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 likes | 1.16k Views
2013 年地理高考. 备考教学策略.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建议备考安排. 【2012 年新课标卷与考情分析 】. 一 . 2012 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区 河南、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 山西、陕西、江西、湖南、新疆、 河北、湖北、 云南 、内蒙古. —— 考试大省数量增加. 二 . 2012 年新课标卷的基本概况. (一)考试内容覆盖. 必考内容 必修地理 1 、 地理 2 、地理 3 、区域地理. 选考内容
E N D
2013年地理高考 备考教学策略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2012年新课标卷与考情分析】 一. 2012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区 河南、宁夏、黑龙江、辽宁、吉林、 山西、陕西、江西、湖南、新疆、 河北、湖北、云南、内蒙古 ——考试大省数量增加
二. 2012年新课标卷的基本概况 (一)考试内容覆盖 必考内容 必修地理1、 地理2、地理3、区域地理 选考内容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第Ⅱ卷 必做题(46’) 第Ⅰ卷 选做题(3选1) 信息多样 角度多变 目标多元 选择题 (11×4’=44’) 突出主题 风格相似 共5组;一材多问, 体现区分度 【模式】 【模式】 区域+问题 (开放) 区域+问题 (二)试卷结构 试题排序和布局:由易到难(人文地理放前);由描述事物 →成因阐释→论证探讨问题,体现人文关怀
(三)试题主要特点 知识抽样 能力覆盖 方法支撑 思维展现 图表载体 关注生活 选做自由
1.覆盖的考点—— 必修:气候、河流、等值线、区域定位、 产业活动等 选修: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2.考查内容:为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 主干知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水文的成因分析;过程描述及 其相互联系的推理判断。 人文地理:侧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强调动态变化。 区域地理:侧重区域定位、区域的综合性特征与差异比较。
自然地理 人文、区域地理 选修地理 10分 54分 36分 3.不回避重点;不强调知识点覆盖;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版块内容的平衡;不回避某些重点要素或区域。
试题涵盖了地理四项能力 考查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6—7题)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考查地理空间格局概括能力、 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过程描述能力(37、36题)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考查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 (36、37题)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试题特点之二:能力覆盖】 在时空定位 知识考查方面 在综合知 识运用方面 在成因探 究分析方面
例: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例: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 ~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 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4°S 图7 调运知识—— 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海陆、地形地势、洋流等) 推理定位→热带沙漠气候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 的原因。(10分——6. 5)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的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于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全面挖掘图文材料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 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 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 用水的来源。(6分— 4. 7) 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7.2) 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 种植芦笋会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试题特点之三:方法支撑】 2012年新课标卷在方法上的考查有: 1. 区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36题(2)) 2. 区域案例探究:区域+探究主题 (37题(3)) 3. 区域差异比较 (6—7题)
【试题特点之四:思维展现】 1.考查的思维类型丰富多样,层次清晰 2.试题中出现了开放性问题(37题(3) —答案有不确定性) 【试题特点之五:图表载体】 地理图表9幅,呈现形式多样 ——等值高图、区域图、统计图
【试题特点之六:关注生活】 注重学科主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避免盲目猜题和追求所谓热点,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1—3题工业化、城市化、“三农”问题等) 【试题特点之七:选做自由】 突出主题、风格近似、替代性强 (7.5’ 8.1’ 8.4’)
第Ⅱ卷 【试题变化】 1. 试题总体难度下降,(尤其是第Ⅱ卷) 总体成绩有明显提升。 2.地球运动部分难度较大的试题被淡化。 今后如考查这部分内容,估计难度不会太大。 3. 综合题文字信息增多,要求从图像信息 来推断隐性信息的难度降低。 过去大纲版地理试卷,更多地提供图像信息,要求学生从图像信息中挖掘隐性信息,且使用一些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图,再加上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往往使学生读不懂题而无从下手。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在提供图像信息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文字信息,从而使试题的难度大大地降低。
(四)高考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1.地理基本原理掌握不到位,地理思维缺欠, 分析问题不到位,更缺乏灵活应用的能力。 2.理论观点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审查 题目不得要领。 3.不能正确地应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答 案组织混乱,逻辑关系不明,语言表达 不清,常常平铺直叙不讲重点,相互比 较不作归纳,回答问题不求全面、不讲 层次等。
4.从文字和图表中提取并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对比分析能力等仍然是薄弱环节,反映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尚有欠缺。4.从文字和图表中提取并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对比分析能力等仍然是薄弱环节,反映出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尚有欠缺。 5.不少考生文字书写不规范,错别字 太多,字型难看,书写零乱、潦草。导致阅卷老师难以看清楚考生写些什么,无法传递正确的信息。
【2013年地理高考 备考教学策略】
一. 策略制定的依据 依据1:《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 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 (2)选修模块 (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 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一)《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2. 考试内容
审题能力 知识应用 与迁移能力 学科能力表述能力 3.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依据2:新课标教材特点 • 图片多,直观性强,体现了地理中 • “图” 的优势。 →命题以图为载体 2. 活动和思考问题的设计多,有利于 教学互动。 →重思维品质考查 3. 阅读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 大,有利于课程的拓展、延 伸和深化。 →试题取材广泛、情景新颖
学生体验到 的过程与方法 4. 每章节后都设有“问题研究”或“单元活动”,侧重于知识的拓展或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过程”和“方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①获得、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②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③表达、交流、反思学习与探究的体会、见解和 成果的过程和方法
