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1.03k Views
心理學概論. 什麼是心理學 ? 心理學 (Psychology) 是一門研究心智和行為 , 與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 . 心智 :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知覺 , 思考 , 與感覺 . 行為 :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行動. 心理學概論 : 「心智行為」的科學研究. 人對萬物充滿好奇心 , 會問各種問題 . 宇宙間最大的奧秘 : 「人類心智」 心理學家的工作:心智奧秘的科學探索 這門學問致力於研究人類心智系統,以便了解它的組成、運作方式與功能。也研究心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概論 : 研究的主要目標. 描述 (description) :
E N D
心理學概論 • 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 (Psychology) 是一門研究心智和行為, 與這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 • 心智: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知覺,思考,與感覺. • 行為: 人類及其他有機體的行動.
心理學概論: 「心智行為」的科學研究 人對萬物充滿好奇心, 會問各種問題. 宇宙間最大的奧秘 :「人類心智」 心理學家的工作:心智奧秘的科學探索 這門學問致力於研究人類心智系統,以便了解它的組成、運作方式與功能。也研究心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心理學概論: 研究的主要目標 描述 (description) : 目標: 試著描述人在不同情境中如何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發生了什麼? 它何時發生的? 它如何發生的? 詮釋 (explanation) : 目標: 試著了解人們為何會如此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 預測 (prediction) : 目標: 根據過去的資料, 預測未來人們如何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控制 (control) : 目標: 尋求方法去影響人們的思考, 感覺與行動. 問題: 我們如何影響或改變人們的思考, 感覺與行動?
心理學概論: 心智的奧秘 瞬息萬變的念頭固然有趣,「人在想什麼?」卻不是關鍵性的問題。人心理複雜多變的想法並不神奇, 真正神奇的是, 讓這些複雜多變的年頭的得以發生的心智系統. 我們飯前「想吃蔬菜」、飯後「想吃水果」,這些念頭並不神奇, 真正神奇的是,我們的心智竟能保有並運用「蔬菜」、「水果」之類的概念。 想想看,何謂「蔬菜」?何謂「水果」?試著給它們下個定義。
心理學概論: 科學的探索 宇宙間有數不清的奧秘. 也有很多人對這些奧秘感興趣, 並開始研究. 比如說: 人為什麼會作夢?是不是因為「靈魂出竅」?為什麼會生病?是否「惡魔附體」? 不論是「靈魂出竅」的說法,或「惡魔附體」的「理論」,都是古人「研究」了許久所得到的「答案」。 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同點:「公說公有理」,誰也推翻不了誰。 科學的特色在於,所有的理論都是可以檢驗的,也因此都是可能被推翻的 。
心理學概論: 文學、哲學與心理學 科學關鍵在於「求真」,並認定真相只有一個,凡不能求得唯一真相的問題,均非科學所問。 從「求真」 的角度來看,「失意人的感受如何?」「人生是否荒謬?」「愛情值得生死相許嗎?」這些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它們近乎是文學的「永恆題材」,有些也是哲學的永恆題材。 文學家從人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中去探索人生,哲學家從人的處境去追問生命的意義,心理學家則研究那個會因離合而悲歡,且能探索生命意義的「人類心智」。
心理學概論: 「心理小說」 許多文學家對人心微妙的變化深感興趣,他們描寫各種人在不同場合的心理變化,敘述他們思路的流轉,寫出所謂的「心理小說」。 心理小說中描述的「心路歷程」充滿個人色彩,不同的讀者所得的體悟與啟發也可能大異其趣。因此,雖然心理小說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對人性的了解卻不因而比古人高明。 小說家看的是心智系統的表現,對心智系統本身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學的可貴在於,它表現了永恆的人性; 科學的價值則在於它不斷的進步, 逼進真理.
心理學概論: 科學心理學能助人嗎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自閉症兒童獨特的心智運作方式,我們就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來幫助他。 假如我們能夠知道一般人學數學時的思考歷程,我們就能知道通常發生困難的所在,並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任何學問只要夠深入與精確,就有無限的助人潛力。顯然,心理學如果要發揮更多助人的功效,它需要的正是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概論: 觀察 就如同小說家必須觀察人生百態,所有的科學也都建立在觀察上。 生態學家在自然環境中觀察生物,遺傳學家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物理學家在粒子加速器中觀察基本粒子,心理學家在實驗室中觀察兒童、大學生或鴿子,這些都是觀察。 沒有觀察,科學就全無基礎,因為不建立在客觀的資料基礎上的學問,只能說是玄想。
心理學概論: 現象與法則 觀察的目的在記錄現象,而科學的目標則是:找出隱藏於千變萬化現象背後的法則。 這些法則讓我們可以用以簡御繁的方式去看人與世界,使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顯得井井有條。 依賴與運用這些法則,我們才有今天的科技文明。 事實上,關於人, 我們每天都做一大堆的觀察. 但只有那些能夠透露法則的現象,才會引起心理學家的興趣. 為了觀察這些有關鍵意義的現象, 心理學家必須設計一些特殊的測量工具.
