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癫 狂

癫 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 定 义. 主 要 内 容.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定 义. 癫与狂,都是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的神志失常疾病。 其中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者为癫; 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者为狂。 两者常相互转化,故并称癫狂。. 历史沿革. 癫狂病名出自 《 内经 》 ,该书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详细的记载。 《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 日: “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 。

jac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癫 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癫 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中医内科教研室

  2. 定 义 主 要 内 容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3. 定 义 • 癫与狂,都是痰迷神窍,神机逆乱而致的神志失常疾病。 • 其中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者为癫; • 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者为狂。 • 两者常相互转化,故并称癫狂。

  4. 历史沿革 •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该书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详细的记载。 • 《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 汉代张仲景对本病提出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的病机认识。 • 金元时期对癫狂的病因病机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朱丹溪提出了癫狂的发病与“痰”有关,并首先提出“痰迷心窍”之说。 • 明清医家多宗痰火之说,对癫狂二病的区别分辨甚详,如《景岳全书·杂证漠·癫狂痴呆》曰:“狂病常醒,多怒多暴;癫病常昏,多倦而静。 • 清代王清任提出瘀血可致癫狂的理论,并认识到本病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对后世影响颇大。 • 《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

  5. 与西医联系 • 西医学中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性精神病,有精神失常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6. 病因病机-病因 • 1.七情内伤 • 2.先天因素

  7. 病因病机-病机 • 1.基本病机 气、痰、火、瘀蒙蔽心窍,脏腑阴阳失调,神机逆乱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 2.病位 在心和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以心神受损为主。 • 3.病理性质 本病初起多实,久则虚实夹杂。如癫证日久,可使心脾耗损,气血不足;狂证日久,则火盛伤阴,皆可由实转虚而成为虚实夹杂证候。

  8. 病因病机-病机 • 4.病机转化 癫证多因痰气互结而成,若痰浊壅盛,郁久化热,则可转化为狂证;狂证多由痰火扰心而起,若治疗后郁火得以宣泄而痰气留滞,亦可转化为癫证。此外,痰热瘀结者多见狂证,如病久气虚而血瘀者,则可转为癫证。 • 5.预后 癫证属痰气郁结而病程较短者,预后较好。若延误治疗,迁延日久,或愈后多次复发,则病情往往加重,可转变为心脾两虚或气阴两虚,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则治疗越难,预后较差。

  9. 诊断要点 • 1.临床特征 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 2.病史 本病多有七情内伤和家族史,或患郁病、失眠之疾而突发本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女性多见。 • 3.辅助检查头颅CT, MRIB其它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

  10. 鉴别诊断 • 1.癫证与狂证 •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语无伦次为临床特征,多属阴证、虚证,发病可急可缓,渐进加重; • 狂证以狂乱奔走、呼号骂誉、不避亲疏、不避水火为临床特征,多属阳证、热证、实证,多急性起病,反复发作。

  11. 鉴别诊断 • 2.癫证与郁证 • 癫证与郁证均属精神情志相关的疾病。两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发病均与五志过极、情志内伤有关。 • 癫证以表情淡漠、神情郁闷、静而少动、沉默痴呆或语无伦次为临床特征,基本病机为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自制力较差,病程多缓慢,渐进加重; • 郁证以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心悸失眠、咽中异物感为临床特征,基本病机为七情不畅,气机郁滞使气血阴阳失调,自制力较好,病程可急可缓,预后较好 。

  12. 鉴别诊断 • 3.癫证与痴呆 • 癫证与痴呆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癫证以精神失常为主,临床上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 • 而痴呆则以智能障碍为主,临床上以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言辞贫乏、善忘、懒动嗜睡为特征。

  13.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 1.辨阴阳 • 平素好动,性情暴躁,又受之痰火阳邪,此为重阳而病狂; • 平素好静,情志抑郁,又受之痰郁阴邪,此为重阴而病癫。

  14.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 2.辨明新久虚实 • 癫证早期,初期以精神失常,伴气滞痰郁及瘀血内阻病性以实为主; • 中晚期以精神抑郁,悲愁,痴呆,伴气血心脾两虚为主; • 狂证初起多以狂暴无知、情绪高涨为主要表现,多属心肝火炽、痰火或腑实内扰证候,病性以实为主; • 久治不愈,则成虚实夹杂证。

  15.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 3.辨癫证应注重抑郁、呆滞症状的轻重 • 抑郁,呆滞是癫证的一般症状。初发病时常见喜怒无常,喃喃自语,语无伦次,舌苔白腻,此为痰结不深,证情尚轻。 • 若病程迁延日久,则见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灵机混乱,舌苔渐变为白厚而腻乃痰结日深,病情转重。久则正气日耗,气血两虚,而症见神思恍惚,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者,则病深难复。