地理学科,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只能 “死”记,并要靠多次反复强化的记忆。但是在考 试时,却要求把记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对材料 的分析理解中,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 还要理解并灵活加以应用(温带大陆气候成因), 这就是所谓的:“死”去“活”来。 依据3:近年来新课标卷的特点 ①导向性明:考能力→死记硬背+知识理解(“死去活来”) ②重过程: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 ③线索清楚:考主干---- 基本地理原理、规律、技能 ④学以致用:考运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注重考查知识 的实际应用能力。 ⑤渗透课改:题目开放性越来越强更强,答案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强 ⑥重视图表:无图不成题,专业性图表减少,景观图 多现,图表多样化,难度下降 ⑦内容:人文地理比重较高,区域依旧是主要内容, 第Ⅱ卷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世界地理与中 国地理的考查基本平分秋色。 ⑧选修题:使试卷加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耗时长 超量给题,限量答题 例:2010年第37题,是否赞成贵州大力发展桑蚕业?简述理由。 2011年36题(3)请为该国(新加坡)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37题(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背景: 世界、中国区域(70%) 主角:工业、农业、气候、地形 配角:城市、交通、人口、河流 友情出演:地球运动、岩石圈、水圈、 群众演员:旅游、灾害、环境 【高频考点】 1.区域空间定位(“模糊”定位) 与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因素分析 2.等值线图及应用 3.天气与气候 4.河流特征及影响 5.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6.产业活动与区位因素分析、评价 7.人口与城市 8.国土整治、环境问题
二. 2013年的备考(一轮)教学策略 (一)统揽全局,科学选材,合理 计划,保证复习教学的有效推进 教材资源——精选1本教辅资料(涵盖初中4本教材,高中必修教材1—3,高中选修教材(导与练);近3—5年高考真题;《试题调研》;地图册等。
【一轮复习教学具体要求】 • 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标——课程标准;基——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 2.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读图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3. 按章节复习做到:全面——稳妥——扎实 4. 讲透高中自然地理,认识世界地理区域; 活用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5. 学会情境模拟的应用 6. 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
【区位因素分析】 气候 地形 自然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区位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 水源(河流)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特征及组合、特殊天气) 土壤 气候分布(规律、具体地区、特殊地区) 自然 农业区位 资源、能源 区位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气候 气候影响(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气候因素 工业区位 分 析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 气候资源(光、热水、风及季节变化) 人为 改变大气状况、改变下垫面状况 交通、科技、市场 城市区位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旱涝、沙尘暴等) 社会、政策、环境 交通区位 二. 2013年的备考教学策略 (二)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掌握,构建和完善主干知识体系 ①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考试大纲的明确要求 。 ②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
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特征 探究性问题 学以致用 (自然、人文) 二. 2013年的备考教学策略 (三)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提高 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追求:从手中有图,心中无图 → 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 填图、绘图、默图、析图
【区域地理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强调对区域定位能力的考查 (二)强调对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 (三)强调对不同区域的综合比较
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带等 人文要素—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在哪里? 有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本节课的考纲解读》 1. 非洲位置、范围特点 2. 非洲南北对称的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40°E 20°W 0°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副热带高压
地中海 大西洋 印度洋 索马里半岛 几内亚湾 马达加斯加岛 好望角
D C B C E A B A B C D [请你参与] 气候特点表述方法: 气温、温差、降水、季节组合 气候成因的分析视角: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海陆、地形地势、洋流等) 非洲的气候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 1.地处低纬度 2.低压控制,气流 辐合上升,雨量丰富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 1.全年高温, 2.有明显干、湿季 气候特点: 成因: 信风、赤道低压交替控制
[知识迁移] 例:当非洲热带草原动物南迁时, 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 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 B. 我国北极黄河站进入最佳科考季节 • C. 上海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 D.好望角航线上风平浪静 √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 受信风或副高控制
地中海气候 气温(摄氏度) 罗马 气候特点及原因: 1.冬暖多雨 西风控制 2.夏热干燥 副高控制
例:南非开普敦与我国南京的气候相比较,一年中例:南非开普敦与我国南京的气候相比较,一年中 A.两地都雨热同季 B.开普敦气温较高的月份,南京的气温也较高 C.开普敦降水较多的月份,南京的降水也较多 √ D.开普敦受高压控制的季节,南京盛行偏南风
例:读图完成(07文综) 1.图示地区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 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B.洋流 A.太阳辐射 √ C.地形 D.大气环流
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图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 (2009年宁夏) 1.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
【选择题答题方法】 1. 认真审题 (文字、图像、题干、备选答案) 看题干:考什么、问什么 看备选:选出什么 2. 分析题干解答条件(明示、暗示、多重、限制条件) 3. 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 【综合题答题方法】 1. 认真审题 (文字、图像、设问要求、分值等) 2. 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3. 应用原理、规律,建立答题模式 4.应用地理述语,规范准确答题 (四)重视学生地理能力的训练,培养 学生的应试能力 1. 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 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例:根据等高线图信息,分析某地水能开发条件 --- 自然因素: 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②降水丰富,径流量大 ③有口袋形地形,地质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资金充足 技术先进 能源市场需求量大 (五)关注“热点”、把握主题,学以致用
三.一轮备考实施案例 【一轮复习课的一般模式】 梳理知识 形成网络 考点 解读 重点逐 一突破 真题探究 仿真模拟 归纳提升
案例一:《大气》专题复习 【高频考点】 ①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 ②风向的判断与绘制 ③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④风带、气压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⑤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 ⑥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 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