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九課 孟子選 孟軻

第九課 孟子選 孟軻. (一)「王道之始」章 (二)「舍生取義」章. http://zoucheng.com.cn/mengzi/pics/mengke6.gif. 課前引導. 孟子傳世的成語故事欣賞. 1. 揠苗助長 2. 齊人之福.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MON/mon-17.htm. 揠苗助長. 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MON/mon-39.htm. 一、 題解 二、 作者介紹 三、 文學探究 四、 補充資料

iv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課 孟子選 孟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課 孟子選孟軻 (一)「王道之始」章 (二)「舍生取義」章 http://zoucheng.com.cn/mengzi/pics/mengke6.gif

  2. 課前引導 孟子傳世的成語故事欣賞 1.揠苗助長 2.齊人之福

  3.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MON/mon-17.htm

  4. 揠苗助長 喻為求速成而未循序漸進,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5. 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MON/mon-39.htm

  6. 一、題解 二、作者介紹 三、文學探究 四、補充資料 五、課文賞析 六、文章結構表 七、語文萬花筒 八、寫作指引 九、問題與討論 十、牛刀小試 十一、好站連結 目次

  7. 一、題 解 • 出處 • 背景、題意 孟子書影 http://www.npm.gov.tw/uploads/2006030202005886888/01.jpg

  8. 出處: 第一則:《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 第二則:《孟子》第六篇〈告子〉上 • 版本: 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       南昌府學《十三經注疏本》

  9. 背景:「王道之始」章   戰國時代,梁惠王在即位之初,最為強大。但在惠王三十年,先後敗給齊國、秦國,為了報仇雪恥,他對 本國百姓施以小惠,希望借此把鄰國的百姓吸引過來,增加生產、擴充兵員,但未能如願。梁惠王便向孟子請教「民不加多」的原因。

  10. 王 道 霸 道 題意:「王道之始」章   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 來歸,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 治國的根本。  王者之正道,以仁義治天下  武力征服天下

  11. 背景:「舍生取義」章 孔子曾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實踐仁道,生死可以置之度外,這是一種高 道德的要求,孟子就「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加以發揮,使這種要求比較具有說服力。

  12. 題意:「舍生取義」章   孟子藉對魚與熊掌的抉擇, 以喻尊嚴重於貪圖富貴,說明 人生價值判斷的重要,及舍生取義的可貴。

  13. 二、作者介紹 .孟子其人 .孟子其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AD%90

  14. 孟子其人   孟子,名軻,戰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B.C.372-289),上距孔子,約一百多年。 • 先世及家屬: 先世為魯國的孟孫氏。 孟子的父母妻兒失考,父早亡,母親善加管教。

  15. 孟子其書 • 編撰者: 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非孟子親撰 • 《孟子》重要注本: 趙岐《孟子注》   十四卷  朱熹《孟子集注》 十四卷  焦循《孟子正義》 三十卷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4231/

  16. 《孟子》及《孟子外書》 1.漢代流傳兩種版本,即七篇本(內書七篇)和十一篇本(內書七篇,外書 四篇)。由於趙岐肯定地認為外書為偽而不予作注,導致外書四篇逐漸不傳,於唐代中期後亡佚。

  17. 2.流傳至今的只有七篇本的孟子。孟子七篇的 篇目為:2.流傳至今的只有七篇本的孟子。孟子七篇的 篇目為: 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趙岐將七篇各分為上下,凡 十四卷,每卷又分若干章。

  18. 漢書藝文志將孟子列於諸子略儒家類中,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漢書藝文志將孟子列於諸子略儒家類中,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 漢 代 韓愈開始表彰孟子,地位大幅提升。 唐 代 《孟子》地位的提昇

  19. 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地位僅次孔子 元 代 二程更極力表揚孟子,朱熹又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子書。 南宋時更將孟子列於經部,由子部之書正式的被提升為經部著作。孟子被追封為「鄒國公」 宋 代

  20. 三、文學探究 ‧主要思想:性善論   涵養論 政治論 ‧文章特色 ‧影響及貢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ha.xinhuanet.com/yincang/2010-09/08/content_20850002.htm

