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634 Views
第三章 信用与利息.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用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信用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利息的概念、利率的概念及种类和利率的功能及作用 2 、重点掌握信用的五种常见形式、利息的本质和利率的决定因素. 阅读资料一 重庆大学 3.7 万学生建立信用档案 考试是否作过弊、助学贷款是否按时还、是否恶意欠电话费 …… 这些信用信息,统统可能被用人单位查到。本学期开始,重庆大学将在 3.7 万名学生中试点,建立信用档案并将与社会信用体系接轨。
E N D
学习目标: • 1、了解信用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信用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利息的概念、利率的概念及种类和利率的功能及作用 • 2、重点掌握信用的五种常见形式、利息的本质和利率的决定因素
阅读资料一 重庆大学3.7万学生建立信用档案 考试是否作过弊、助学贷款是否按时还、是否恶意欠电话费……这些信用信息,统统可能被用人单位查到。本学期开始,重庆大学将在3.7万名学生中试点,建立信用档案并将与社会信用体系接轨。 据悉,这次重庆大学的学生档案信息包括5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如姓名、籍贯、学籍证明等;二是学生银行信用信息,如助学贷款还款、信用卡还贷等;三是非银行信用信息,如是否恶意拖欠手机费等;四是特别记录,包括学生在校受过的处分;五是学校行为记录,包括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等。此次重庆大学的信用记录不仅建档面扩大,档案记录的内容也十分详细,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的信用情况。
第一节 信用 • 一、信用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 (一)信用的概念 信用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 信用的本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例:张明欲购买35万元的住房一套,他目前积蓄仅有15万元,无能力支付房屋全额款项。于是他与银行签定了借款合同,从工商银行申请到了20万元期限为15年的贷款,贷款年利率为6.55%。例:张明欲购买35万元的住房一套,他目前积蓄仅有15万元,无能力支付房屋全额款项。于是他与银行签定了借款合同,从工商银行申请到了20万元期限为15年的贷款,贷款年利率为6.55%。 在这个信用活动中,有三个关键点: 工行与张明、期限15年和年利率6.55%、借款合同。 信用主体 信用条件 信用工具
信用 信用条件包含了利率和期限。 信用条件 保证债权债务关系确立的凭证。 信用主体 债权人(授信方);债务人(受信方)。由借贷双方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工具
(二)信用的构成要素 • 1、信用主体 • 指参加信用活动的对象。 • 2、信用标的 • 指信用关系指向的对象,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
3、信用载体 • 一般是信用工具,按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谚语,出处:《邓析子.转辞》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 第一个阶段 :以口头承诺为主体的信用形式。
第二个阶段: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的信用工具。第二个阶段: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的信用工具。 • 如借贷契约、债务凭证等。 • 第三个阶段:各种信用工具可以流动化的阶段。 • 如票据、债券可以上市流通转入。 • 4、信用条件 • 指利率和期限。
? 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 算不算是一种信用
二、信用的产生 • 前提 私有制的出现。 • 经济基础 商品货币关系 • 现实根源 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三、信用的发展 (一)高利贷信用 • 定义:高利贷是指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一种信贷活动,是最原始的信用形态。 利息率高,剥削残酷 • 特点: 非生产性
高利贷历史作用的两重性 积极方面——加速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消极方面——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信用 • 资本主义信用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 •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得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的一种货币资本,它是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息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 • 借贷资本来源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同时,另一部分企业则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产生一时货币资本的不足。 固定资本暂时闲置 • 闲置资金 流动资本暂时闲置 积累基金追加投资之前 临时性资金需要 • 资本不足 季节性资金需要 投资性资金需要
四、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 概念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如赊销商品、分期付款、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 品 买者 债务人 债权人 卖者 授信方 受信方 延期付款的票据 产生买卖关系的同时产生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借贷双方都是生产或流通企业; (2)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其资金来源是企业资金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金; (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4)是一种直接信用—无需中介机构; (5)是一种短期信用; (6)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形成买卖关系的同时又形成了借贷关系。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 ①商业信用规模受企业能提供的资本数量限制。 • 商业信用的最高界限是企业可贷出的商品资本。 • ②商业信用的供求有严格的方向性。 • 提供的商品必须是信用需求者需要的商品,同时只有商品的需求者才能向商品供给者预付货款。 • ③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 • 企业需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资本闲置时间很短,一般只适用于短期借贷。
4、我国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 (一)我国商业信用的产生 • 我国在周代就产生商业信用的萌芽。秦汉时期商业信用规模所有扩大,但仅是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的开端。 • ①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信用萌芽 • 西周时期出现了带有商业信用色彩的买卖借贷契约,其形式由口头式和书面式。周代已经出现了赊买赊卖的借贷关系,产生了商业信用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商人产生,使商业活动活跃了不少,但由于战乱不但,商业信用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不过并没有消失,有记载孔子的弟子就曾以挂账的形式取得赊买来的生活用品。
