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257 Views
打造都會叢林的安樂窩 都會營造的起始. 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許主冠. 都會型公廈營造的急迫性. 社區營造十年後的新課題─都會型公厦社區營造 快速都市化引發的資源分配、社會關係衝擊,已是全球永續的新課題 特別在 911 事件發生後,日本、英國地鐵毒氣案以及 SARS 、 H1N1 等都嚴重威脅大量人口聚居的都市區域。 面對北縣市人口總數逾全台 1/4 ,新北市超過 85% 縣民居住在 10 大原縣轄市的事實,新北市對未來都會型公厦社區營造已經有急迫性. 都會型公廈營造的急迫性. 過去我們已經有的基礎 従民國 93 年起開始針對公厦開社造基礎課程
E N D
打造都會叢林的安樂窩都會營造的起始 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許主冠
都會型公廈營造的急迫性 • 社區營造十年後的新課題─都會型公厦社區營造 • 快速都市化引發的資源分配、社會關係衝擊,已是全球永續的新課題 • 特別在911事件發生後,日本、英國地鐵毒氣案以及SARS、H1N1等都嚴重威脅大量人口聚居的都市區域。 • 面對北縣市人口總數逾全台1/4,新北市超過85%縣民居住在10大原縣轄市的事實,新北市對未來都會型公厦社區營造已經有急迫性
都會型公廈營造的急迫性 • 過去我們已經有的基礎 • 従民國93年起開始針對公厦開社造基礎課程 • 従民國94年起透過文建會與營建署協商開放公厦可提縣營造點計畫 • 従民國96年起因應公厦生活作息,開始實驗行動講師計畫 • 累積這些經驗98年起辦理專案,開啟在地多元自主營造的機會 • 99年期待可以更擴大,讓更多公廈進入營造
21世紀的新挑戰 • 資本主義發達後的三個後遺症 • 近代國家功能完備後---瓦解的社會與社群關係 • 社會功能民主化下---面對權力流動的新社會關係 • 高度資本主義下---生產模式單一化、剝削化 • 當後工業化時代來臨時…….. • 政府與人民都在責任與權力之間的擺盪
公寓大廈型社區營造之議題 • 就歷史與社會網絡觀察公厦的特色 • 就既有公厦型社區之需求言 • 缺乏共同記憶的群聚體〈高風險體系〉 • 權力平面化,缺乏信任機制 • 從他律進化到自律的文明進程 • 對生活需求的滿足VS恢復舊有生活秩序 • 人文教育 • 環境景觀 • 環保生態
公寓大廈型社區營造之議題 • 從服務到經營的轉換 • 藉由培力建立網絡與重整資源 • 在活動中深化組構 • 建立社區永續平台
從服務到經營的轉換 • 管委會的困境就在不敢管理又無力服務 • 因此必須找出賦權的機制 〈Empowerment〉 • 從服務的觀點轉換為經營才是正道
藉由培力建立網絡與重整資源 • 學習是未來社會的主要價值 • 社區的學習模式是消耗型亦或累積型? • 在資源匱乏的今日如何轉換各種資源成為社區永續的力量? • 網絡是一個最省事節能的思維 • 想想海星和蜘蛛的差異
建立新價值模組 • 建立組構關係〈Figuration〉 社區透過確認內在需求,尋求共識,最終可以形成內源驅力。 一般言高組構之社區社群就可以改變、吸納低組構之團體,因此未來資源分配就是………強者越強
建立社區永續平台 • 管委會、居民及社團組織、物業管理公司的新關係 • 找到啟動改變的因子與機制 • 找出社區的公共力量 • 相信自己 我就是力量
公廈資源何處尋? 公寓大廈型社區資源平台建構之 實務操作篇
整合 資訊、知識 (公部門最大價值) 北縣社造中心資源網絡 整合行政團隊形成新願景 局內資源整合 跨局處 工作資源平台 鄉鎮市培力 課程培力資源串連 建立信任 平台 社造中心 陪伴與培力 自主 社區需求 培力 (6)把社區問題變營造議題 (4)社區能力養成 (5)社區共識形成 組構 (1)資源盤點 (3)社區培力 (2)尋找社區問題
找出社區資源的策略 • 認識自己找出共識,建立社區地圖 • 改變資源使用方式,轉換資源再累積 • 從蠟燭兩頭燒到點燃更多蠟燭,主客易位操作法 • 從生活中找朋友,建立資源連結系統 • 正視自己的人生意義,創造社區永續力
建立社區認知地圖 • 從觀察及認知角度言 • 主觀的地圖 • 與地理環境相對的環境地圖 • 微觀的地圖 • 歷史層疊的地圖 • 從社區空間言 • 人文地圖 • 綠色生態地圖 • 社區周邊美食地圖 • 每日生活地圖 • 社區環境須改善的各種黑暗地圖
轉換資源機制 • 從服務到經營的思維 • 從活動中累積資源 • 從社區設施使用中累積出資源 • 從社區居民中找出資源 • 主客易位的操作法 • 社區內建立出許多小海星 • 創造舞台讓社區居民有表現機會 • 具體的鼓勵機制,精神鼓勵取代實際補貼
轉換資源機制 • 建立社區與公私部門的資源連結 • 找出社區需求 • 尋求各級政府的資源 • 尋求社區附近的資源 • 建立常態的資源連結 • 創造社區永續力 • 經驗的累積在哪裡? • 過去的熱情在哪裡? • 延續的動力是什麼? • 人生的目標與價值在哪裡?
找到動能 找到夥伴 就可以找到永續 讓社區的力量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