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第五章 相平衡 § 5.1 相律 § 5.2 单组分体系两相平衡的 T P 关系

第五章 相平衡 § 5.1 相律 § 5.2 单组分体系两相平衡的 T P 关系 ——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 § 5.3 单组分体系——水的相图 § 5.4 二组分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 § 5.5 二组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系统 § 5.6 二组分有化合物生成的固-液系统 § 5.7 二组分有固溶体生成的固-液系统

jak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相平衡 § 5.1 相律 § 5.2 单组分体系两相平衡的 T P 关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相平衡 § 5.1 相律 § 5.2 单组分体系两相平衡的TP关系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 § 5.3 单组分体系——水的相图 § 5.4 二组分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 § 5.5 二组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系统 § 5.6 二组分有化合物生成的固-液系统 § 5.7 二组分有固溶体生成的固-液系统 § 5.8 三组分凝聚体系相图

  2. 第五章 相平衡 (phase equilibria) 热力学平衡包括:热平衡、力平衡、化学平衡、 相平衡 相平衡的条件:等T、P下 i ()= i( ) § 5.1 相律 (Phase Rule) f = K–  + 2 • ⑴ 几个基本概念 • 相 指体系中物理及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一部分, • 称为相 • 需强调几点:① 相内部均匀,但不一定连续;

  3. 相与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越过界面物理化学性质 变化; ③多相体系中相与相之间的平衡与每个相的数量无关。 一个体系中,所含物相的数目称为相数() 气体——分子态均匀分散,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完 全均匀,属同一物相, =1 真溶液为一相, =1 液体 溶液分层、乳状液(O/W或W/O)为多相 固溶体属一相 =1(即固体溶液,内部均匀) 固体 固体混合物为多相

  4. 例:① CaCO3在封闭体系中分解达平衡 CaCO3(S) CaO(S) +CO2(g) =3 ② Cu—Au 合金,品格上达到了分子程度的均匀 混合,Cu1-xAux为单相(=1)。但退火冷却 至395℃以下可分为、两相( = 2)。 2. 物种数(S)和组分数(K) 物种数(S): 系统中所含的化学物质(能单独分 离出来,并能独立存在的化学均匀 物质)数称为物种数,以S表示。 例:盐的水溶液中,NaCl、H2O — 物种

  5. 而 Na+. Cl–. H+. OH– — 不是物种 另外,同一物质,处于不同的聚集态时S = 1 组分数(K):足以表示一个平衡体系中各相的组成所 需的最少独立物种数称为组分数,以K表示。 含义:① 对象:平衡体系 ② 目的:表示(确定)体系中各相的组成 ③ 所需的是最少数目的物种数 首先要明确:物种数(S)与组分数(K)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

  6. 例如: 平衡体系中有A、B、C 三种物质,S=3 如:气相中的O2、N2、CO2; 水溶液中的H2O、NaCl、蔗糖 此时 K=S=3 …… 但当三者之间有平衡关系,如: PCl5(g) PCl3(g) + Cl2(g) A≒B + C 在一定的T、P下平衡,有[B][C] / [A]=K(平衡常数) 一定。 K = 2 = S – 1 若A、B、C 除平衡关系外,尚存在浓度关系,如: [B]:[C] = 1:1

  7. 知 [B] 则 [C] = [B] [A] = K-1[B] [C] = [B]2 或知 [A] 则 [C] [B] =K[A] ∵[B] = [C] ∴ [B] = K[A] = [C] 此时 K = 3 – 1 – 1 = 1 K与S的关系,一般地可示为 K = S – R – R’ 即: 组分数 = 物种数 – 独立的化学平衡数 – 同一物相中独立的浓度关系数 当 R=0,R’=0 时, K=S

  8. 一般K是: 1≤K≤S 的整数 关于组分数(K),必须强调: ① 必须是独立的化学平衡数目。如有下列三个平衡: a. CO + H2O  CO2 +H2 b. CO + 1/2O2  CO2 c. H2 + 1/2O2  H2O ∵ a = b – c ∴ R = 2 只有两个平衡是独立的 ② 必须是在同一物相中几种物质的浓度之间存在的关系, 有一个方程式将它们联系,才能成为浓度的限制条件。 如: CaCO3(s) CaO(s) + CO2(g) S=3, R=1, 但R’=0 ,∴ K=S–R–R’=3–1–0=2