②秦汉时期商业信用的扩大 • 秦汉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扩大,随之商业信用也明显增多,表现为商业信用对象物种类增多,遍及的地域比较广、交易方式有所规范。不仅西北屯戍地区、内地的广大地区均可见赊买赊卖。 • 汉代商业市场上部分赊买赊卖行为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如赊买官物时双方需要订立契约,并且要有“担任者”或“知见人”充当类似于现在担保人或证明人的角色。汉代把契约关系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的范围,维护了赊买赊卖的正常秩序。
(二)传统商业信用的发展 • ①唐朝时期赊销在消费领域的普及和预付账款交易形式的产生 • 唐朝民间出现了大量的商业信用,并在消费领域十分发达。例如,食盐在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唐朝时期盐商就经常采用赊销食盐的商业信用行为。酒楼赊酒也是常见现象,不少唐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关于赊酒来喝的诗词雅句。
②宋代时期预付账款在生产领域的普及 • 相比前朝,宋代的商业信用有两点突破。 • 其一,商人与生产者直接的赊销活动趋于常态化。 • 即商业信用在生产领域的普及使预付账款这种高级的商业信用较前朝而言更为普遍,并在某些地区的特定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习惯。 • 例如,四川地区的茶商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常采用预付账款的交易方式,以满足茶园户生产资金的需求。
③元代时期生产领域商业信用的巩固 • 元代的商业信用继承了宋代商业信用的种种特征,并使生产领域预付账款信用形式变得更为普及。 • 例如:先付“麦钱”,待麦子成熟后再收走麦子的做法,也是商人向生产者预付货款的一种形式。楮树是用于造纸的经济作物,其经营过程从栽种、剥皮到造成纸张,需要很高的成本,普通家庭承担起来有相当困难,于是有了“指地卖楮”商人预付货款,为生产者提供商业信用的形式。
④明清时期票据化萌芽 •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信用出现了票据化萌芽。当时的长途贩运商人从其他贩运商人或行店购货,因资金不够,常利用“会票”、“期票”等票据化的商业信用工具作为异时异地兑款的凭证。 • 但当时的商业票据由于还未能通过交换、买卖、贴现等途径在商业交易中流通,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信用票据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近代商业信用的发展 • ①晚清时期产生的“过账制” • 晚清时期,宁波地区钱庄曾以类似于现代票据市场交易的“过账制”,成功完成了局部地区挂账或口头商业信用的清算和流通。 • “过账制”是一种吧结算制度和票据交换制度结合起来的十分独特的制度。其使用“过账簿”来代替票据。客户每年年初从钱庄领取新的“过账簿”,类似于如今的信用卡,信誉越高的客户可拥有来自不同钱庄的越多的“过账簿”,享受更多的授信服务。 • ②民国时期现代商业票据的产生及《中华民国票据法》颁布 • 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票据法》明确规定商业票据是法定的票据之一,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建立起来了票据承兑贴息制度,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票据形式不一,种类不定等陋习。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含义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形式向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信用的形式。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资金需求双方的中介或媒介; (2)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3)银行信用期限灵活; (4)银行信用规模、范围扩大。 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
3、我国银行信用的重要性 • 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资金融通形式。在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只允许通过银行信用来融通资金,禁止和取消其他形式的资金融通方式。 • 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多元化,资金融通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是从目前来看,通过银行信用融通资金仍然是我国企业资金融通的最基本形式。
第一,商业信用在我国尚不完善。 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 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
第一,商业信用在我国尚不完善。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和组织纪律是维系经济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则,在公有产权形式之下,企业之间不存在偿还性的资金运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信用逐渐被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但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造成国有企业产权边界模糊不清,同时商业信用的交易规则不完善,商业信用的发展受到制约。
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 我国从1991年恢复股票市场以来,股票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但是从融资总量的角度来看,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还很弱,间接融资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2009年非金融类企业以贷款方式融资的总额约为10.5万亿元;2009年非金融类企业以贷款方式融资的总额约为10.5万亿元; • 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6858亿元,其中非金融类企业筹资额为5020亿元,相当于贷款融资量的1.78%
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 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严格的管制,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额度管理和审批制。企业发行债券的资金用途、发行金额、发行价格、发行费用以及投资主体也同样受到管制,这些因素使企业债券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转让主要是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而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债券的转让只能在交易所内进行。
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1/5。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1/5。 2009年8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约2.5万亿元,债券融资2.9万亿元。 2010年我国A股公司的公司债总融资规模就将超过5000亿元,达到5221亿元。 2011年,全年只有有39家公司发行510.9亿元的公司债券。由此可见,公司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一条非常重要的融资途径。
