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骨折創傷科. 以環狀外固定器治療複雜脛骨高岡骨折 主筆 : 陳全木主任 (台北榮總骨科部醫師). 分類別 : 部位:脛骨  疾病:複雜脛骨高岡骨折 摘要 :  治療複雜脛骨高岡骨折以環形外固定器之效果最好。 內容 :

Download Presentation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骨折創傷科衛教文章 台北榮總 骨科部 骨折創傷科

  2. 以環狀外固定器治療複雜脛骨高岡骨折主筆:陳全木主任 (台北榮總骨科部醫師) 分類別:部位:脛骨  疾病:複雜脛骨高岡骨折 摘要:  治療複雜脛骨高岡骨折以環形外固定器之效果最好。 內容:  伊利沙諾夫環狀線性外固定器自一九五O年由蘇聯醫師伊利沙諾夫發明以來,被普遍使用來解決一些傳統骨科療法難以解決的難題,例如肢體延長、骨缺損、骨折不癒合,乃至於骨髓炎。在最近二十年內,關於環狀線性外固定器新用法及新的適應症不斷的被發表及討論;伊利沙諾夫環狀外固定器在現代骨科的地位更顯得日益重要;可惜的是國人對外固定器的接受程度相當的差,更何況體積龐大的環狀線性外固定器,以至於錯失治療的先機。  高能量脛骨高岡骨折的治療:  複雜粉碎的脛骨高岡骨折大多是高能量撞擊所造成,治療的方式分為保守治療如石膏固定、牽引;手術治療分為傳統鋼板、鋼釘固定或者外固定器固定。傳統的內固定方法的後遺症包括傷口感染,癒合不良、不癒合甚至產生骨髓炎,而且比例不低,所以新的治療方式因應而生,其中一為內固定加上外固定,一為伊利沙諾夫環狀線性外固定器,臨床的追蹤研究,雖然追蹤時間仍不夠久,但初步結果顯示內固定加上外固定的後遺症比例,明顯比傳統鋼板固定為低,而環狀線性外固定器的後遺症比例更稀少,可以說是治療複雜脛骨高岡骨折的新希望。  未來展望:  複雜的脛骨高岡骨折可以借助立體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提供術前的評估,手術中有的病例尚可惜助關節鏡來幫助關節面的復位,由於複雜脛骨骨折大多合併有嚴重的軟組織創傷,傳統的鋼板固定需要足夠的手術空間,往往造成更大的軟組織創傷,環狀線牲外周定器的最佳好處就是減少軟組織創傷,進一步減少後遺症的產生。這幾年內的臨床經驗可以證實環狀線性外固定器的確是複雜脛骨骨折的最佳治療方式。國人應放棄已往對外固定器的成見,根據病情接受最有效、後遺症最少的治療方式。 轉載自:85/12/24之自由時報第40版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3. 以核心減壓術治療紅斑性狼瘡合併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有效嗎?台北榮民總醫院骨折科主任 陳威明 紅斑性狼瘡患者根據文獻報告,有2.8﹪至40﹪不等的機會以後可能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何會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主要原因是長期服用類固醇,尤其是每天服用超過20毫克以上,會造成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及股骨頭內脂肪細胞增生,導致股骨頭內壓力增高,進而影響股骨頭之血液供應。另外,紅斑性狼瘡也會引起血管炎(vasculitis),讓股骨頭之血液供應雪上加霜。因此,紅斑性狼瘡病友一旦腹股溝附近或大腿上方出現疼痛不適,應儘早就醫,找免疫風濕科或骨科專科醫師照張普通的X光片,或是安排磁振照影檢查(MRI),如能早期診斷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施行核心減壓術(core decompression)、截骨術(osteotomy)、自體海綿骨骨移植(autogenous cancellous bone graft)、帶肌肉自體骨移植(muscle pedicle bone graft)等手術,以挽救股骨頭,避免日後嚴重塌陷變形,非得走上人工髖關節一途不可。雖然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之發展已非常純熟,而且材質及設計也非常進步,但是由於病友大多仍非常年輕,縱使使用目前最好的人工關節,以後仍大多數需再置換。