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43 Views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 课程导入 :. 牛吹大了也犯法 ( 视频 ). 评价: 有些时候我们实施了一些我们认为还微不足道的行为 , 但可能它会从此将我们送进监狱。要杜绝或尽量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我的身上,我们应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 (一)法的概念及特征、本质 1 .法的概念.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 汉字 “ 法 ” 的古体
E N D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导入: 牛吹大了也犯法(视频) 评价:有些时候我们实施了一些我们认为还微不足道的行为,但可能它会从此将我们送进监狱。要杜绝或尽量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我的身上,我们应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
(一)法的概念及特征、本质 1.法的概念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汉字“法”的古体 据《说文解字》 解释:“刑也”
廌(zhi ):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正”、 “直”和“公正裁判”,含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 1.法的概念
“法”首先是指一种实在的社会现象,其次是描述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的概念和名称。“法”首先是指一种实在的社会现象,其次是描述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的概念和名称。 现代意义上法的概念是: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证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一词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 1.法的概念
在广义上使用时,“法律”与法的概念相同。在狭义上使用时,“法律”一词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律。在广义上使用时,“法律”与法的概念相同。在狭义上使用时,“法律”一词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律。 1.法的概念
2、法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Law) (1)法是一种特殊社会规范 (2)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3)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4)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3、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法的本质”的理解 第一:从主观方面看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法的本质”的理解 第二:从客观方面看 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生活 条件 社会生产 方式 法律 生产力 (决定作用) 经济基础 (反作用)
1、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1)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工人阶级领导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2) • 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3) • 法的内容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4)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5)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由国家强制力和广大人民自觉遵守相结合保障实施
2、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1)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原则的统一。 (2)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3)国家强制性与人民守法自觉性的统一。 (4)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5)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法律体系:(Legal system):一国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Enactment of Socialist Law)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law) 三、我国社会法律的运行
广义: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 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 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 活动。 狭义:专指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法 定权限和程序制定法律的活动。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概念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法律的确立阶段:又称法的通过阶段 议案的提出和审议 公布法律 法律草案的审议 通过法律
全 国 人 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 务 院 中央军委 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大 特别行政区立委及政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四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立法体制
1、广义的适用: 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利,把法律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利的专门活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即司法。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即司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2、狭义的适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司法的概念 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遵守1、守法的含义 (Abidance by Socialist Law)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 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 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2、违法的含义、构成条件 违法的含义 (The Violation of Law)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违法的含义 违法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劫匪威胁人质 劫匪被捕
案例内容:要与干警同归于尽 村 民 抗 法 被 拘 留 村民钟某擅自建房,国土局作出处罚,责令其拆除。钟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一审判决维持被告的行政行为。但钟某仍不拆除,国土局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村村民谢某煽动群众围攻执行人员,扬言要与干警同归于尽而使执行受阻。法院当场作出对谢某实施拘留和处罚的决定。
违法行为侵害的客体 违法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后果 违法主体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 违法者主观上有过错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总结违法的构成条件 村民谢某违法行为构成的四要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 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 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 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致遵循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2.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提出法律议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制度,要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3)全面、正确实施法律、法规、规章,保障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及时纠正、制裁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秩序。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4)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4)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使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使制定的政策、发布的决定相对稳定,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5)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6)使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明显加强,行政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7)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能够依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 3.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 (3)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 (4)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 4.深入司法体制改革
(5)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5)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 (6)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 (7)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 (8)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 (9)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4.深入司法体制改革
(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 (2)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权。 (3)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发挥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 (4)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完善制约与监督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高度重视、大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与制度。包括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等。 5.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的培植,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精神。 ●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只有大力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使人们的法治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换和更新,才能最终培植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法治需要的法律文化。 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1、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双重含义。国体含义上的民主是指国家形态,即一定阶级的统治,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政体含义上的民主是指国家形式,即统治阶级采用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实现统治,表现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作出了准确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 (4)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依法治国的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 2、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一)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一)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 一是坚持合法合理原则,保证一切执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社会的公理。 二是坚持及时高效的原则,保证所有案件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三是坚持程序公正的原则,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使裁判或决定的过程变为人们感受民主、客观、公平的过程。 (二)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在法律中,实体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程序公正问题是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之设定、分配的过程或程序是否正当合理的问题。
四、权利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观 (二)国家安全的种类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四)国家秘密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