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3 Views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邱澎生 ( 2012/12/04 ). 中國意象的流轉與再生. 中國意象:馬可波羅游記 → 天主教教士報導 → 船長日誌、外交官考察;新教牧師報導;學者著作 18 世紀中後半的由譽轉損 → 1990 年代至今的 再生或再轉型? 夏伯嘉 〈 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 —— 歐洲中國觀的演變 〉《 新史學 》 12,3(2001) : 1-18 Gregory Blue 〈 「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 〉 ,宋家復譯,收 《 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 》 台北: 2004 ,頁 79-146
E N D
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中國意象的鉅變:由中國風、朝貢體系到酷刑、萬國公法 邱澎生(2012/12/04)
中國意象的流轉與再生 中國意象:馬可波羅游記→天主教教士報導→船長日誌、外交官考察;新教牧師報導;學者著作 18世紀中後半的由譽轉損→1990年代至今的再生或再轉型? 夏伯嘉〈從天儒合一到東西分歧——歐洲中國觀的演變〉《新史學》12,3(2001):1-18 Gregory Blue〈「中國」與近代西方社會思想〉,宋家復譯,收《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台北:2004,頁79-146 中國人如何由白變「黃」?(David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頁176-181)
中國意象的報導/製造者 「代理人」(agency)問題:商人、船長船員、軍人、傳教士(方濟會、奧古斯丁會、耶穌會、道明會;新教);翻譯者;外交官;海關官員;學者(「漢學家」、社會科學理論家)→我們自己的言、行 黃一農〈明末清初天主教傳華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7,1(1996):137-169
驅佛補儒,但儒學真只是「傳教手段」嗎? • 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身著儒服的肖像,1610年(明萬曆38年)卒於北京時所繪 (Fr. Wikipedia )
搭載乾隆57-59年(1792-1794)馬戛爾尼英國使節團船隊中的《獅子號航行日誌》冊頁搭載乾隆57-59年(1792-1794)馬戛爾尼英國使節團船隊中的《獅子號航行日誌》冊頁 • Fr. 斯當東(D. Staunton)《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葉篤義譯,上海書店,2005,頁91
中國意象:大運河畔的臨清寶塔 • 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411
沿途航程所見的民間大莊園 • 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249
年輕時的新教「倫敦傳教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第一位牛津大學中文教授(1876-1897)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5
肯認中國意象的一些理據 由「南海」到「東、西洋」時代海陸交流:商品(絲、瓷)、文化(佛教、漢字、書籍) 歐洲人的理據:精美商品/富裕大國;印證聖經古代史(大洪水的「世界史」);孔子與蘇格拉底的「中庸之道」;寬容與較少宗教戰爭;文官體制與開明專制;限制政府發動對外戰事;「中國風」時尚;動植物標本與科學研究
「郢書燕說」或距離產生「美感」? Sir William Temple (1628-1699):「中華王國似乎是被人類智慧、理性與才略的極致所組織和監督;並且實行起來甚至還勝過其他人們臆想的境界,也優於所有那些歐洲智者想像出來的架構,Xenophon (c. 430 – 354 BC)的制度,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們現代作家筆下的烏托邦或大洋國(Oceanas)」 (轉引:Gregory Blue, 頁87)
17世紀耶穌會教士呈現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與「國學」17世紀耶穌會教士呈現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與「國學」 • David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江文君等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頁17