(三)国家信用 1.概念 (1)广义: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包括国家筹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 (2)狭义: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筹集资金。即国家筹资信用。 2.特点 (1)债务人是国家,安全性最高; (2)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 (3)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在资金量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4)国家信用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3、国家信用的作用 • 国家信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货币流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上。 • (1)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调节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有助于稳定货币流通、稳定物价。 •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出现是各国经济运行过程的常态。 • A增加税收 • B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 C发行国债 • 只有发行国债既不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也不至于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国家信用可以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2)国家信用可以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 A国家信用可以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以及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来增加社会投资总量。 • B国家信用有利于国家调节投资方向,从而优化投资结构。
4、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债的发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 •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元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第二阶段 1954年-1958年 • 此时正值我国“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完成了恢复任务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对财政自己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基础依然落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 我国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际经济建设公债”。 • 1958年、1959年起先后停止了公债的举借活动。随后中国进入了长达20年的“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债空白时期。
第三阶段 1978年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以财政“减税让利”开始的,而减税让利的结果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降低。 • 1978年 37.2%降至1980年的28.3% • 这一时期财政收支连年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向银行投资,同时物价上涨。 • 1981年,财政预算又是赤字
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 • 26日公布《关于平衡财政收支,严格财政管理的决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完善国债制度,国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积极完善国债制度,国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 (1)国债发行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 (2)国债发行方式不断完善。 • (3)国债种类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完善。
(四)消费信用 1.概念. 是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2.形式 (1)银行消费信贷(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2)信用卡
3、消费信用的作用 • (1)消费信用的发展可以提供人们当期的消费效用满足 • (2)消费信用能够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4、我国消费信用的发展 • (1)改革开放前 •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呈现短缺经济特征,基本上不存在消费信用的市场环境 • (2)改革开放后-1995年 • 1985年,信用卡开放实行,之后国家又实施“金卡工程”,但是由于我国的信用卡采取借记卡的形式,因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本质。 • 1987年,我国商业银行正式办理消费贷款,此时首先推出的是消费信贷品种是居民购房的按揭贷款。
(3)1995年以后至今 • 1996年开始,我国的市场环境由原先的买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经济结构逐步脱离生产主导形式,开始向消费型经济转变。 • 1998年,配合“扩大内需”政策,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的券面市场化给个时的住房按揭贷款、助学贷款逐步发展起来。 • 1999年2月 央行出台《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 • 1999年3月央行 发布《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五)国际信用 • 1、国际信用的含义 • 国际信用,属于国际间的借贷行为,是指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同非官(例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 • 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政府间信用。
2、国际商业信用 • 指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商业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两种常见形式。 • (1)来料加工 •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进口时不付汇,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加工贸易,进口原材料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属于外商。 • 来料加工又称“两头在外”的加工生产形式。
(2)补偿贸易 • 补偿贸易又称产品返销,指交易的一方在对方提供信用的基础上,进口设备技术,然后以该设备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分期抵付进口设备技术的价款及利息.。
3、国际银行信用 • 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 (1)出口信贷 •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它是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等产品的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出口产品给予利息补贴、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及信贷担保,鼓励本国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的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国际信贷方式。 • 出口信贷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这种贷款由出口方提供,并且以推动出口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