  9. 对一个平衡体系,物种数可不同,但组分数确定不变 例如:由NaCl 和 H2O 组成的平衡体系, S=2,∵ R=0,R’=0,∴ K=S=2 也可将Na+、 Cl–、 H+、 OH–看作是物种数, ∴ S=6 但必须考虑电离平衡: H2O  H+ + OH– NaCl  Na+ +Cl– R=2, R’=2 ∴ K=6 – 2 – 2 = 2 (仍为2) 3. 自由度 f (degrees of freedom) 自由度 f— 指体系中独立可变因素(温度、压力、浓

  10. 度等强度性质)的数目。这些因素的数值可在一定的范度等强度性质)的数目。这些因素的数值可在一定的范 围内任意地改变而不会引起旧相的消失和新相的生成。 这些独立可变的强度因素的数目称为自由度 f 。 例如:液态水 K=1,单物相 =1,可变因素有T、P,f = 2 。 而当 水(l) 水(g)  = 2 时,可变因素只有 T或P,f = 1 。 又如:NaCl 水溶液 K=2 ,可变因素有T、P、浓度 ,f = 3 而当NaCl 水溶液  NaCl 水蒸气,T、P、浓度三 者中只有两者独立可变, f = 2 同样:NaCl(S)  NaCl 水溶液,K=2, =2,f = 2 总之, f 是≥0 的整数

  11. ⑵ 相律的推导 相律 f = K   + 2 问题的提出:一个平衡体系,含S种物质,分布在 个物相中,描述这个体系的状态需要 的独立变量数目是多少? 描述一个物相:需知 T、P 两个变量及(S–1)个浓度值 描述个物相:所需的变量数为 (S–1)+2 但是, (S–1)个浓度变量并非都是独立可变的: ① 根据相平衡的条件:i()=i()=…=i(), 化学势相等 而得出的联系各组分在各相中的浓度关系数目总共为

  12. S(–1)个非独立变量; ② 各组分间存在一个独立的化学平衡,相应地独立变 量数目就少了一个。设体系独立的化学平衡数目为R个; ③ 若体系尚存在同一物相中的浓度限制条件R’个;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平衡体系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式数目共有 [ S ( –1 ) + R + R’] 个,即非独立变化的 变量数目。 ∴ 描述体系独立可变因素——自由度 f 的数目为: f = [(S–1)+ 2] – [S(–1)+ R + R’] =[S–R–R’] –  + 2 = K –  + 2得出相律的一般形式

  13. 说明 ① 推导过程中假定每一组分在每一物相中均 存在,而事实并非如此。 说明 ② 相律中的“2”—— T、P 相律更普遍形式为 f = K –  + n 从相律可见,在一个多相平衡体系中,K,f  , f  K、 最少为1,f 最少为0 ⑶ 相律简单应用 例:① 论证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b.p或m.p有定值 ∵ K=1 b.p或m.p状态下两相平衡, =2

  14. 压力一定 f = K–  + 1= 0 ∴ b.p 或 m.p 有定值 ② 论证水的三相点为定值 K = 1  = 3 f = K –  + 2 = 0 水的三相点 P = 609 Pa T = 0.00980℃ ③ Na2CO3与 H2O 可组成下列几种化合物: Na2CO3· H2O 、 Na2CO3· 7H2O 、 Na2CO3· 10H2O , 试说明体系在一定压力下最多有几相平衡共存。 S=5, R=3, R’= 0 ∴ K = S–R –R’=2 ∵压力一定 ∴ f = K –  + 1 =3 –  f = 0 时  =3,体系中最多只能有两种固态盐共存

  15. § 5.2 单组分体系两相平衡的 T  P 关系 —— Clausius - Clapeyron 方程 单组分 K = 1 T P有依赖关系, 什么样的关系? 两相  = 2 f = K –  + 2 = 1 封闭体系,不作非体积功,等T、P,判据 △GT.P ≤ 0 “=” 平衡 “<”自发 某纯物质在一定T、P时两相平衡:相() 相( ) △GT.P= 0 时,即 G ()= G ( ) T(T+dT) 当 、 两相达到新的平衡 P  (P+dP)