因此,如能保留股骨頭或延遲塌陷發生的時間,將是最佳的治療選擇。 核心減壓術是所有股骨頭挽救手術(salvage of femoral head)中,最簡單、手術傷口最小、病患受折磨最少的手術。手術的方法是於大腿外側上方近髖關節處,劃開約2公分的傷口,然後經X光透視以直徑約8至10毫米的空心螺鑽,於股骨頭的前上方(最常見的壞死處)鑽一條長洞,達到減少股骨頭壓力的目的(圖一)。總共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術後病友最好以拐杖助行六週。這種手術根據不同的文獻報告有0﹪至18﹪的併發症機會,其中以股骨轉子下方骨折(subtrochanteric fracture)最為常見,大多是因為體重較重或骨骼較細,加上術後發生跌倒等創傷所致。 病友通常最有興趣也最想知道的是:核心減壓術到底成功率多高?其實它的答案仍見仁見智,有許多的爭議。從大規模的文獻回顧,於42篇報告中,總共2025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中1206例施行核心減壓術,而819例採用非手術療法,其中接受減壓術者64﹪得到滿意的結果,沒有接受手術者只有23﹪滿意。目前多數專家的共識,減壓術第Ficat第一期壞死,成功率可達80﹪以上,第二期約60﹪左右成功,而第三期之成功率則少於50﹪,甚至有些文獻報告第三期行減壓術之成功率幾乎是零。 至於紅斑性狼瘡引起之股骨頭壞死,Dr. Mont等人於1997年報告核心減壓術之成功率只有32﹪成功,其餘68﹪的病患在平均術後14個月就因為股骨頭塌陷而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而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也比較因為以前服用類固醇造成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非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這類病人接受手術有67﹪成功,只有33﹪ 日後接受全人工髖關節置換。分析紅斑性狼瘡病患手術結果較差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術後病患仍需繼續服用類固醇,另外是因為紅斑性狼瘡合併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組病患,診斷時平均較為晚期,當然結果會相對較差,其實這組病患之中,幾個第一期壞死行減壓術,亦得到不錯的結果。因此各位病友千萬不要對核心減壓術失去信心,作者常告訴病友要提高警覺,一旦發現髖關節附近疼痛,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如果X光片沒發現異常,甚至可以主動和醫師商量安排骨骼掃描(bone scan)或是磁振照影檢查(MRI),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減壓,您仍有相當高的機會保留您的髖關節。

  4. 類風濕關節炎各個關節都得防範黃清貴醫師 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類風濕關節炎—是因自體免疫系統不健全,而導致之多發性滑膜炎,發炎之滑膜,侵入關節及關節囊而破壞關節軟骨,造成關節囊腫脹,而出現韌帶鬆弛、關節不穩定等關節病變。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開始時會多處關節疼痛,到晚期時則會出現關節變形及功能損失。因為是多發性的病變,全身所有關節都有可能會被侵犯,且發病的女性比男性多。  足部是我們人體關節骨骼中承受重量最重的部位,只要關節有病變或韌帶鬆弛,足部就很容易出現變形而導致行動不便。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足部症狀有時會減緩,有時又會復發,久而久之,足部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形:嚴重度則取決於病人得活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時間的長短。  