讓中國人改宗:傳教事業的願景 • (由宗教到商業→有如日後讓中國人喝瓶可樂) • 「中國皈依者(沈福宗)」 • (1687年油畫,英王James II的收藏)
好壞紛陳:西人遊記裏的中國細節 • 「中國人是我在東印度見到最有創造力、最精巧的人。飲食有節制,吃的不多。他們使用一雙細棍子,半呎長,有三分之二長為圓柱狀、三分之一為方柱狀,夾在手指中來取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桌和矮凳。…他們比歐洲人更早有印刷術;火炮和火藥的發明也在先,還有毛筆…他們很會欺騙人,一不小心就會上當…他們的治理規範條文很多,搶匪殺人要被綁在椿上,打到半死…」 • 艾利‧利邦(Ȇlie Ripon)著,伊弗‧紀侯(Yves Giraud)編注,《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賴慧芸譯,包樂史、鄭維中、蔡香玉校注,台北:遠流,2012)頁202-202
昔日負面評論:華人「惡癖」 1588/06/27寄國王腓力伯二世:「本地有大批華人來航,以致群島中到處都可見到華人。華人予土人以許多不佳影響,蓋華人為一甚有惡癖之人民,且與之交往祇有惡果而已。臣曾促請總督將華人集中於本市以資改善事態,然未見有任何效果。臣認此事之能否改善為菲島最關緊要之事。陛下可否下命以嚴厲措施對付此事?」
負面中國意象的擴大 歐洲人在中國:傳教爭議(「易佛」策略、「男風」禁忌)→衝突(防倭恐慌的傳教士坐牢;燒偶像;萬曆南京教案;明末清初禮儀之爭;禁教) 朝鮮:17、18世紀的區分「明」與「清」差異中國觀 日本:勝敗論英雄→區分「唐以前」與「唐以後」的不同中國觀
歐洲人討論漸多的中國負面事例 • 清代宮廷內外:學術與科技差異導致「學術權力」衝突與不信任 • 朝貢貿易與通商糾紛(官員貪污、商業債務);朝貢禮制vs.歐洲國際法演化 • 個人自由/政治專制→中國歷史「停滯」 • 髒/暗/臭的街道、鴉片鬼、辮子;酷刑 • 軍事配備與科技落差的加大
Jan van Campen, De Haagse Jurist Jean Theodore Royer (1737-1807) en Verzameling Chinese Voorwerpen (Hilversum, the Netherlands: Verloren, 2000), p.60. 在阿姆斯特丹等待回國的中國水手們轉引:陳國棟〈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2005,頁251
由楷模變為野蠻的中國人 托克維爾(Tocquieville, 1805-59):「亳不誇張地說,他們(重農主義者)之中沒有人不曾在著作裏發表對中國以及一切中國事物的狂熱。事實上,當時對中國幾乎是一無所知,他們所寫的,在某個程度上是荒誕不經的。那個未啟蒙、野蠻的、讓自己被一小撮歐洲人操弄的政府,卻被仰視為世界的楷模」 (轉引:Gregory Blue, 頁101)
奇蹟茶壺 The Miracle Teapot (c.1901) • David E. Mungello《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頁18
「酷刑」的西方/東方史 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 「中國酷刑」(Supplices Chinois)網:http://turandot.ish-lyon.cnrs.fr/index.php 鞏濤(Jérôme Bourgon)〈中國處決刑罰視覺與歐洲「酷刑」之異同:一個策展人的預想觀看〉 陳書諒譯,《典藏今藝術》129(2003,6):182-193 Timothy Brook, Jérôme Bourgon, and Gregory Blue,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清末1904年的王維勤凌遲案
1904年中國最後的凌遲案 1904年10月王維勤凌遲處死的「抵達、解衣…第八刀、鬆綁、第九刀…」等16張系列照片 取自鞏濤的「中國酷刑」網:http://turandot.ish-lyon.cnrs.fr/Event.php?ID=8
西方酷刑:1753/03/02對謀刺法國王的Damiens公開行刑場景西方酷刑:1753/03/02對謀刺法國王的Damiens公開行刑場景 在「巴黎教堂大門前公開認罪」,「乘坐囚車,身穿囚衣,手持兩磅重的蠟燭」送至格列夫廣場搭建的行刑台:「用燒紅鐵鉗撕開他的胸堂和四肢上的肉,用硫磺燒焦他持著弑君凶器的右手,再將熔化的铅汁、沸滾的松香、蠟和硫磺澆入撕裂的傷口,然後四馬分肢,最後焚尸揚灰」(Micha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頁1)
「中國酷刑」的意象與實際 「我們相信中國人的殘酷,其實大都依據一種似曾相識(deja vu)的印象,而情感的偏見,比起口耳相傳的偏見,更加深植人心」(鞏濤,2003:182) 「中國酷刑」似曾相識印象的三個分析面向:(城市中的)能見度;(法條規定與法定程序的)合法性;(宗教的)神聖性