  21. 主要思想:性善論 性善:   並非人性純善,是指人具有仁、   義、禮、智等四端,這只是道 德的開端,有賴後天的培養擴充。 ‧仁—惻隱之心 ‧義—羞惡之心 ‧禮—辭讓之心 ‧智—是非之心

  22. 主要思想:涵養論 ‧如何涵養善端? (一)求放心   尋回放失本心(即惻隱、羞惡、   恭敬、是非之心)恢復善端。 (二)寡欲   儘量節制生理欲望的需求,避免受 誘而放失本心。

  23. (三)擴充培養: 1.尚志:即以追求仁義作為自己的 志向。 2.持志養氣:堅持志向,行為合乎義。 3.培養浩然之氣:抵擋邪惡的誘惑。

  24. 主要思想—政治論 (一)民本思想   國家最尊貴的是人民,不論君王或臣下,需保護照顧人民,若不能善盡職守,皆該撤換。因此湯武 革命並非弒君,而是為民誅除殘賊之人。

  25. (二)仁政(王政、不忍人之政) 1.分配土地耕作,減少徵稅 2.禮樂教化 3.與民同樂: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樂樂之

  26. (三)法先王   施政必須遵循堯舜、湯武,順著天生仁性,推行不忍人之政。 (四)用賢   禮賢下士,信任賢者,使賢者發揮才德,實踐理想。而賢者 也應該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自我期許。

  27. 文章特色 蘇洵:「孟子之文 ,語約意盡,不為 巉刻(言詞尖 刻)斬絕之言, 而其鋒不可犯。 • 筆力曲折,氣勢充沛 • 描述貼切,刻劃生動 • 善用對比,烘托主題 • 善用排比,加深印象 • 長於譬喻,闡明事理 • 喜撰寓言,推言義理

  28. 影響及貢獻—哲學方面 • 發揚儒學   孟子「正人心,距詖行,放淫辭」,發揚孔子儒家之道。韓愈推   尊為「功不在禹下」。朱熹則讚許: 「自堯、舜以下,若不出個孔子, 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個 孟子,也未有分曉」

  29. 保存先秦部分哲學史料 孟子抨擊儒家以外的學說,無意中保 存他家思想,如:許行、告子、陳仲子、子莫、白圭等人的思想言行。 • 開宋明陸、王心學先河 孟子自建構成一套心性哲學,宋代陸 九淵所揭示的「本心」,明代王陽明 的「良知」,可說皆來自孟子。

  30. 影響及貢獻—政治方面 • 主張民貴君輕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神壇)次之,君為輕」這種主張大異於 古代君權至上的理論,已可看出 民權思想的輪廓。

  31. 贊同革命 孟子認為君臣應各盡職分,當國君不稱職,人民可以革命,推翻暴政。因此,當齊宣王問:「湯放桀,武王伐紂,以為臣弒其君」時,孟子答: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其君也。」(梁惠王下)將孟子視為民權革命的先驅也不為過。

  32. 影響及貢獻—文學方面 ‧「養氣說」為後世「文氣說」的根源 孟子曾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段話本來只就個人修養而言,但後世的文章家把養氣之說運 用奉為作文的重要原則。如曹丕《典論.論文》、劉勰《文心雕龍.養氣篇》。

  33. 論世及以意逆志為文學欣賞的重要條件 論世說: 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是尚友也。」 (萬章下)論世是了解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明作者個性和旨意。

  34. 論世及以意逆志為文學欣賞的重要條件 以意逆志: 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以意逆志是以主觀的體會,直探 詩人的心志。

  35. 四、補充資料 ‧孟母教子 ‧明太祖刪節《孟子》 孟母墓(孟母林) http://www.hudong.com/wiki/%E5%AD%9F%E6%AF%8D%E6%9E%97

  36. 孟母三遷 • 孟母胎教:「吾懷妊是子,席不正  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韓詩外傳》) • 孟母三遷: 墓地   →市場    →學校 http://www.bjhwxy.com/news/2006/0619/130.shtml

