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善万物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休 .

善万物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休. 从我们所学过的诗中可以看出 : 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现实中的意义不同。.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 《 静夜思 》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月下独酌 》 “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苏轼 《 水调歌头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月亮 —— 思念之情. 说“木叶”. 林庚. 制作:奇奇家园 ( 潘建业 ) E-mail:ptq614@126.com. 作者简介. 一九三三年留.

ir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善万物之得时 , 感吾生之行休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2. 从我们所学过的诗中可以看出: 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现实中的意义不同。

  3.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思念之情

  4. 说“木叶” 林庚 制作:奇奇家园(潘建业) E-mail:ptq614@126.com

  5. 作者简介 一九三三年留 • 林庚,著名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近 影

  6.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阅读思考: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特征 )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7. 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8.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 、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 、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9.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 —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 —秋天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离愁别绪 —悲 “树” —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绪 —不悲

  10. 自古逢秋悲寂寥

  11.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12.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13.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14. 拓展练习: 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意象鸟 雨 烛……

  15. 有空远感觉 打起黄莺儿 两个黄鹂鸣翠柳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恨别鸟惊心 千山鸟飞绝 决眦入归鸟 柴门鸟雀噪 鸟鸣山更幽 羁鸟恋旧林 如随啼鸟识花情 青鸟殷勤为探看

  16.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 骤雨初歇 夜来风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 红雨随心翻作浪 空山新雨后 叶上初阳千宿雨 山色空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江雨霏霏江草齐 天街小雨润如酥

  17.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月上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时茫茫江浸月 山高月小 烟笼寒水月笼沙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 床前明月光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

  18. 相思情、愁别意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云母屏风烛影深 银烛秋光泛画屏 红烛自怜无好计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洞房昨夜停红烛

  19. 多为夕阳 ,表示一种感慨 夕阳无限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东边日出西边雨

  20. 谢谢 观赏 奇奇家园制作 http://www.1171895.anyp.cn E-mail:ptq614@sain.com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