  16. 则 G()+ d G() = G()+ d G() 显然 d G() = d G() 根据 dG = –SdT + VdP 有 –S()dT + V()dP = –S()dT + V()dP 整理后得 △Sm——1mol 物质由 相完全变为 相的熵变 △Vm——1mol 物质由 相完全变为 相的体积变化 △Hm—相变潜热 T — 相变温度(K) 对可逆相变来说 △Sm= △Hm/ T

  17. 因此 Clapeyron方程 含义:表达了两相平衡时的平衡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 C式适用范围:对任何纯物质两相平衡(可逆过程)均适用 ⑴ 液—气平衡 vapHm> 0 且Vm = Vm(g)– Vm(l) > 0  (dP/dT) > 0 即液体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升而增大 在通常温度下 Vm(g) >>Vm(l) ,再假定蒸气可作为理想 气体处理 Vm ≈ Vm(g) = RT/P 代入Clapeyron方程得 称Clausius-Clapeyron方程的微分式

  18. C—C 方程微分式 纯组分、气液两相平衡、 的适用条件为: 气相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vapHm可看作与T无关,近 似为常数,将上述C—C方程微分式进行不定积分得: 在T1—T2之间作定积分得

  19. C—C方程不定积分式、定积分式适用条件: 纯组分、 气液两相平衡、气相可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vapHm与T无关。 再从不定积分式看:沸点Tb是其蒸气压P=P时体系的 温度,有 ln P= – vapHm/ RTb + K = 常数 vapHm/ Tb =常数 ≈ 88 J · K-1 · mol-1 称为Trouton规则:适用于非极性的、液体分子不发生 缔合的正常液体 例:环己烷 Tb = 80.75℃,按Trouton规则计算 vapHm = 88353.9=370 J ·g-1 , 文献值 358 J ·g-1

  20. ⑵ 固—气平衡 Vm(g)>> Vm(s) ,C—C的有关方程中将vapHm 换成subHm即可 ⑶ 固—液平衡 ∵ Vm(l)与 Vm(s)相当,∴C—C方程不适用 而 dP/dT = Hm / T Vm可写成 dP = Hm / Vm ·dlnT Hm—摩尔熔化热 fusHm = Hm(l)– Hm(s) fusVm = Vm(l)– Vm(s) 由于fusHm >0 当Vm(l)> Vm(s), P T  当Vm(l)< Vm(s), P T 

  21. 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fusHm和fusVm可近似看作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fusHm和fusVm可近似看作 常数, T1T2、P1P2之间定积分,得: 纯物质的固—液平衡 适用于 T不大, fusHm、fusVm 为常数 T2=T1+(T2-T1)=T1+T lnT2/T1=ln(1+ T/T1) 当T/T1<< 1 时,则 lnT2/T1≈ T/T1=T2-T1/T1 ∵ P—pa Vm—cm3·g-1 Hm—pa·cm3·g-1 例: 冰熔化成水,已知熔化热fusHm= 333.5 J· g-1

  22. 已知冰和水的密度分别为0.9168g·cm-1和0.9998 g·cm-1。求冰在标准压力P下其熔点由0℃降至–0.5℃,需施加多大的压力? 解:fusVm=1/0.9998 –1/0.9168= –0.09055cm3 < 0 fusHm=333.5J·g-1=333.5106pa·cm3·g-1 > 0 dP/dT = fusHm/T· Vm < 0 P2–P= (fusHm/ fusVm)·(T2-T1/T1) =(333.5106/-0.09055)(-0.5/273.2) = 6.74 106pa ~ 67 atm 又例:① 未溶解空气的纯水与冰平衡温度为0.0090℃, 压力为609pa;

  23. 当压力P2=P时,根据上述的fusHm和fusVm数据 由式 P2–P1=(fusHm/ fusVm)·(T2–T1/T1),求出 T2 = 0.0024℃。说明压力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 在1atm下水中溶解入空气后,冰点降低至0℃。 § 5.3 单组分体系——水的相图( T~P图) 水的相图示意如下: K=1 f = K–  + 2 = 3 – 

