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0 likes | 1.35k Views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1 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 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凱因斯學派乃駁斥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的觀點,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來決定均衡國民所得水準,認為解決失業問題,唯有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亦即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E N D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1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凱因斯學派乃駁斥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的觀點,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來決定均衡國民所得水準,認為解決失業問題,唯有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亦即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14-1.2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基本心理法則 凱因斯針對消費提出「基本心理法則」 ,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著可支配所得(Yd)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費支出的增加(ΔC)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ΔYd)。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 消費函數圖形
(3)消費的類型 自發性消費(a) 指不受所得影響的消費支出,是與經濟 因素無關的消費支出,為可支配所得為 零時的消費,是一固定數值。 誘發性消費(bYd) 指受所得影響而誘發的消費,一般而言,誘發性消費額度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 而增加。
(4)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APC)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平均用來消費的比例。 一般而言,APC會隨著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減。換言之,APC可支配所得愈高,APC愈小;可支配所得愈低,APC愈大。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 MPC)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消費變動的數量。 邊際消費傾向(MPC)即為消費線的斜率,其值為固定值 。
APC 與MPC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正值,故可知 APC > MPC。
2. 儲蓄函數(saving function) (2)儲蓄函數與圖形 儲蓄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儲蓄」 與「可支配所得」間之函數關係。由於 Yd = C + S,人們的可支配所得Yd 不是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故儲蓄函數可表示如下:
圖為儲蓄函數圖形,橫軸為可支配所得 Yd ,縱軸為儲蓄 S ,當所得為零時,為「負儲蓄」,其數量相當於自發性消費額度。 儲蓄函數圖形
(3)平均儲蓄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 平均儲蓄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 APS )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在儲蓄的比例。 一般而言,APS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增。換言之,可支配所得愈高,APS愈大;可支配所得愈低,APS愈小。
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MPS )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儲蓄變動的數量。 邊際儲蓄傾向( MPS )即為儲蓄線的斜率,其值固定為 1 - b。
APS 與MPS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負值,故可知 APS < MPS。
3.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由消費、儲蓄與可支配所得的關係,我們可以繪出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圖形,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1)可支配所得Yd= 0 時, 代入得C = a, S = -a。
(2)45o線上各點表示 ,此時可支配所得 全部用於消費,此時 S =0 ,圖中 E 點 為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3)所得在 E 點左方時,表示 Yd< C , 表示消費量超過可支配所得,入不敷出, 為負儲蓄,S < 0。 (4)所得在 E 點右方時,表示 Yd> C , 表示消費量小於可支配所得,有剩餘的所 得用來儲蓄,故有正儲蓄, S > 0 。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計在某一定期間內的變動量,故投資屬 於「流量」的概念。 (2)一般民間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金 融投資基本上屬於所有權的移轉,未 生產新資本財,因此不屬於經濟學之 投資行為。
2. 投資的種類 (1)自發性投資(autonomous investment) 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的投資,而是由所得以外的因素,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戰爭、預期心理等因素影響之投資。為簡化分析,本章所討論的投資行為為自發性投資,如圖所示。
投資曲線 (自發性投資)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3. 投資邊際效率 (1)提出者:凱因斯。 (2)內容:凱因斯認為投資是否值得進行 決定於二個因素: 投資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簡稱 MEI ) 利率(ί)。
(3)投資邊際效率( MEI )指投資的預期報酬率,也是一種「貼現率」,該貼現率恰 好能使資本財在未來各年預期淨收益的現值總合(R)等於購買資本財的成本(C)。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前一節介紹消費、儲蓄與投資之概念,本節將由最簡單的模型出發,分析簡單的凱因斯模型(Keynesian model) 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3)不考慮政府與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 部門」與「企業部門」,整體社會的總 需要 AD(總支出 AE )由民間消費與 企業投資構成,即總支出 AE = C + I 。
(4)不考慮折舊,企業部門不儲蓄, 家計部門不投資。 (5)消費 C = a + bYd,I = I0 (只考慮自發性投資)。 依以上假設,國民所得項目中 GDP、NNP、NI、PI、DI完全相同,以 Y表示,而國民所得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因此總供給 AS可簡化為Y = C + S。
2.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依以上假設,簡單凱因斯模型如下:
3. 簡單均衡所得的決定方法 均衡所得指經濟體系在該所得水準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等於社會的總 需要,其分析方法有下列兩種: (1)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450線分析法)。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
14-2.2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1.總需要(aggregate demand,簡稱AD) 又稱為「總支出」(aggregateexpenditure ,簡稱 AE),指在特定的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內各部門能夠且願意購買的財貨與勞務總值,由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與淨輸出(X - M)所組成。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總需要AD = C + I。
2.總供給(aggregate supply,簡稱AS) 即總生產、總所得(Y),指在特定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所生產的財貨與勞務總值,也等於是一國的國民所得,因此 AS = C + S。
3. 均衡所得的決定 (1)表格分析
假設 ,C= 100 + 0.8Y, I=50,則決定均衡所得過程,可由表14-1分析。 當 Y<750時,AD>AS,表示總需要大於總供給,發生存貨不足,供不應求現象,廠商會增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Y 增加。 當 Y>750時, AD<AS ,表示總需要小於總供給,發生存貨過剩,供過於求現象,廠商會減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Y 減少。
當 Y=750時, AD=AS ,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所得水準。 (2)圖解分析 假設我們也可以45O線分析法來說明。上圖中,橫軸為總供給 Y ,縱軸為總需要, 45O線上到兩軸的距離相等,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
當所得水準為Y1(E 點前)時: 此時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AS ),表示供不應求,廠商會增產,使所得水準上升。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此時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AS ),表示供過於求,非預期存貨增加,廠商會減產,使所得水準下降。 當所得水準為Y*(E 點)時: 此時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AS ),表示供需相等,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14-2.3 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由上述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得知,當總需要(AD = C + I)等於總供給(Y = AS = C + S)決定均衡所得水準時,得 C + I = C + S,故 I = S,投資也等於儲蓄,因此可以由投資等於儲蓄來決定均衡所得水準,如下圖所示。
當所得水準為Y1 (E’點前)時 • 此時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I > S), • 即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AS ), • 廠商增產,所得水準上升。 •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 此時計劃投資小於計劃儲蓄( I < S ), • 即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AS ), • 廠商減產,所得水準下降。 •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 此時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I = S ), • 即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AS ), • 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14-2.4 均衡所得決定式 1.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決定法 (45O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