人體足部大約可分為1.前足2.中足3.後足,雖然類風性關節炎在關節的病理變化是一樣的,但對前足、中足及後足所顯現的症狀卻有不同:  前足之變化:由於滑膜組織在關節內外不斷增生,而使足部掌趾關節的關節囊及韌帶伸展後引起韌帶鬆弛,在承受人體體重及行走時足部不斷彎曲,會使不穩定的掌趾關節變形、半脫位或脫位,向腳背部半脫位之趾骨會使腳掌骨頭部向下垂,腳底脂肪前移,因而在掌骨頭下端產生嚴重的皮膚硬結。  中足之病變:在類風濕性病人身上影響並不嚴重。可能發生的病變為因慢性滑囊炎引起的中足關節疼痛,但常見之變化還是纖維化及關節僵宜。有些病患因中足關節被滑囊炎破壞,外加過重的體重,使中足弧弓消失而產生扁平足。如早期發現中足關節不穩定,則應以手術固定中足關節,以預防中足弧弓消失。  後足之變化:據估計約有89%的類風濕性病人會有前足病變,而後足的病變則發生在較後期。後足畸形由於距骨下關節附近的支撐組織,發炎的關節囊組織所破壞而導致。後足病變而產生的症狀有足後跟疼痛,足跟逐漸外翻,足跟疼痛是門診常見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會使足部疼痛,逐漸變形及功能不佳。有89%該類病人有此毛病。  在足部因我們需求的是穩定而不痛,所以在治療時,與膝關節、髖關節的治療方式不一樣,治療法以關節固定術效果會比關節更換術治療更好,並使病患得到較高的滿意度。 轉載自:自由時報85/2/6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5. 老人骨折的預防及治療黃清貴醫師 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隨著年齡增加所出現之生理性老化現象中,人體骨骼內骨量減少會造成骨質疏鬆症,因此只要輕微的外傷就導致老人骨折,常見的有:手腕附近橈骨骨折、椎體壓迫骨折、骨股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肱骨上端骨折等。  減少骨質疏鬆及意外事故為預防老年骨折之最佳良方。  四十歲以上的人,骨質開始疏鬆,女性比男性更甚,由其是停經後之婦女,由於內分泌不平衡,疏鬆得更厲害。何謂骨質疏鬆?即骨質新生率小於代謝流失率。營養不良、蛋白質缺少、缺乏運動、長期臥床、長期之石膏固定、內分泌(賀爾蒙)不平衡、抽煙、喝酒等,都會減少鈣質之吸收而導致骨質疏鬆,這種人只要受到一點外力,就會造成骨折。  意外事故方面,老年人行動遲緩,應變能力、肢體活動協調較差,如果又加上中風、心臟、腎臟毛病,又無家人照顧起居,較容易發生意外而摔跤,因此居家生活中,浴室、洗手間地面應保持乾燥、使用底面粗糙的鞋子、門檻不能太高、隨時有人照料,為避免發生意外之要件。  治療方面,一旦老年人發生骨折,一定要迅速送醫,由骨科醫師診治;經由病因、檢查、X光片可明確查出骨折部位之粉碎度及位移程度,再由骨科醫師決定以石膏固定或手術鋼釘板固定,以避免造成更嚴重之併發症;切忌推打,因為老年人骨質疏鬆,徒增骨折部位之粉碎性及原本沒有移位之骨折移位,造成不必要治療上之困難;比如橈骨末端骨折,一般徒手復位後,石膏固定六至八週即可;粉碎性橈骨末端骨折徒手復位後以外固定器固定六至八週,很少需要手術鋼釘鋼板固定。股骨頸骨折或股骨轉子間骨折就大都須要手術鋼釘鋼板固定或人工半關節更換以減少後遺症。人體內有些部位之骨折不需手術或石膏固定,有肋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腰椎少百分之五十之壓迫性骨折等,因為疼痛病人需穿背架或臥床休息四、六週。骨折病患手術後需早期下床活動,減低長期臥床所引發之背部褥瘡、肺發炎及血拴症等併發症。  科學昌明,老年人口比例日趨增加,在社會日益重視老人問題的同時。也該重視老人骨折之預防及治療。雖然以現代骨科技術能解決骨折治療問題,但更應積極從日常生活、飲食攝取、適當運動來減少骨質疏鬆,並注重環境安全以減少意外之發生。總之,預防勝於治療,可杜絕不必要之手術。 轉載自:榮光周刊81/7/6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6. 