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27 Views
第三讲 先秦理性精神. 一、先秦时代的历史背景. 原始宗教与政治宗教化 原始宗教 夏商周三代政治宗教化 对天的怀疑与德政、重民意识的觉醒 对天的怀疑 德政、重民意识的觉醒. 二、儒道互补. 孔子行教图拓片. 儒家理性精神. 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用理性主义精神对古代原始文化的重新解释。 对“礼”的理性解释 对“乐”的理性解释 理性的内核:情感感受及其美学与文化影响。. 论语 · 阳货.
E N D
一、先秦时代的历史背景 • 原始宗教与政治宗教化 • 原始宗教 • 夏商周三代政治宗教化 • 对天的怀疑与德政、重民意识的觉醒 • 对天的怀疑 • 德政、重民意识的觉醒
儒家理性精神 • 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 用理性主义精神对古代原始文化的重新解释。 • 对“礼”的理性解释 • 对“乐”的理性解释 • 理性的内核:情感感受及其美学与文化影响。
论语·阳货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乐”的资料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
东汉墓室壁画——行旅图 • 中国古代的“乐”包含了音乐、诗歌、舞蹈、绘画、雕刻、建筑等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
道家的理性精神 • 道家与儒家的对立。 •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 孔子思想与庄周思想的渊源关系。 • 儒道的互补 • 道家比儒家更尊重艺术审美的规律。
三、文学的理性精神 ——赋比兴原则
《诗经》和赋比兴原则 • 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而变为抒情、说理。 •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 比兴是情感、理解与想象的统一体,是文学从宗教政治中解放的标志。 • 赋中的情感规律。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 •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邶风·柏舟)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采薇)
孟子·梁惠王上 •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庄子·逍遥游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四、情感理性之美 ——建筑艺术
先秦建筑艺术 • 早期建筑艺术的特点。 • 中外建筑特点的区别。 • 神庙与宫殿 • 单体建筑与建筑群 • 线条之美 • 建筑艺术发展晚期与自然的融合。
宫殿建筑供游而不仅只供崇拜顶礼,中国建筑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美细节宫殿建筑供游而不仅只供崇拜顶礼,中国建筑充满了供人玩赏的精美细节 秦代豹纹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