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likes | 1.12k Views
第八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场经济的特点与长处和短处 ( 1 )特点: 自发性、事后性、局限性 ( 2 )优点: 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功能; 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者的技术创新; 实现优胜劣汰 。 ( 3 )缺陷 : 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事后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 损失和浪费;竞争会引起的两极分化;对某些社
E N D
第八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场经济的特点与长处和短处 (1)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局限性 (2)优点: 运用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功能; 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能促进生产者的技术创新; 实现优胜劣汰。 (3)缺陷: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事后调节会造成社会资源的 损失和浪费;竞争会引起的两极分化;对某些社 会公益部门和非经济部门难以起到调节作用。
计划经济的特点,长处和短处 (1)特点: 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2)长处: 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 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 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等。 (3)短处: 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产需求脱节; 难以调节好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造成 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 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美国:私人垄断主导型市场经济 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
美国市场经济主导思想的演变 • 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 •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美国市场经济主导思想的演变 • 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1929-1933排队 领取食品的美国饥民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的自由调节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反危机出路在于加强国家干预,而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对外扩张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三种基本方法。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里根实施了“经济复兴计划”四条纲领: 一是减税; 二是放松管制; 三是紧缩通货; 四是削减政府开支。
干预与自由相混合的市场经济 克林顿提出“走向新道路”的全面计划 其特点是: 一是主张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二是短期刺激经济与增加长线投资双管齐下; 三是扩大增税规模和削减开支以压缩财政赤字。
美国推崇私有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府根据短期经济形势,随经济变化采取灵活干预的调控方式。美国推崇私有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府根据短期经济形势,随经济变化采取灵活干预的调控方式。 • 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范围和力度较大,但侧重间接调节手段。 • 日本模式,虽然注重发展私人经济,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远远大于欧美国家,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财政货币、经济立法、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资源配置实行引导。 • 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已经由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模式转移。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而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经济参数(货币供给量、税率等)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决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1、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50年代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特点: •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 • 58年郑州会议,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 • 第一次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 “体制下放”改革,权力逐级下放到地方政府,调动各方积极性。 • “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十二大报告充分肯定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向世界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向世界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 中国:“渐进”方式 俄罗斯:“激进”的“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提出的一整套激进的反危机措施和经济体制转轨方式。80年代中后期,曾在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获得巨大成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先后采纳。 “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迅速私有化和自由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其目的是在经济已经病入膏肓的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
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在分配关系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在价值目标上 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适应的精神文明 文化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所有制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制度
公有制的含义 指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财产制度。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 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 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 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2-2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2-1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2-2 “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2-1
附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从1989年到2001年,虽然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32亿元,年均增长11.67%,比GDP年均增长9.3%高出2.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由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年均增长10.22%;平均每户实现税金从100万元提高到78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4772元;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7033亿元提高到39588亿元。 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个体工商户由1978年的14万户发展到2001年底的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6亿元。私营企业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1992年以后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1年底已达到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2000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省市更高达60%以上。1992年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济新增就业人员4774万人,2000年全国360万再就业的下岗职工中,有250万人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日。
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效率与公平原则
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2-2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1、个体劳动收入 • 2、劳动力价值分配 • 3、经营收入 • 4、资产收益 • 5、资本收益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条件; 兼顾公平,才能防止两极分化,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1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2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先富后富的必然性 • 1、按劳分配必然导致收入差别 • 2、多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也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 • 4、城乡、地区以及劳动价值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消除。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的问题 贫富不均现象日益突出 在2003年“两会” 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对两个“40%以上”十分关注。 • 目前我国40%以上的社会财富集中在1%的人手里; • 2002年全国4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
基尼指数 •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描述贫富差距程度的宏观指标,这个系数介于0和1之间。 •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 • 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 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 •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因此基尼系数比较低。:城镇0.16左右,农村0.22。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因此基尼系数比较低。:城镇0.16左右,农村0.22。 • 1980年,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大陆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3,整体差距不大。 • 1988年,有关学者抽样调查城乡合计基尼系数上升至0.382 • 1996年中国城乡合计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425 • 1998年则进一步上升至0.456 • 2001年为0.459 专家惊呼:“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比美国(0.434)还要大。”
中国目前贫富差距的主要表现 • 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地区差距) • 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收入差距(行业差距)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 •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阶层差距) • 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所有制差距)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2001年03月)上,几乎半数以上的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了收入差距问题。鞠雅莲委员引用了两个数据,说明目前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2001年03月)上,几乎半数以上的委员在发言中都提到了收入差距问题。鞠雅莲委员引用了两个数据,说明目前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2000年我国林业人均年收入4580元,邮电却是14400元; • 上海年人均年工资16600元,山西只有6065元。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0年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719元,而农民的人均收入却仅为1500元,还不及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且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 专家指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隐性福利等成分,则实际收入差距可能有四倍左右。
2000年一季度的统计: •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全部储蓄余额是1万亿,城市储蓄额4.5万亿 • 同期农村人口9.1亿,城市人口3.9亿; 农民人均储蓄额1100元,“城里人”11538元,两者相差10倍! “欧洲和非洲的共同体” “城市人好像生活在欧洲, 农村人好像生活在非洲”
2000年,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联合有关部门,在15万户城镇居民中展开调查发现:2000年,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联合有关部门,在15万户城镇居民中展开调查发现: • 2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收入的42.4%,户人均月收入992元 • 20%的低收入家庭仅占全部总收入中6.5%,户人均月收入124元 • 前者收入为后者收入的8倍 • 2000年国家统计局 的调查表明,中国6万亿 居民存款的66%掌握在 10%居民手中
20%富有城市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量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户均拥有金融资产146615元20%富有城市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量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户均拥有金融资产146615元 • 最低20%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户均为4298元 • 高低之比高达34:1。 • 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51。
贫富分化是世界问题 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表明:在1950年到1997年之间,全球经济年度总产出从5万亿美元扩展到了29万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世界人口最富的20%和最穷的20%之间的财富差距: • 20世纪60年代为34:1 • 20世纪90年代为74:1
世界两极分化在加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1998年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以及能源总量的58%。他们拥有的电话和汽车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4%和87%。 鲜明对比: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 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则高达3.84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