渾身「老骨頭」須特別注意安全黃清貴醫師 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衛生署報告,台灣即將成為高齡社會,老年疾病之預防及治療將成為社會重大負擔,老年骨折及退化性關節病變將是老年人在骨科方面的兩大問題。年齡大於五十歲,尤其是女性因停經後內泌不均衡,而開始會有骨質疏鬆症,輕微之外力可能就導致骨折,老年人最常見之骨折有撓骨遠端(近腕關節)骨折、肱骨頸骨折、腰椎壓迫骨折及髖部骨折,髖部骨折可分股骨頸骨折及股骨轉子間骨折。  據美國一九九二年之報告,全美每年約有二十七萬的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估計所花之醫療費用在七十億美元左右,已成為美國龐大之醫療支出。到了公元二000年,全美每四個人中就會有一位年齡大於六十五歲之老年人,老年骨折之醫療費用可能就會比現在多出一倍以上。若以我國人口與美國相較,台灣每年會有二萬人髖部骨折之病例,其醫療費約在新台幣六十億元上下(以美國醫療費用之三分之一計算)。這是政府實施全民健保以後之龐大醫療負擔。  髖部骨折危險因子有:*年齡大於五十歲比年輕人多一倍之骨折機率。*女性比男性多二至三倍。*過度飲酒、咖啡。*藥物—如鎮定劑、抗焦慮藥物等。  民國八十二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因髖部骨折而住院治療之病患有五五九位,股骨頸骨折之病患有二三八例,股骨轉子間骨折有三二一例。五五九例是年齡大於六十歲之病患有五0八位,六十~六十九歲之間有一六八位,七十~七十九歲之間有二四七位。七十~七十九歲之病患就佔百分之五十左右,這是因為年齡大、行動慢、反應慢之原因。如以受傷發生之地點來分析的話,百分之七十三是在室內,浴室是最常發生的地點。因滑倒所導致之骨折是最常見的原因。  預防意外事故發生是減少老年骨折之最佳良方。老年人行動遲緩,應變能力、肢體活動協調較差,如果又加上中風、心臟、腎臟毛病,又無家人照顧起居,就更容易發生意外。在預防意外事故發生方面,應從居家生活中多加注意。浴室、洗手間之地面保持乾燥,使用較粗糙之鞋底以免滑倒,低門檻以免絆倒,隨時有家人照料為避免發生意外之要件。  治療方面,一旦老年骨折發生,一定要迅速送醫,經骨科醫師診治,由病因、檢查、X光程序可明確查出骨折部位粉碎及位移程度,再由骨科醫師以專業知識決定手術或非手術治療法來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注重環境安全以減少意外發生,可杜絕不必要之手術治療。 轉載自:自由時報84/5/1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7. 走一步 痛一下 陳威明 醫師退化性膝關節炎 肇因軟骨磨損 嚴重時幾不能走路 退化性膝關節炎好發於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成因與膝關節處的軟骨被磨損有關,嚴重者膝蓋上、下方關節的縫隙會變狹窄,甚至引發疼痛。 台北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威明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輕重程度,可從普通正面及側面的X光片來觀看,若加上特殊臏骨角度,可更清楚看出膝關節軟骨磨損情況,正常的狀況下,雙腳膝蓋間的上、下骨頭存在著軟骨,因此,在X光片中,可看到空縫存在,但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因軟骨被磨損,空縫可能變得狹窄,甚至密合起來造成膝蓋變形。 軟骨可以吸收體重的重量,並潤滑關節,軟骨沒有神經,可是在軟骨被磨損、骨頭暴露後,走路就易引起酸痛。 除了軟骨磨損、骨頭暴露造成的疼痛外,部分患者增生骨疣(俗稱骨刺)斷裂,或合併滑膜炎、軟骨磨損導致的碎塊,也易刺激週遭神經組織,產生疼痛,尤其是滑膜炎急性發作期膝關節處容易紅腫、積水,疼得讓患者幾乎無法走路。 依症狀的輕重,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所採取的治療方式也不一,在預防上,患者應避免拿重物、及穿過硬、過高的細跟鞋,以免加重膝關節的負荷。 復健及藥物治療方面,陳威明表示,復健治療主要以紅外線照射、熱敷及按摩等,來改善關節的疼痛及僵硬,若已發生腫脹,則要改用冰敷。 