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976 Views
生产要 素市场. 金融 市场. 家庭. 厂商. 商品市场. 第八章 宏观经济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C+I=C+S I=S. 要素收入. 家庭. 金融中介. 厂商. 消费支出. 政 府.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C+I+G=C+S+T I+G=S+T I-S=T-G. 要素收入. 金融中介. 家庭. 厂商. 消费支出. 政 府. 国 外. 三、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E N D
生产要 素市场 金融 市场 家庭 厂商 商品市场 第八章 宏观经济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 C+I=C+S • I=S
要素收入 家庭 金融中介 厂商 消费支出 政 府 •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 C+I+G=C+S+T • I+G=S+T • I-S=T-G
要素收入 金融中介 家庭 厂商 消费支出 政 府 国 外 • 三、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 C+I+G+X=C+S+T+M • (S-I)+(T-G)=X-M
第二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一、国民收入定义 • 1、定义: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和。 • 2、理解国民收入注意的问题: • 第一、国民收入是流量; • 第二、国民收入在经济分析和统计中有不同含义; • 第三、国民收入有名义和实际国民收入的不同。 • 名义国民收入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等于各种商品与劳务总量和其当年价格乘积之和. • 实际国民收入是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几个总量及其关系 • 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 国民生产总值亦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亦称国内总产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 2、国内生产净值(NDP)和国民生产净值(NNP) • 国内生产净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在本国领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 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新增加的最终商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和,表示经济活动中能够用于消费和净投资的价值总额。
3、国民收入(NI) •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 • 4、个人收入(PI) •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 5、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可以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一、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方法 • 1、支出法 • 支出法又叫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和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 2、收入法 • 收入法又叫所得法、要素支付法,它是从收入 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 3、部门法 • 部门法又称生产法,它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入的来源。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纵横比较 • 1、国民收入的价格调整 • 2、人均、人时国民收入的计算 • 人均GDP=当年GDP÷当年人口数量 • 人均国民收入=当年国民收入÷当年人口数量
第九章 凯恩斯模型 • 第一节 “凯恩斯革命” • 第二节 消费和储蓄 • 一、消费函数 • 1、消费倾向 • 凯恩斯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叫消费倾向 •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即:APC=C/Y •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 • 即:MPC=△C/△Y或 b= △C/△Y。
C C C=Y 14 C=a+bY 12 F E B a D 10 A C 8 6 Y O 4 2 2 4 6 8 10 12 14 16 Y O • 2、消费函数和消费曲线 • ⑴、消费函数 • 消费函数是指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消费函数用方程式表示为:C=f(Y)。 • ⑵、消费曲线 消费曲线 消费函数
二、储蓄函数 • 储蓄是人们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或所有不花费于现期的商品和劳务开支的收入。 • 1、储蓄倾向 • 凯恩斯把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叫储蓄倾向。 • ⑴、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某一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即:APS=S/Y • ⑵、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即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即:MPS=△S/△Y
S S 3 2 S=-a+(1-b)Y G F E 1 D C 8 9 10 Y O Y O 11 12 13 14 15 B -a -1 A 储蓄曲线 • 2、储蓄函数与储蓄曲线 • ⑴、储蓄函数 S=Y-C • ⑵、储蓄曲线 储蓄函数
三、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是说明消费、储蓄与收入的依存关系,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最基本因素都是收入。可以看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 Y=C+S • APC+APS=1 • MPC+MPS=1
第三节 投资、乘数与加速数 • 一、投资的定义和分类 • 1、 定义 • 投资也叫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实际资本的增加,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扩大。 • 2、分类 • ⑴、重置投资、净投资与总投资; • ⑵、自发投资与引致投资; • ⑶、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 ⑷、非住宅固定投资、住宅投资和存货投资。