  37. 孟母斷機 孟子讀書不專注,孟母便把織了一半的布割斷,藉機告誡孟子求學不可中斷,否則會像快織成的布被割斷一般,前功盡棄。 孟母斷機處 http://hk.chiculture.net/0301/html/0301a02/pop.html http://www.foshanmuseum.com/sbwg/images/zl11_21_01.jpg

  38. 孟子故里   東邊鄰家殺豬,孟子問母親:「殺豬做什麼呢?」孟母回答:「是要給你吃的。」    話剛說完,孟母便很懊悔的想道:「我欲騙他,豈不是教導他不誠 信?」於是趕快到東邊鄰家買肉煮給孟子吃,表明自己並沒有欺騙他 。 孟母殺豚 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07-01/31/content_7802514.htm

  39. 孟母出妻   某日孟子的妻子獨處房內,姿態並不端整,孟子不高興地向孟母說:「我的妻子不守禮儀,我想跟她離婚。」 孟母問明始末後,責備孟子:「依照禮儀,進房之前,要先出聲:踏進房內, 眼光要朝下;這是唯恐房內的人不及準 備。你冒冒失失地闖進去,是你自己不 守禮儀,並不是你太太的錯。」孟子聽了,再也不敢提要跟太太離婚的事。

  40. 明太祖刪節《孟子》 ‧刪節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平民出身,為預防他人取代,施行種種箝制思想的政 策。明太祖深感孟子對國君大不敬,便刪除孟子85條文,並將國子監中孟子的牌位撤出。

  41. 刪節類別: 有關人民地位尊貴和權利、報復暴君汙吏、革命和反抗暴君、人民有生存權利、批評統治者、反對徵 兵、反對捐稅、反對內戰、批評官僚政治、行仁政救人民等等。

  42. 五、課文賞析 ‧內容結構 ‧寫作技巧: 1.善用譬喻,闡發事理 2.運用排比,增強氣勢 3.簡筆繁筆,運用得宜 4.正反大小,對比鮮明

  43. 內容結構—王道之始章 (一)孟子說明王道的具體施政措施,第一步就是不濫用民力,而違背農業生產;注意漁業、林業的發展,使百姓足以溫飽。第二步就是「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透過道德教化,促進人倫和諧,提升精神境界。百姓便會歸順,自然能統一天下。

  44. (二)接著孟子批評當時的執政者,只圖享受,不顧民間疾苦,(二)接著孟子批評當時的執政者,只圖享受,不顧民間疾苦,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建議梁惠王擔起責任,不要委罪於收成不好。

  45. (三)本章從提出問題,設事譬喻,發 表政治主張,或諷刺對方、勸說對方,忽而蕩開,忽而逼近,或嚴正肯定,或委婉勸說,可謂波瀾起伏,變化無窮。尤其在闡明論點,講到王道仁政時,更提出具體辦法,一層深入一層,結構相當謹嚴。 (三)本章從提出問題,設事譬喻,發 表政治主張,或諷刺對方、勸說對方,忽而蕩開,忽而逼近,或嚴正肯定,或委婉勸說,可謂波瀾起伏,變化無窮。尤其在闡明論點,講到王道仁政時,更提出具體辦法,一層深入一層,結構相當謹嚴。

  46. 內容結構—舍生取義章 (一)孟子以「魚與熊掌」比喻「生與義」,生命、道義若無法兼顧,毅然以有限的生命,換取無限價值的情操,乃出於人人皆有的羞惡之心,只不過賢者沒有亡失而已。其次孟子指出,人都有其獨立自主的人格尊嚴,若不辨禮義地接受了萬鍾的厚祿,這是失去本心(羞惡之心)的緣故。

  47. (二)孔子論仁時,特別強調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加以發揮,以義為人具體行為的準則,說明人有道德之勇,有「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

  48. (三)本章開頭以「魚與熊掌」的譬 喻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思想。 然後逐層正反論證,又有具體的例證。鮮明的對比中,將深刻的 道理,用淺顯的語言說出。全文立論周延,說理透闢。

  49. 善用譬喻,闡發事理 •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和鄰國的當政者並無 本質上的區別。 • 「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的錯誤。

  50.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 比喻「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而取義」,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形容抽象,讓人易懂而加深說服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