也有醫師會以針劑抽出關節內積水、減輕腫脹,不過,這多只治標、不治本,暫時緩解疼痛腫脹後,又易在短時間內復發,反覆的關節積水,常是合併退化性半月軟骨斷裂所導致,有時甚至需靠關節鏡或核磁共掃描來診斷。藥物治療部份則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為主,對輕、中度關節炎患者,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服用葡萄糖胺,也是選擇之一。 部分膝關節嚴重磨損的患者,只能採取手術方法來改善,常見手術方法有三種,分別為經關鏡修整清洗術、高位脛骨切骨術及膝關節置換術,前者對有磨損碎片存留、或合併退化性半月軟骨斷裂的患者效果最佳;高位骨骨切骨術適用於中年或較年輕、內側磨損嚴重、沒過度肥胖、外側關節空間尚可的患者,手術時醫生可把脛骨上端靠近關節面處的骨頭切掉一部份再挪正,使得內外關節受力平衡,對於膝蓋已內翻變形的患者尤具成效。 膝關節置換術是把設計且活動良好的人工關節裝置在患者膝蓋內,如同裝牙套般,術後患者住院約五至七天後、就可返家,其關節活動度、方便性,在醫療器材不斷演進下,置換人工關節的患者,依然可以自由活動、走路,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且九成以上患者可使用十年以上,如果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跑跳等劇烈運動,用二十年以上的機會也相當的高。由2004年起,由於手術器械之改良,目前使用微創手術,傷口大多可以小於10公分,住院只要4至5天,同時柺杖使用一至兩週即可,病患之滿意度更高。 轉載自:中時晚報 90.1.7. 93.11.19修訂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8. 足痛黃清貴醫師 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  由於時代與環境的快速變遷,我們的生活水準己有明顯提高,以前個個光腳丫,現在人人有鞋穿,而且也漸漸地注重鞋子的外觀。高跟鞋、阿哥哥鞋、尖頭鞋等都是現代流行的鞋類。也因為腳趾擠壓在這些流行鞋類裡,久而久之,喜穿這類鞋子的女士、先生們,腳上的問題也日益增多。  因穿不適合的鞋子所產生足部的問題可分為(一)前足,(二)中足,(三)後足。其中以前足的問題佔最多數。  因前足的腳趾被尖小的鞋尖長久擠壓之後,大拇趾慢慢的被壓到外側而形成大拇趾外翻。因腳趾擠在一起會形成鎚狀趾,另外因突出處和鞋子長久磨擦,會出現皮膚增生等病灶。早期因變形不厲害,只是外觀上難看而己,但漸漸地大拇趾外翻和鎚狀趾日益嚴重,會導致鞋子變形,及因鞋子和突出蹠子頭磨擦壓迫,而產生疼痛症狀。比較輕者,換雙大一號的鞋子即可減輕疼痛;嚴重者則必須改穿拖鞋。在鄉下穿拖鞋,大家習以為常,可是在都市裡的上班族就有些困難了。  穿拖鞋上班,老闆可能要請你回家喝西北風了。此時只有手術矯正一途而己。如是因為喜歡漂亮,崇尚時髦而要求手術矯正是不值得的。因術後如再穿不適合的鞋子,同樣的問題還會再發生。所以大多數醫生不會應病人單純外觀上的要求予以手術矯正,因術後再將大腳擠在小鞋中,同樣的問題會再發生。所以最適合按受手術的條件為已有顯著疼痛且導致行動不便的病患,這類病人術後的滿意度亦最高。拇趾外翻的手術是個小手術,把拇趾內側的突出物切除,拇趾內緊繃之內縮肌放鬆,再將內側之關節囊縫緊即可大功告成。但如拇趾外翻較嚴重者,可得用不同之手術方法。手術後可能發生之併發症有傷口發炎、足部腫漲,或拇趾再度外翻等。這些併發症發生比率很低,只有百分之五左右。  第二種前足可能發生的問題為鎚狀趾。因腳趾被擠壓在鞋尖裡,腳趾會慢慢變形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鎚狀趾,因彎曲之腳趾背部頂到鞋尖,鞋頂容易變形,腳趾背部可能會皮質增生,甚至出現疼痛現象。有些人用刀子將它削除,可是不久又再患,越挖越深,還可能導致發炎。所以其基本的治療方法乃是將鎚狀趾治好,才有可能疼痛痊癒。術後病人還是穿鞋頭寬大的鞋子為宜。

