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刺 灸 法 总 论

刺 灸 法 总 论. 概说. 主要阐述毫针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 内经 》 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刺法. 古称 “ 砭刺 ” ,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

jac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刺 灸 法 总 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刺 灸 法 总 论

  2. 概说 主要阐述毫针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3.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补泻手法。

  4.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5. 刺法 • 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 • 后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6. 灸法 古称“灸若”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7.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8.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 针具的起源与起源 1 旧石器时代: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做为生活和日常用具。 2 新石器时代: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

  9.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3 “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于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4 据考:在山顶洞人文化时代(距今有6000-7000年前)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竹针,这些骨针,很有可能是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

  10.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5 夏、商、周时代,随着冶金术的发明,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针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 6 2000年前,就已经能应用金、银制造金针、银针等医疗工具。

  11.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7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冶金技术日益提高,出现了不锈钢制成的针具,由于这种毫针具有许多优点,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20世纪的后50年,针具的品种亦趋向多样化,如电针、光针、磁针等也 相继问世,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 二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随着针具不断变革,针刺方法不断发展。 • 内经:为早期的医学著作,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 a) 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b)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 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手法奠定了基础。

  13. 难经: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难经: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 到了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 • 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

  14. 近代,针灸学术有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针灸学术有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目前,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刺手法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15.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 灸法的起源:“灸”与火关系密切。早在远古时代已经懂得以火取暖、熟食如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 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

  16.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 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 艾,因普遍生长,又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

  17. 二 灸法的发展: 灸法在中国已有久远的历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 “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籍对针灸都有所记载。 灸法治病,最初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较多,且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

  18. 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 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已为人类的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9. 三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针刺与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与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的问题。 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关键还节之一。

  20. 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法的含义很广,但以毫针刺法为主。 广义的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与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等。 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指 1 与毫针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 2 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

  21. (一)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从生理角度来说,外加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的条件。(一)刺激的强度: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从生理角度来说,外加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的条件。 同样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

  22. 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也就是说能使针下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量。 总体而言,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断刺激量的大小, 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刺激量。

  23.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又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

  24. 1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度,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度 2 当捻转的角度在90-180度之间,频率在 60-90次/分之间,刺激强度为中度 3 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度,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刺激量为重度。

  25. 4 当提插的幅度小于0。3厘米,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度 5 当提插的幅度在0。3-0。5厘米之间,频率在60-90 次/分之间,刺激量为中度 6 当提插的幅度大于0。5厘米,频率大于90次/分时,刺激量为重度

  26. 7 在捻转、提插操作中,当术者手、腕、臂同时用力时,刺激量就大,若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以上量学操作要素是基本的概念,但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以变化。

  27. (二) 刺激的时间 针刺刺激触发动作电位的条件,不但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有最短而又有效的刺激作用持续时间。如果刺激作用时间过短,无论刺激强度多高,也不能触发动作 电位。同样针刺强度足够时,也必须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期发经气的作用。

  28. 1 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因为,这关系到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 2 古人论述针刺时以“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仅仅以“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

  29. 3 现代研究证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 穴用捻转手法持续 1–3 分钟常会有明显的治疗作 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作用较差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 针刺手法持续1-3 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要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

  30. 4 因此,根据患者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5 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如果刺激强度增 加过慢,尽管达到了阈(yu)强度也不能触发细胞兴奋。

  31. 6 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增加和调整。 7 如果持续操作时间较长,要注意捻转及提插手法的强度、频率及幅度,如果长时间用固定的刺激参数,人体可能会产生耐受性,而降低针刺效应。

  32. 6 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增加和调整。 7 如果持续操作时间较长,要注意捻转及提插手法的强度、频率及幅度,如果长时间用固定的刺激参数, 人体可能会产生耐受性,而降低针刺效应。

  33. 8 古人已经认识到要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每一次针刺治疗后,其作用会持续一定时间,这又因病种而异。 9 现代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常常在针刺治疗后约20分钟,脑血流改善明显持续6小时左右即明显衰减,这就表明在6小时后应进行第2次治疗。 又如偏头痛发作期间,慢性阑尾炎腹痛发作时,每日针刺2-3次,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34. 二 灸法的量学要素 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 1 艾炷的大小和状数 2 艾条施灸距离 3 施灸时间的长短 这些量学要素都与病种、患者具体情况有密切关系, 在临床中应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学方案可明显提高疗效。

  35. 1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壮”,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2 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计量。 3 艾炷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3-7壮。

  36. 4 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黄豆;大者如枣,中者如莲子,可根据需要而选用。 5 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 6 时间为10-15分钟。

  37. 7 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 则刺激量越大。 8 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9 一般初灸时,每日 1 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 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