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83 Views
台灣人口政策的省思-從生育政策談起. 林素雯 東吳大學社會系 2008 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綱要. 一 、 低生育率時代的來臨 ? 二 、 人口轉型理論與人口政策 三 、 台灣社會脈動與生育變遷 四 、 政策建議. 低生育率時代的來臨 ?. TFR < 1.5 為基準. 集中在南歐、德語系的西歐與東亞地區但不包含中國 有根深地固的傳統價值,生兒育女是家庭成員的本分 政府不需太多介入 無法及時提出涵蓋面廣泛的家庭協助方案 生育率維持低檔. 政府部門的努力. 內政部, 2004〈 人口組成變遷與未來人口政策方向 〉 ,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E N D
台灣人口政策的省思-從生育政策談起 林素雯 東吳大學社會系 2008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綱要 一、低生育率時代的來臨? 二、人口轉型理論與人口政策 三、台灣社會脈動與生育變遷 四、政策建議
TFR <1.5為基準 • 集中在南歐、德語系的西歐與東亞地區但不包含中國 • 有根深地固的傳統價值,生兒育女是家庭成員的本分 • 政府不需太多介入 • 無法及時提出涵蓋面廣泛的家庭協助方案 • 生育率維持低檔
政府部門的努力 • 內政部,2004〈人口組成變遷與未來人口政策方向〉,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 行政院研考會,2004,〈我國現行人口政策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 內政部,2006〈國內外婚育狀況先期研究計畫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 內政部,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之規劃與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等等 • 行政院於2008年3月通過人口政策白皮書
二、人口轉型理論與人口政策 • 自然發展的人口轉型,如歐洲與日本 • 西方強勢性由外而來的主導,藉由家庭計劃的實施與推廣加速人口轉型,是「被壓縮」的人口過程,二戰後所發生的人口轉型均屬之 • 蔡宏政( 2007 )認為會與接續而來的人口過程有斷裂性,無法有效因應不同性質的生育問題 • Calwell(2005)視二者為一體的兩面,是人口轉型理論裡不可或缺的元素,沒有斷裂性問題。
斷裂性問題來自 • 當時Notestein與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OPR(office of Population Research)在發展人口轉型理論時 • 強調社會結構因素的首要性如工業化與都市化 • 沒有把二戰後轉型國家的人口經驗納入,因而忽略了文化、觀念的創新及傳散對人口轉型理論的重要性 • 對亞洲這個人口數量龐大、擁擠與貧窮地區的人口問題之問題意識是關鍵
他們如何分析與解讀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情勢? • 二十世紀的人口學界與實務界,在這個問題上全然是忠實的馬氏信徒,而且是行動派 • 他們相信這兩個人口泱泱大國已經瀕臨馬氏人口壓力的臨界點,如不立即付諸行動將面臨災難 • 生育控制就是她們最終的救贖
結果 • 不僅是Notestein、OPR人口研究團隊、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的人口局、與Notestein參與草創的聯合國人口部門以及其他二十世紀的人口學家都沒有預期亞洲人口轉型會在他們有生之年發生。
即使到現在二十一世紀 • 台灣與其他社會面臨完全不一樣的人口問題時,社會仍有許多忠實的馬氏信徒,包括專家學者(內政部 2006) • 他們很難接受節育政策的時代已經式微,而有利生育的政策(pro-natal policy)可能即將蜂擁而至。
第二度人口轉型 • 以西北歐國家為背景針對他們在居住生活的安排、性行為與婚育模式上的革命性變遷進行描述與解釋,且預期將擴展至其他已開發國家。 • 社會對於婚育、成家的規範力道越來越弱,對多元形式的家庭及婚育型態之容忍度和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 與去制度化或個人化的大時代趨勢不謀而合
第三度人口轉型 • 納入移民元素 • 反應目前歐洲與美國的人口現況 • 當社會持續性有高數量他國國民移入定居而且該社會的生育率又維持在低水平的狀態下,數十年後該社會以國籍或族群為指標的人口組合將有重大變革 • 再就較長時間的長期趨勢看來,如果前文所言之條件仍然有效的狀況下,該國家之原始住民有可能變成少數族群的團體
三、台灣社會脈動與生育變遷 • 著重在觀察巨觀社會的變動與生育之間的關係,如薪資所得不平等、教育擴張、婦女勞動參與 • 其中薪資所得不平等加大、婦女勞動參與和生育率的關係成正向關係(黃麗璇,2007),與國外的研究發現一致 • 教育擴張有利婦女取得大學學歷,並有較高的報酬,也有較高的生育率
生育現況 • 持續少子化現象 • 1966年20-24歲婦女在1986年有3.3個子女 • 1986年20-24歲婦女在2006年有1.8個子女 • 2006年20-24歲婦女在2026年預估會有1.1個子女 • 育齡婦女有偶率降低﹙表2﹚ • 婦女生育態度轉變 • 1998年7%的有偶婦女﹙22-39歲﹚表示希望生育0-1個子女 • 2002年提高至20%,其中有5.7%不打算生育任何子女 • 晚婚日趨普遍、不婚亦可接受 • 墮胎使用比例高 • 1998、2002年資料顯示約三成婦女墮過胎
資料來源:取自經建會之「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估」資料來源:取自經建會之「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估」
其他社會脈動 • 80年代中期,台灣面臨勞力短缺及產業外移,產業結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開啟去工業化過程; • 1989/10/28以「限業限量」核准第一批外勞進入 • 1991年起以「總量」管制方式引進外籍勞工 • 80年代中期起,高雄在南部之區域優勢大為削弱,南部勞動人口亦是往台北縣市與桃園地區移動
四、政策建議 • 從較長時間的角度來看 • 經濟條件之不確定增高不利年輕人成家 • 提供成家門檻的協助 • 從全面性的角度來規劃鼓勵生育政策 • 由中央規劃、統整與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