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09 Views
教育激扬生命 —— 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著. 第五章 基础观:发展悟感和情感. 一、悟感 — 生命精美的标志. 我们把儿童的语感、数感,以及乐感、美感、道德感、司机的方向感、游泳的水感等统称为悟感。 悟感是一种思维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知觉的感觉,它没有具体的意识内容,却是一种前意识现象,会产生意识倾向或意识内容。悟感同感悟或思想不同,后者不仅有意识倾向,而且有思想内容。. 悟感的本质:. 1 、悟感是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 2 、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 展,而不是靠教。 3 、悟感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E N D
一、悟感—生命精美的标志 我们把儿童的语感、数感,以及乐感、美感、道德感、司机的方向感、游泳的水感等统称为悟感。 悟感是一种思维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知觉的感觉,它没有具体的意识内容,却是一种前意识现象,会产生意识倾向或意识内容。悟感同感悟或思想不同,后者不仅有意识倾向,而且有思想内容。
悟感的本质: 1、悟感是解决问题、有所创造的核心因素。 2、悟感是生命的底蕴,并在人的活动中发 展,而不是靠教。 3、悟感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二、悟感的普遍性和基础性 1、悟感现象广泛存在 爱因斯坦在其自传里写道:“无可置疑的是,我们的思维基本是不用符号而且是不自觉的进行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种直觉惊讶,而且是完全自发的呢?这一惊讶的行为看来是发生在直觉同我们脑中已经相当牢固地建立起来的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它反过来又会对我们的智力世界给予强烈的影响。”
2、悟感具有可求同性 又如:我们阅读文学艺术作品,它的意境、韵味,它的绕梁之音或者形神兼备,都会在不同的人的心灵间微妙的沟通。从悟感中获得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甚至可以融贯古今。古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流传千年,我们行看历史,都会产生同样的情愫。
3、悟感具有能动性 比如:“妈妈”这个词,仅仅依靠我们生命开始的一声呼叫,就可以代表对我们有生养之恩、为我们操劳终日、把全部爱心倾注在我们身上的人,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对母亲的悟感在充实、补充、支持者这个简单的词语。 在学习
4、人的悟感具有是人是回归本体的还原性 人的提升必须进入符号世界,但是人的符号思维,包括逻辑的抽象的思维 ,一旦借助符号就必须要离开它所来自的本体,它也就不能完全地反映本体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悟感具有对符号世界的蕴涵性 对于符号世界来说,悟感是初级的,但是具有蕴涵作用。即使在以严密著称的数学符号体系建立中,我们也离不开悟感。
三资源论的依据:悟感在儿童智慧结构中的地位三资源论的依据:悟感在儿童智慧结构中的地位 • 如何看待以感悟为核心机制的人的意识结构,如何看待儿童悟感的作用,是教育能否走向生本的关键。 • 感悟具有不可直接教的性质 • 1、悟感深藏在机制内部。 • 2、悟感具有私密性。 • 3、悟感是可以干预的。
人的悟感存在性、基本性、重要性和自在性,都表明这教育必须依靠生命自身,必须实行生本教育。人的悟感存在性、基本性、重要性和自在性,都表明这教育必须依靠生命自身,必须实行生本教育。
一、课程与符号体系 基础教育学科就其内容而言,其实是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学习。例如,波伊尔所说的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和艺术语言。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课程本体:符号实践本体和符号研究本体。
两种课程本体的区别: 1、基本内容不同。 2、儿童观依据不同。 3、符号观依据不同。 4、符号性质不同。 5、实施方式不同。
二、符号研究化趋向 1、可填充性。 2、可计划性。 3、学术性。 4、可展示性。 5、可评价性。
符号研究本体课程导致了虚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了人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符号研究本体课程导致了虚体课程膨胀,学非所用,远离人的生活,严重压抑了人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三、回归符号实践 1、课程的符号实践本体促使教育回归到人的本体,是时代的需要。 2、符号实践课程本体把握了“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正确含义。 3、符号实践体现了符号与人的天性、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 4、符号实践体现了符号与人的深层底蕴的一致性。
四、生长知识与小立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悟感和探索进取的勇气,实施“教少学多”。
五、教材观:可动态 生本的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种特性: 1、个体性。 2、动态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