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513 Views
第 4 讲. 证据的分类、分级与推荐. 寇长贵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证据分类. ( 引自李幼平,王莉 . 四川大学循证医学精品课程课件 ). 1. 原始研究的两种基本研究设计类型. 观察性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调查 描述性研究 病例分析 个案报道. 试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交叉试验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证据分级与推荐. 证据的强度等级. 系统综述 /Meta- 分析 有明确结论的 RCT 如:可信限范围不包含临床意义的临界值 未得到明确结论的 RCT
E N D
第 4 讲 证据的分类、分级与推荐 寇长贵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证据分类 (引自李幼平,王莉.四川大学循证医学精品课程课件) 1
原始研究的两种基本研究设计类型 • 观察性研究 • 队列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横断面调查 • 描述性研究 • 病例分析 • 个案报道 • 试验性研究 • 随机对照试验 • 交叉试验 •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证据的强度等级 • 系统综述/Meta-分析 • 有明确结论的RCT • 如:可信限范围不包含临床意义的临界值 • 未得到明确结论的RCT • 如:点估计值提示有临床意义,但可信限范围包含了临界值 • 队列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横断面研究 • 病例报告
系统综述 RCT 证据强度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 病例观察 个案报道 专家意见 医学研究中证据的分级
临床问题 最佳的研究设计 RCT 疗效评价 RCT 治疗的不良反应 与金标准进行盲法比较 诊断或筛查试验 队列研究 预后评价 队列研究 无法进行RCT或有伦理问题的疗效评价 病例对照研究 暴露不良环境的危害 不同临床问题需要不同的研究设计
证据水平与推荐级别的关系 • 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直接相联系 • 证据水平表明一个研究的真实性不代表临床实用性 • 推荐级别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费用、执行的难易及疾病的重要性等)
CTFPHE标准:1979,首次基于试验设计将证据分为三级CTFPHE标准:1979,首次基于试验设计将证据分为三级 • 不足之处:样本量小、质量低的RCT还是I级证据吗?结果互相矛盾的RCT仍属I级证据吗?高质量观察性研究属于II级证据吗?
ACCP标准:1986年,David Sackett针对ATFPHE标准的不足修改而成,采用了五分法。
AHRQ标准:1992年制订的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标准。AHRQ标准:1992年制订的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标准。
牛津大学EMB中心标准:1998年制订的,2001年5月发布在网络上,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牛津大学EMB中心标准:1998年制订的,2001年5月发布在网络上,目前使用最为广泛。
牛津大学EMB中心标准:1998年制订的,2001年5月发布在网络上,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牛津大学EMB中心标准:1998年制订的,2001年5月发布在网络上,目前使用最为广泛。
牛津标准: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re for EBM)制定的一个比较详细证据水平评价标准。根据研究设计和研究终点的效能两方面来分等级。 • 1级证据 可信度高,作为临床最好证据使用 • 2-3级证据 比较可信, 慎重采用 • 4级证据 需扩大验证, 有必要做随机对照,提高可信性 • 5级证据 可信度差, 不宜临床采用
GRADE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 • GRADE标准:2000年,针对当时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存在的不足,包括WHO在内的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创立“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
GRADE标准的特点 • 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指南制定小组制定; • 明确界定了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 • 清楚评价了不同治疗方案的重要结局; • 对不同级别证据的升级与降级有明确、综合的标准; • 从证据到推荐全过程透明; • 明确承认价值观和意愿; • 适用于制作系统评价、卫生技术评估及指南。
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 可能增加证据质量的因素 • 效应值很大 • 可能的混杂因素 • 剂量-效应关系 • 可能降低证据质量的因素 • 研究的局限性 • 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 间接证据 • 研究的精确度不够 • 发表偏倚
影响推荐强度的因素 GRADE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符号表示法:
影响推荐强度的因素 • 强推荐的含义:对患者来讲,大多数患者会采纳推荐方案;对临床医生,多数患者应该接受该推荐方案。 • 弱推荐的含义:对患者来讲,多数会采纳,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采用;对医生来讲,应该认识到不同患者有各自适合的方案,帮助患者作出体现其价值观和意愿的决定。 • 影响推荐强度的因素:证据质量;利弊平衡;价值观和意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