心理學概論: 研究的方法 測驗(test): 研究人類在一個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 針對特定人物測量其能力或特質的一種研究方法. 調查(survey) 和 問卷 (questionnaire): 一種研究方法, 根據詢問某些問題的想法與意見, 以觀察人們的不同反應. 問卷是做調查時使用的一組問題. 個案研究(case study): 針對單一個案或一群特定個案, 做精密的研究與調查.
心理學概論: 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自然觀察法的特點在於,觀察者只是忠實的做紀錄,避免影響被觀察的對象,以便了解各種現象的自然發生過程。 牛頓對「頻果掉落地面」的觀察. 只要是這種型態的觀察,不管有沒有使用儀器,都屬於自然觀察。 自然觀察的首要任務是「釐清現象」- 確定發生了那些事。確定了基本現象後,便可以對現象背後的法則進行推測,從而獲得「假說」。 假說(hypothesis) 是根據觀察或實驗的結果做出理論的初步假設. 有了假說,便可以進行更多的觀察,以確定該假說是否適用於不同場合、不同情況。如果可能,甚至應該設計幾個實驗,以便進一步檢驗這個假說。
心理學概論: 內省法 早期心理學家把興趣擺在人的心思上。亞理斯多德, 為了解心智的運作方式, 用心的觀察自己的心思. 然而,心思不同於天上的星星,只能自我觀察,別人無法觀察。 自我觀察研究法有很多問題。(1)別人無法確認你的觀察是否正確;(2)無法做科學上極重要的重覆觀察。 因此,這種觀察法不同於自然觀察法。它叫內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
心理學概論: 實驗中的內省法 事實上,德國的科學心理學之父Wilhelm Wundt (馮特)在1875 年, 將內省法用在實驗中,視之為 實驗方法的一部份。
心理學概論: 內省法之路 內省法未能帶給心理學任何新發現。主因是,不同人的內省報告,會導致不同的結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作內省,其結果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些不同的觀察結果, 心理學家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判斷誰對誰錯. 當行為主義(behaviorism)於二十世紀初興起之後,內省法便被心理學家所揚棄。
心理學概論: 相關法 (系統性的觀察) 自然觀察法講究自然,卻不保證能讓我們獲得足夠的訊息。比如說, 如果我們觀察到幾對聰明的夫妻所生的孩子也都很聰明. 光是根據這樣的觀察, 我們無法判斷, 這是偶然的巧合, 還是個普通的現象? 如果可能,科學家應該用更有系統的方法去觀察。 同時觀察兩變項(variables,如「父母的智力」與「子女的智力」)的變化,有助於找出這兩個變項的可能關係。 在這種研究中,統計學的「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常被用來表示兩變項彼此關連的程度,因此,這種觀察法也就被稱為相關研究法(correlational method)。
心理學概論: 相關研究法的要件 相關研究法的要件在於「有系統地觀察兩個變項的關係」,至於是否進行量化(quantified)的測量、是否使用「相關係數」來處理資料,並不是關鍵所在。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 (控制下的觀察) 相關研究法雖然優於自然觀察法,它卻不能讓我們下明確的結論。舉例來說, 即使我們觀察到, 通常聰明的父母有聰明的孩子, 我們還是無法斷定, 人的智力是不是決定於遺傳. 更確切地說,相關研究法常讓人可以有幾個可能的結論,而無法判斷其是非對錯。為了改進這個缺失,於是有了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的特色是:在控制下做觀察。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的例子 假設我們想知道「智力是否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便可以做如下的實驗。 將同一胎新生老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有趣的生長環境,另一組則養在單調無趣的籠子裡,然後觀察它們如何學會在迷宮中找到食物。 假設我們發現,生長於有趣環境的老鼠,在迷宮中表現得比較聰明,進步比較快,而單調環境中長大的老鼠,則較笨,進步慢。 由於它們是同一胎出生的,而且是以隨機方式分組的,我們沒有理由說,兩組的先天能力有差異。這樣看來,結論便只有一個:環境的優劣會影響老鼠的聰明程度。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的要件 前例中,「生長環境」是實驗者獨自決定的,因此稱為獨立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聰明程度」是實驗者觀察的變項。由於它可能依賴(決定於)獨立變項——生長環境,因此稱為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實驗老鼠的「先天能力」是,實驗者透過隨機分派加以控制的變項。若不如此控制,便可能造成混淆——不知道兩組老鼠的不同表現,是先天差異造成的,還是不同的生長環境造成的。因此,這個變項便稱為混淆變項(confounding variable)。
心理學概論: 實驗法與相關法的差異 混淆變項一旦沒有被控制好,就會讓我們的結論產生混淆,以致於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可能結論。 實驗法與相關研究法最關鍵的不同,就在於實驗法控制了混淆變項,相關法則否。
心理學概論: 實驗設計 簡單的實驗通常包含一個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與一個控制組(control group)。 在前例中,「有趣環境組」為實驗組,「單調環境組」為控制組.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別在於獨立變項上 – 宰我們的列子中, 即是生長環境的差別。此外,兩組不再有其他的差異。 這樣的設計使得依變項上的差異來源一目了然。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問題:新生兒是否擁有某些知識?比如說:他是否知道「有實體的物體不能互相穿透」? 困難:嬰兒不會說話,不能告訴你他知道什麼。 方法:假如他有某些知識,那麼任何違反這些知識的事情都會讓他感到驚訝。因此,「驚訝反應」成了探索嬰兒心智世界的指標。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事情沒那麽簡單. 即使清醒狀態的嬰兒因為驚訝而看久一點, 這個「久一點」到底有多久, 也是因人而異. 這種反應上的自然變化 (變異variation), 就是通常實驗上所謂的誤差 (errors). 吳差會模糊實驗的結果, 因此實驗者必訓努力消除的. 第二, 即使我們能決定嬰兒看得比較久, 我們也不知道原因. 因此, 這裡有一個混淆變項,是實驗者必訓努力消除的.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設計 (新生兒知道些什麼?)