18世紀末的近距離認識:英國使華 馬戛爾尼(George Lord Macartney,1737-1806)使華(1792-1794)事件:乾隆58年(1793)8月於熱河入覲乾隆皇帝,希望派人長居中國管理貿易,並加開寧波、天津等處「互市」,但清廷依然不接受改變既有「朝貢/稅關」體制 馬戛爾尼使華(1792-1794)→鴉片戰爭(1840-1842)→晚清翻譯《萬國公法》(同治3年,1864) 歷史敘事的後續效應:由蔣廷黼重新評價林則徐/耆善,到何偉亞(James Hevia)《懷柔遠人》的爭議
英國使節團副使斯當東「親筆」書寫的致乾隆皇帝中文感謝信英國使節團副使斯當東「親筆」書寫的致乾隆皇帝中文感謝信 • 斯當東(G. Staunton)《英使謁見乾隆紀實》頁392 • 斯當東(Sir George L. Staunton, 1737-1801)→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 王宏志〈馬戛爾尼使華的翻譯問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3(2007):97-145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肖像(Fr. Wikipedia) • 1810年(嘉慶15年)將嘉慶10年版本《大清律例》英譯為 The Fundamental Laws of China. • 1823年與Henry Thomas Colebrooke (1765-1837)創立英國亞洲皇家學會(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註:1816年曾抵香港→中環的士丹頓街(Staunton Street)
《大清律例》在英國 • 侯毅,〈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眼中的《大清律例》,收入《晚清國家與社會》(北京:社科文獻,2007)頁496-510。 • James St. Andre(沈安德), "'But Do They have a Notion of Justice?' Staunton's 1810 Translation of the Penal Code," The Translator 10,1(April 2004), pp. 1-32.
中國官員與外國人打交道以及使節團赴歐美時,感受「萬國公法」的實用處中國官員與外國人打交道以及使節團赴歐美時,感受「萬國公法」的實用處 《萬國公法》 (1864),丁韙良(W. A. P. Martin)譯自Henry Wheaton (1785-1848) 的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1836)
全球史中的「我們」與「他們」 「啟蒙時代歐洲中國觀的轉變,基本上是一個內在思構的轉變;歐洲人遠望中國,實際上看見的是自己的對影。親中國論者的很多人,看到的是中西文化光輝美麗的反映;反中國論者很多人,看到的是自己文化與中國反映的陰暗一面。伏爾泰讚揚康熙,實在是批評同時代的法皇路易十四…孟德斯鳩論亞洲暴權﹙despotism),要反映的是法國皇權(其實)不是絕對的」(夏伯嘉,2001:13-14)
誰是「我們」?Legge與英華學院的學生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6
晚年的新教「倫敦傳教會」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第一位牛津大學中文教授(1876-1897) 沈国威、內田慶市編著,《近代啓蒙の足跡 : 東西文化交流と言語接触 : 堻智環啓蒙塾課初步媃の硏究》(大阪:関西大学出版部,2002)頁36
大清律例之為「人類的恥辱」? • 「英國政府和舉國上下似乎仍未認識到,他們所贊許和支持的大清律例,是害群之馬,是人類的耻辱」(同上文,頁60) • 孫中山《中國的現在和未來》(1897.03)「由於中國的成文法還算好,同時絕大多數違法的事情都被曲解得符合死的字眼,因此短時期住在中國英國官員…對於事情的真相只能得到極不完備的知識」(孫中山《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頁28)
「他們的」酷刑?革命黨人新論述 • 孫中山《中國法制改革》(1897.07):「中國上下均無法治可言:私刑、賄賂、明目張膽的敲詐勒索、猶如內戰般的農村械鬥。凡此種種,皆是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用以自保身家性命的手段…民事訴訟變成是公開的賄賂競賽,刑事案件則變成是不由分說、嚴刑拷打的代名詞—罪名都是莫須有」(孫中山《辛亥革命前重要論文》,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頁50)→滿洲人不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