二、投资决策和投资函数 • 三、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 • 1、乘数概念与种类 • ⑴、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变量的增减,所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 • ⑵、就业乘数 • 就业乘数就是指净投资所引起的全社会就业总量与净投资直接引起的最初就业量的比。 • ⑶、投资乘数 • 投资乘数是指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关系表明投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 • ⑷、政府支出乘数 •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⑸、其他乘数 • 除了以上讲到的还有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预算乘数、外贸乘数、货币创造乘数等。 • 2、投资乘数 • K=△Y/△I=△Y/△S=1/1-b 即:K=1/1-b • 从投资乘数公式看出,乘数的大小同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小。 • 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即0<MPC(b)<1,所以投资乘数在无穷大与1之间,即1<K<∞。
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程度要受以下条件的限制: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程度要受以下条件的限制: • ⑴、在投资品部门和生产品部门增加的收入用来用来偿还债务时,投资乘数的作用就会大大缩小; • ⑵、在没有可利用的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资源时,投资增加也不能使产量和收入增加,投资乘数作用会受到限制; • ⑶ 、在收入增加用来购买消费品时,因生产条件限制,消费品生产不出来,这时,货币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不能同比例增加,投资乘数作用要受到限制; • ⑷、在增加的的收入用来购买投资品和消费品存货及购买外国的商品时,投资乘数作用将会减少。
三、加速原理 • 1、加速原理与加速数 • ⑴、加速原理是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化如何引起投资变化的理论。 • ⑵、加速数是说明投资变化引起的收入变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 V=It/(Yt-Yt-1 )或 • V=△K/△Y=It/△Y,It=V(Yt-Yt-1) • V表示加速数, • It或△K表示总投资的改变量即本期净投资, • Yt表示本期收入, • Yt-1表示上期收入, • △Y表示比上期收入增加量。 • 2.加速原理的作用和要点
第四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一、均衡收入与均衡条件 • 1、均衡收入 • 均衡收入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指国民收入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国民收入。 • 2、均衡条件 • ⑴、研究均衡收入的前提 • 第一、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不变; • 第二、假定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源,如劳动力、设备等,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状态,分析总需求对收入水平与就业的影响,关注需求分析; • 第三、假定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国民收入的变化是由实际产品与劳动数量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国民收入的均衡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均衡。
I S F I I E SS Y O Ye F • ⑵、均衡状态决定的基本条件 • 均衡收入决定的基本条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总支出能够买尽同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动。就是使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收入循环流动管道中总注入等于总漏出。 • 二、两部门的收入决定 • 1、储蓄-投资法决定的均衡收入 储蓄-投资法决定的均衡收入
C+I F E C+I C 450 Y O Ye F • 2、消费-投资法决定的均衡收入 消费-投资法决定的均衡收入
C+I+G E C+I+G C+I 450 Y O Ye 三部门总支出曲线与450线交点决定均衡收入 • 三、三部门的收入决定
E C+I+G+(X-M) C+I 450 Y O Ye C+I+G+(X-M) • 四、四部门的收入决定 C+I+G 四部门总支出曲线与450线交点决定均衡收入
第五节 IS-LM模型 •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 1、含义: • 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IS曲线。 • 2、均衡条件: • 消费函数:C=C(Y) • 投资函数:I=I(r) • 均衡条件:Y=C(Y)+I(r) 或 I(r) =Y-C(Y)
r Ⅱ Ⅰ r1 E1 I=I(r) r2 E2 B IS Y1 I2 I1 O Y I S1 S2 I=S S=S(Y) Ⅲ Ⅳ A • 3、IS曲线的推导 Y2 S
三、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 1、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 ⑴、货币的需求 • 交易动机: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谨慎动机: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 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支配下所需货币量通称交易需求。 • L1=L1(Y) • L1=KY=KPQ • 其中K是人们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同收入量同收入的比例关系,假定是常数。 L1是交易需求,是收入的函数,与利息率无关。Y是以货币计算的收入,又等于价格水平P同实际产量Q的乘积。 • 三是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保持货币的动机。 • L2=L2(r)
r r L1=L1(Y) L=L1(Y)+L2(r) L2=L2(r) M O M O (a) • 凯恩斯货币需求公式: • L=L1+L2=L1(Y)+L2(r) 货币需求曲线
⑵货币的供给 • 狭义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 广义货币供给是指狭义货币供给加上定期存款。 • 货币供给作为一个存量,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按是否考虑价格变动可分为名义货币量和实际货币量。 • 实际货币供给M可分为两部分 • M1满足交易需求; • M2满足投机需求; • 即:M= M1+ M2 • 2、LM曲线的推导 • 货币需求:L=L1+L2=L1(Y)+L2(r) • 货币供给:M=M1+M2 • 均衡条件:M=L= L1(Y)+L2(r)
r Ⅱ Ⅰ r1 B(Y2,r1) E1 r2 A(Y1,r2) E2 L2 L22 L21 O M Y2 Y1 Y L12 L11 M=M1+M2 L=L1+L2 M=L L1= L1(Y)=KY Ⅲ Ⅳ L1 LM曲线的推导 LM
r LM IS ① E ④ ② re ③ O Ye Y IS-LM 模型 区域 货币市场状况 商品市场状况 ① I<S商品供过于求 L<M货币供过于求 ② I<S商品供过于求 L>M货币供不应求 I>S商品供不应求 ③ L>M货币供不应求 ④ I>S商品供不应求 L<M货币供过于求 • 三、IS-LM模型
r IS1 IS LM IS2 E1 r1 E A r0 E2 r2 O Y2 / Y2 Y0 Y1 Y1 / Y r LM2 IS LM LM1 E2 r2 E O E1 r0 r1 Y O Y0 Y1 Y2 / Y2 Y1 / • 2、均衡状态的变动 • ⑴、IS曲线移动 • ⑵、LM曲线移动
r LM1 IS2 IS1 LM1 E1 / r1、 E1 E2 r1 Y Y1 Y2 Y1 / • ⑶、IS曲线与LM曲线的同时移动
P AS=AS(P) O Y • 第十章 AS-AD模型 • 第一节 总供给曲线 • 一、总供给曲线 • 总供给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AS=AS(P)