  16.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 4.辨狂证应区别痰火、阴虚的主次先后 • 狂证初起以狂暴无知,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皆由痰火实邪扰乱神明而成。病久则火灼阴液,渐转变为阴虚火旺之证。 • 痰火为主者表现为亢奋症状突出,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 阴虚为主者表现为焦虑、烦躁、不眠、精神疲惫,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17.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 治疗总则以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 癫证多虚,为重阴之病,责之气与痰,解郁化痰,宁心安神,补气养血为主要治则; • 狂证多实,为重阳之病,责之痰火,瘀血,治宜降火,化痰,活血,后期则予滋养心肝阴液,兼清虚火。

  18.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1.痰气郁结 •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或多疑虑,喃喃自语,语无伦次,或生活懒散,不思饮食,大便溏软,舌质淡,苔白而腻,脉弦滑或濡滑。

  19.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开窍。 •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 •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胆南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木香、枳实等理气解郁;甘草、生姜和中。加郁金、石菖蒲化痰解郁开窍; • 甚者可用控涎丹以除胸膈之痰浊;若痰浊壅盛,胸膈瞥闷,口多痰涎,脉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吐后形神俱乏者,宜以饮食调养; •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苔白腻,为痰迷心窍,宜理气豁痰,散结宣窍,先以苏合香丸开窍,再以四七汤加胆南星、菖蒲、郁金行气化痰。 • 如见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

  20.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2.心脾两虚 • 证候:神思恍惚,善悲欲哭,面色苍白,心悸易惊,肢体困乏,食少,舌质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1.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 方药:养心汤加减。 •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甘草补脾益气;当归、川芎养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更有肉桂引药入心,以奏养心安神之功。 • 如畏寒蜷缩,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者,属肾阳不足,可加补骨脂、巴戟天、肉从蓉等。 • 如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与甘麦大枣汤合用,每可获良效。

  22.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3.气阴两虚 • 证候: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面红形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而数。

  23.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癫证)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四君子汤合大补阴丸加减。 •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黄柏、知母、熟地、龟板、猪脊髓滋阴降火。

  24.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1.痰火扰神 •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狂暴无知,两目怒视,面红目赤,言语杂乱,不避亲疏,性情急躁,或毁物打人,或哭笑无常,头痛失眠,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25.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 • 方解:方中生铁落重镇降逆,胆南星、贝母、茯苓、橘红等清涤痰浊;石菖蒲、远志、获神、丹参、朱砂宣窍活血安神;麦冬、天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钩藤平肝熄风。 •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者,可用檬石滚痰丸泻火逐痰; • 谵语发狂,便秘尿黄者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或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 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大承气汤加减荡涤秽浊,清泻胃肠实火; • 烦渴引饮,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 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化痰安神。

  26.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2.火盛伤阴 • 证候:狂证日久,时而躁狂,其势较缓,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烦躁,形瘦面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7.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 主方:二阴煎加减。 • 方解:方中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草泻热清火安神;茯神、炒枣仁、甘草养心安神。 • 可加白薇、地骨皮清虚热; • 若口秽,焦燥便干者,加全栝萎、胆星、天竺黄; • 若面色晦暗,舌有瘀斑,可酌加琥珀粉、赤芍、郁金,减少黄连、玄参用量。

  28.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3.痰热瘀结 • 证候:情绪躁扰不安、恼怒多言。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面色晦滞,胸胁满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黄,脉弦数。

  29.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狂证) • 治法:豁痰化瘀清热。 •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 方解:方中重用桃仁合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香附理气解郁;青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苏子行气降气;半夏和胃,甘草调中;木通导热下行。 • 方中宜加川芎、红花、丹参以助活血化瘀之力,加菖蒲以益窍。蕴热者,去半夏加山栀、黄连; • 寒象明显者,去桑白皮,加附子、干姜; • 若瘀血征象明显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30. 预防与调护 • 本病预防、调摄关键在于调节情志,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关心病人情绪,精神状态,对病人要关心爱护,对病人的各种病态绝不可讥笑,对尚有一定自知能力的病人,应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对打人骂人,伤人毁物和狂病患者,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发生意外; • 饮食调护当避免辛辣厚味,禁绝烟酒; • 母亲孕期宜饮食营养丰富、平衡,保持恬淡平和心境,避免受惊及接触恐惧可怖之事物; • 在婴幼儿抚育期宜体贴爱抚,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以保证身心健康。

  31. 小 结 • 癫狂的病因以内伤七情为主。 • 其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脾肝肾关系密切,而气、火、痰、瘀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于平衡,神机逆乱则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 癫病属阴,多见抑郁症状,狂病属阳,多见躁狂症状。 • 临床上癫病一般分为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 治疗多以顺气化痰,宁心安神为主,久病致虚者兼以补气养血滋阴。狂病一般分痰热扰心、火盛伤阴、痰热瘀结。治疗多予泻火涤痰之法:后期阴伤者则当滋阴养血,兼清虚火。至于痰热瘀结者,当以豁痰化瘀清热。 • 癫狂患者除药物治疗外,预防和护理也很重要,心理疗法亦不可忽视。

  32. 习 题 1、癫狂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癫狂的原因有哪些? 3、癫狂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4、癫狂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 什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