民黨方面在1986年6月十三中全會後由12人組改革小組提出6項改革建議,包括充實中央民代機關、地方自治法治化、制定國家安全法令、民間團體組織許可制度、強化社會治安、黨務革新等議題。其中實包括取消戒嚴、開放黨禁、國會改選等問題 • 1987年7月15日起解除戒嚴、10月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亦解除報禁
開放大陸探親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112,台北錦繡
開放報禁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115,台北錦繡
1986年民進黨創立人士合影 資料來源:張之傑等,1991,20世紀中國全紀錄,頁1093,台北錦繡
有關戒嚴 • 1949年台灣省政府宣布戒嚴,為世界施行最久的戒嚴 • 戒嚴狀態表示軍事機關的權力增資,軍法的適用性擴增 • 台灣的戒嚴並未嚴重妨礙社會生活與發展,但人身的安全、遷徙的自由等基本人權受到妨害,集會結社和言論的自由則受到約束
參考、延伸閱讀資料 • 簡後聰,2000,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文建會中辦室 • 許雪姬等,2004,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