  9.  足中部常見的病變為扁平足。扁平足不是因穿不合適的鞋子所引起的。由於穿不適當的鞋子所引起的症狀是中足部容易疲勞。如穿新鞋後發現走一段路後,中足部容易酸痛無力,就該注意自己的新鞋是否太小,是不是換雙大一號的鞋子。最好內側加有足弓墊,以減輕內側足部的負擔。很令人不解的是,女士們大多不喜歡自己的腳太大,又無法把自己的大腳變小,只好穿比自己的腳小一號的鞋子,來增加「美觀」。美國足外科醫學會最近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女性穿比自己的腳小一號的鞋子,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有足部疼痛的問題,尤其年齡較大的女士們更常見。隨著年齡增加,足內肌肉也跟著老化,所以足部也會變得愈來愈大,腳趾也會較散開。所以隨著年紀,鞋子也應換大一些,以免產生疼痛症狀,甚至永久變形,需走向手術矯正一途。 足中部常見的病變為扁平足。扁平足不是因穿不合適的鞋子所引起的。由於穿不適當的鞋子所引起的症狀是中足部容易疲勞。如穿新鞋後發現走一段路後,中足部容易酸痛無力,就該注意自己的新鞋是否太小,是不是換雙大一號的鞋子。最好內側加有足弓墊,以減輕內側足部的負擔。很令人不解的是,女士們大多不喜歡自己的腳太大,又無法把自己的大腳變小,只好穿比自己的腳小一號的鞋子,來增加「美觀」。美國足外科醫學會最近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女性穿比自己的腳小一號的鞋子,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有足部疼痛的問題,尤其年齡較大的女士們更常見。隨著年齡增加,足內肌肉也跟著老化,所以足部也會變得愈來愈大,腳趾也會較散開。所以隨著年紀,鞋子也應換大一些,以免產生疼痛症狀,甚至永久變形,需走向手術矯正一途。  我們正常的足後跟有纖維脂肪,它有防震作用。但隨著年齡增大,纖維脂肪會老化而減低防震的功能。此時如果穿著足跟太硬的鞋子,由於足後跟的撞擊、就容易出現疼痛症狀。所以選購鞋子,最好是選擇鞋後跟有防震、比較有彈性的鞋子。  最後,提出選擇合適而健康鞋子的基本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鞋頭需夠寬,鞋深夠高,腳趾在鞋頭裡有0.5公分左右的活動空間。  (二)鞋內側有足弓墊。  (三)有彈性、較軟的鞋跟。  (四)鞋子之材質最好是能透氣,以皮製為佳。 轉載自:榮光周刊 83/9/19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10. 有機會!我要讓你站起來 陳威明醫師 一年前的一天,一位有著漂亮臉蛋的的年輕小姐,被家人用輪椅推進診間,她兩腿無法張開,膝關節完全固定在100度,眼前的景象,讓身為醫師的我,都感到非常的不捨,當進一步的檢查,我看到了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她,關節已經整個黏在一起,不僅所有的活動都受到了限制,甚至連基本的個人衛生都沒有能力處理,家人說這五、六年來除了失望,還是失望,走了幾家醫院都因為錯失黃金手術時機,而婉拒為她手術,我知道她的手術並不好處理,但是為了一個年輕女孩的將來,我告訴她:「有機會,我要讓你站起來。」於是我分期的為她手術,將關節慢慢的放鬆,現在看到她重新享受站立和行走的快樂,讓我更堅持,要幫助更多不該坐在輪椅上的病人們,一定要讓他們再站起來。 RA病人坐輪椅,讓身為骨科醫師的我—心有不甘 每每看到RA的病人坐著輪椅,總覺得他們應該有權利和能力起來站、起來走,而不是坐著輪椅活動,以目前RA的醫療水準,是不容易惡化到坐輪椅的,但往往病人在不願意好好配合醫師治療,或是不遵照主治醫師所開立的處方用藥,就很容易造成關節的變形和沾黏,所影響將是後半生的活動能力,這讓身為骨科醫師的我,心有不甘,有更多的期待,想要幫助不該坐輪椅的病友們脫離禁錮在輪椅上的無奈,RA是一個需要積極去處理的疾病,但總是看到許多的病友,寧可選擇躲在家裡,而錯誤的逃避,卻造成了更多的殘障,何不勇於面對關節已損壞的事實,儘早手術,當損壞有了即時的彌補和注入新的活動力,人生還有更多的美麗未來可以走下去。