AS P Y O P AS A P0 Y O • 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 1、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 2、反L形总供给曲线 Y0 =Yf Y0 =Yf
P AS A Y O P AS 垂直段 倾斜段 水平段 Y O • 3、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 三、总供给曲线的通常形状及其移动 • 1、形状与说明 Y0 =Yf Y0 =Yf
P AS AS曲线上移 P1 P0 Y O P AS0 AS1 AS曲线右移 P0 Y O • 2、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需求曲线 • 一、总需求曲线 • 总需求是全社会对商品合劳务的需求总量。 • 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不同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 1、从收入-支出曲线推导(图见下页) • 2、从IS-LM曲线推导(图见下页)
C+I r IS LM1 LM2 LM3 r1 r2 Cc+I r3 Cb+I Ca+I Y Y Y1 Y2 Y3 P P1 P1 P2 P2 P3 P3 AD Y1 Y3 Y Y1 Y2 Y3 Y Y2 O O 根据C+I曲线求总供给曲线 根据IS-LM曲线求总需求曲线
P0 AS P3 AD3(M=M3) P2 AD2(M=M2) P1 AD1(M=M1) Y O Y1=Y2=Y3=Yf P AS AD4 P4 AD3 AD2 AD1 P1=P2=P3 Y2 Y3=Y4=Yf Y1 Y O • 第三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 一、“古典”的AS-AD模型 • 二、凯恩斯的AS-AD模型
P AS AD3 P3 AD2 AD1 AD0 P2 P1 P0 Y O Y0 Y1 Y2=Y3=Yf P ASL ASS E1 萧条与高涨 ADs P1 AD1 E P0 Y0 Yf Y1 O Y • 三、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 • 四、短期和长期的供给曲线
ASL ASS1 P ASL P AD ASS E1 E1 P1 P1 E AD1 E P0 P0 AD O Y O Y1 Yf Y0 Y Y0=Y1=Yf 滞 胀 长期;充分就业状态
P P ES(Pe=P1 ) ES(Pe=P1) ) E1 P1 C P2 ES(Pe=P0 ) P1 ES(Pe=P0 ) E0 B P0 P0 AD1 A AD0 Y Y O O Y0 Y0 Y1 P C P2 ES(Pe=P0 ) P1 B P0 AD1 A AD0 Y0 Y1 Y O 五、理性预期下的AS-AD模型 不同Pe下的ES 意料内因素变化的ES-AD 意料外因变化的ES-AD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影响 •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 • 1、通货膨胀的定义 •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的上涨。 • 理解通货膨胀要注意以下四点: • 第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 • 第二,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包括各种各样的物价水平上涨,有公开形式,变相形式,隐蔽形式; • 第三,一般物价水平持续的上涨,不是暂时或偶然的价格上涨; • 第四,一般物价水平显著的上涨。
2、通货膨胀的衡量 • 物价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 物价指数是表示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数,用一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表示不同时期一般物价水平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 西方经济学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 • ⑴、消费物价指数。它是表示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的一定种类和数量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标。 • ⑵、批发物价指数。它是表示不同时期批发市场上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 ⑶、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它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价值与对其按固定价格(以某年的基期)计算的价格的比率,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 •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00%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 1、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 • ⑴、爬行通货膨胀; • ⑵、温和通货膨胀; • ⑶、奔腾式通货膨胀; • ⑷、超级通货膨胀。 • 2、按对物价影响的差异 • ⑴、平衡的通货膨胀; • ⑵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 3、按供求总量与结构的不同 • 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 ⑵、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 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 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⑶、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 ⑷、结构性通货膨胀。 • 4、按物价上涨表现形式不同 • ⑴、公开性通货膨胀; • ⑵、隐蔽性通货膨胀; • ⑶、抑制性通货膨胀。 • 5、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不同 • ⑴、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 ⑵、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 1、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 ⑴、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效应; • ⑵、经济资源配置效应; • 第一,经济资源配置的正效应。 • 第二,经济资源配置的负效应。 • 第三,经济资源配置的正负混合效应。 • ⑶、产量效应; • ⑷、“非效率”效应; • ⑸、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 • 2、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
P AS E4 P4 E3 P3 P2 E1 E2 AD4 P1 AD3 AD1 AD2 Q1 Q2 Qf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Q
P AS E3 P3 AS3 E2 P2 AS2 E1 P1 AS1 AD Q3 Q2 Q1 Qf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Q
P AS E4 P3 AS3 E3 P2 AS2 P1 E1 E2 AD4 AS1 AD3 AD2 AD1 Q3 Q2 Qf Q1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能导致一般物价持续和显著上涨,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