心理學概論: 經典實驗摘要 獨立變項:海綿球落點的「合理性」。 依變項:小娃娃「注視海綿球的時間」 。 依變項不穩定,會造成實驗誤差,因此須先讓小娃娃對實驗情境「習慣化」。 海綿球的最終位置是混淆變項。控制組須與實驗組在混淆變項上沒有差異(海綿球的最後位置相同),但在獨立變項上有差異(實驗組有一個狀況是球的落點不合理,控制組則無)。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觀點 到了二十世紀初期, John Watson(華生)主張,科學要能進步,必須 探討可公開觀察的現象。 只有針對可公開觀察 的現象,科學家才能判定, 哪一種說法是對的, 哪些是 錯的.
心理學概論: 行為主義革命 根據前述 John Watson 的觀點,行為主義者宣稱:心理學不該研究人的心理,應研究人的行為。 從此,心理學不但擺脫了對內省法的依賴,也有了全新的研究內容。
心理學概論: 行為主義的觀點 行為主義者依賴實驗方法,常以鴿子、老鼠做實驗。 人與其他動物的行為原理並無根本差異。因此動物實驗所得結論,也可以用在人身上。 既然我們不認為鴿子、老鼠能有什麼「想法」,可見行為不決定於想法。同樣的,人的行為也不決定於想法,而是決定於環境。 因此,要了解人為什麼會這樣、會那樣(比如說,為什麼會離婚?為什麼會努力工作?),只要研究行為本身就夠了 。
心理學概論: 認知主義革命 行為主義雖然推動了心理學的進步,卻完全忽略了人類心智系統的探索。譬如說,「人是怎樣吸收新知的?」「人如何進行推理?」「人為什麼會遺忘?」「兒童的道德觀是否按一定順序發展?」 在行為主義引領下,我們也不再有機會弄清楚,人類異於其他動物的地方,譬如語言。 於是有了認知主義(cognitivism)革命。
心理學概論: 認知學派的觀點 人類的行為深受他的知覺、概念、動機等心智因素的影響。 人的心智系統與其說跟老鼠、鴿子相似,還不如說更接近超級電腦。 我們的行為與其說是呆板的決定於環境,還不如說是決定於,心智系統對環境與記憶系統中各種訊息的處理結果。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一) 1. 行為的生理基礎研究 : 人的行為建立在人的生理基礎上.我們餓了會找東西, 渴了會找水. 生理心理學(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2. 感覺與覺研究: 如何認識世界. - 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主要焦點在於研究物理刺激與感覺反應之間的關係. - 知覺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人用什麼方式看他的世界. 3. 認知與學習研究 學習心理學(psychology of learning): 我們會說話, 用功讀書等, 自然都是學來的.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用 “訊息處理” 的角度, 去看學習的現象.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二) 4. 動機與情緒研究: 動機與情緒確實對人的行為有影響. 5. 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 實驗神經心理學(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6. 能力及其測量方法的研究 計量心理學(psychometrics) 智力研究 7. 心智與行為發展的研究: 不論在心只能力上, 或在行為學習上, 人的一生都是不斷的在 “演進”.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心理學概論: 多樣的探索層面(三) 8. 社會心理研究: 人與社會環境進行緊密的互動.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9. 應用的領域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educational psychology) 臨床心理學(clinical psychology)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消費者心理學(consumer psychology) 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
心理學概論: 理論與應用 常有人說, “不要空談理論, 我只要知道事實.” 理論其實並不那麼純屬空談,缺乏理論奢談應用,也未必就能如願以償。 理論是一種看事實的眼光。光是事實並不管用 。 科學的精髓正在它的理論。當理論發展成熟了,「實用」的層次自然水到渠成。 心理學如果沒有發展出關於人類心智的成熟理論,我們將永遠不可能有超越常識的應用心理學。
心理學概論: 倫理議題 告知同意 (informed consent) 一種實驗的程序, 對參加試驗的受試者充分告知其將接受的是煙操弄過程, 意即操弄可能的傷害. 保密 (confidentiality) 一種實驗的倫理規範, 研究者保證參與實驗的受試著其個人資料受到保密.
心理學概論: 討論的題目 趣味心理測驗就是心理學嗎? 心理學跟算命有沒有關係? 心理學可以看透人心嗎? 懂心理學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