  11. 站立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事 你能走,往往你會嫌累,總希望有個代步的工具,少走幾?路,你能站,但是還是比較想要坐著休息,一個能跑能跳的人,是很難體會站立和行走的可貴,可想當疾病侵犯所有的關節時,手、手肘、肩、髖、膝、踝關節,它們都可能受到影響,而漸漸失去自主活動的自由,這個打擊足以讓一個人的生活變的灰色,甚至挫折了求生意志,在所有的關節之中,影響活動最大的是髖關節,它好比是人的大樑,當樑柱出問題之後,它會黏在一起,而無法走路,坐輪椅成了自主活動的選擇,當每天的姿勢只能固定在坐姿,膝關節將會跟著沾黏在一起,活動能力和範圍也會越來越小,骨本流失就變得更加厲害了,如果不趕快處理,張不開的髖關節,接連著會領導會陰部也打不開,基本的如廁也要出問題,當小便被迫只能從大腿旁留下來時,又是另外一個令人困窘的折磨,所以,髖關節應該是所有病變關節中第一優先處理的部位,當髖關節修復,可以站立後,緊接應處理膝關節,就有機會恢復行走的能力。

  12. 越早處理,及早減輕不適,享受更多站立和走路的快樂與尊嚴越早處理,及早減輕不適,享受更多站立和走路的快樂與尊嚴 年紀會導致關節的老化,一樣會造成行動的不便,但退化性關節炎卻不會使關節沾黏,相較之下,手術單純容易多了。RA的病人不動後,固定的坐姿會導致整個關節囊黏在一起,當關節黏成一體時,想要手術,卻又得考慮複雜的因素,像是因無法行動導致骨質快速流失、服用類固醇使骨頭薄如蛋殼,脆弱到甚至連一跟手指都可以刺穿一個洞的誇張程度,想要為RA病人手術,對一位治療者來說是必須非常的謹慎小心的,要考慮到手術可能遇上的複雜及困難度,以及併發症的機會增加的問題,所以建議已經有關節沾黏的病人或是關節骨骼已出現骨質流失情形,一定要儘快處理,越早處理除了及早減輕不適,也可以及早享受站立和走路的快樂與尊嚴。 該換人工關節了嗎? 當出現攣縮、骨本流失、藥物控制無效時,不管您現在幾歲,都應該儘速手術,延遲過久,將會導致關節被嚴重的破壞及肢體的神經受損,所以當關節的功能已無力應付基本生活的活動時,必須在它攣縮之前就要接受手術置換人工關節,這是一個絕對好的選擇。當然也不是所有病人都合適動手術,當X光片檢查,發現骨質及關節損壞程度並不嚴重的時候,可以保留關節,通常以關節鏡或開個小傷口進入關節內,把滑膜切除,稱為全滑膜囊切除術,以膝關節為例:若關節腫脹厲害,藥物治療不明顯,關節內打類固醇也無法解決腫脹和疼痛,但關節軟骨還存在,關節鏡全滑囊切除術就是最好的選擇。現在是人工關節手術最成功的年代,擺脫過去有人手術失敗的陰影,要勇於接受新的治療,尤其是現在有很多都是採微創手術,病人可能在三五天內即可出院,術後使用柺杖的時間也縮短在在五天左右,短期手術與復原期間的不便,可以換取未來尊嚴自由。

  13. 人工關節提昇生活的品質 一個正常人的肘關節平均可以彎到145度,手術後的人工肘關節可以活動的範圍為0~125度,幾乎可以達到九成以上的活動度,在髖關節方面,術後與正常關節活動度差不多,膝關節則是達120度以上,足以應用在生活當中綽綽有餘,因為膝關節活動度在走路時彎約67度、上下樓梯83~90度,撿東西要106度,當成功的人工關節手術之後,病友們應該著重平時的活動訓練,像是游泳、交際舞、散步、騎腳踏車、爬爬陽明山這種小山,不僅對心肺功能好,也可以享受活動的快樂,當心情愉快放鬆時,又可以增加骨頭的硬度品質,緊急時還可以跑步,人生又有另外一種希望了。 一個人工關節沒有用超過十年,不算是一個成功的手術 人工關節雖然很好用,但建議還是少跑跳,尤其忌跪的姿勢,跪姿會增加磨損的機會,使得使用期限縮短了。RA的人工關節使用期限不比退化性關節炎置換的人工關節使用期限短,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骨本較RA好,好比蓋的房子地基比較穩,但相對的他們的平日活動度大,磨損機會就更高了,我們RA的病人,地基雖然較差,但活動度不若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活躍,生活活動度小,自然磨損就慢,所以使用期限並不會比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短,唯RA病人長期服用類固醇,皮膚較薄,細心的醫療照顧是必然的,只要不引發併發症,小心處置,成功的機會很高,雖然目前RA的手術感染率是1~2%但如在灌骨水泥時,加上抗生素的用藥,也可以有不錯的預防效果,所以,現在的手術技術、人工關節的品質和環境衛生都大於以往,應該及早手術,可以讓你的人工關節使用二十年,絕對不是夢想。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