  24. P C 固—液平衡 2108pa A 冰 水 2.23 107pa M P Y N X 气—液平衡 O 609pa 气 F 固—气平衡 B Tm Tb T T1 T2 0.0098℃ Tc=374℃ 0K ① =1 f=2 在T~P图上为“面”,分别为冰、水、 气三相,如图所示; 2 4 25 26

  25. ②  =2 f =1 T与P之间有依赖关系,在T~P图上为 线。其中:OA为气—液平衡线——水蒸气压曲线 OB为气—固平衡线——升华曲线 OC为固—液平衡线——熔化曲线 ③  = 3 f = 0 图中的O点为冰—水—气三相平衡的三 相点,三相点处 T=0.0098℃ P=609pa ④ 水的蒸气压曲线OA只能延伸至水的临界温度 Tc=374℃(对应的压力为2.23107pa),越过此温度, 液态水不复存在。OA线越过三相点O点向下延伸成的 OF线代表过冷水与蒸气的平衡——不稳定平衡。 23

  26. OB线向下可达到0K,向上延伸不能超过三相点O, • ∵不存在过热的冰。 • ⑥ OC线向上可延伸至2108pa和–20℃左右。压力再 • 增加,将出现冰的其他晶型; • ⑦ 利用这种相图可指出随体系某变量的变化体系发 • 生变化的情况。如:恒定体系压力为P,温度由T1T2, • 体系的状态沿xy线变化。N点冰开始熔化 • = 2 f = K –  + 1 = 1 – 2 + 1 = 0 , 温度保持不变,直 至冰全部熔化为水,此时 = 1 f = 1,温度继续升 高至M点时,水开始气化 = 2 f = 0,温度不变, 23

  27. 直至水全部气化为水蒸气,此时又有 = 1 f = 1,温度 可继续升高至T2…。 23 § 5.4 二组分完全互溶的双液系统 二组分A、B为两种液体,在全部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互 溶形成均一的物相。 K = 2 f = K–  + 2 = 4 –  f = 0 时  = 4 即二组分体系最多有四相共存 当min = 1 f max = 3 (即为T、P和浓度) 通常恒定某个变量,使f = 2 温度恒定,得P~x图 压力恒定,得T ~x图

  28. 1.蒸气压—组成图( P~x图) ① 理想溶液的P~x图 A、B两组分构成理想溶液——在全部的浓度范围内遵守 拉乌尔定律。 P~x图如下: P0B P↑ P0A A B 28 液相xB→

  29. PA=P0AxA=P0A(1–xB) PB=P0BxB=P0B(1–xA) 总 P = PA + PB = P0A +(P0B–P0A)xB——连接P0A 、 P0B 的直线称为液相线 总蒸气压与气相组成y的关系曲线称为气相线: 根据Dolton分压定律 PA=PyA PB=PyB yA= P0AxA/P yA/yB=(P0A/P0B)xA/xB yB= P0BxB/P 假定P0B> P0A,即(P0A/ P0B)< 1 , 有( yA / yB )< (xA/xB),∴ yB > xB 27

  30. 可见,易挥发组分(B)在气相中的组成大于其液相中的可见,易挥发组分(B)在气相中的组成大于其液相中的 组成。在P~x图上,气相线总在液相线的下方: yB→ P0B xB P↑ 液相线 yB P0A 气相线 A B xB→

  31. ② 非理想溶液的P~x图 第一类:A、B两组分对拉乌尔定律均产生正偏差,但 偏差不大,溶液的总蒸气压总是在两纯组分蒸气压之间。 例如:四氯化碳—环己烷,四氯化碳—苯,水—甲醇… 液相线(L) P↑ 气相线(g) A B xB→

  32. 第二类:A、B两组分对拉乌尔定律产生较大的正偏差,第二类:A、B两组分对拉乌尔定律产生较大的正偏差, 溶液总蒸气压曲线(液相线)有一极大点。例如: 二硫化碳——丙酮,苯——环己烷,水——乙醇… L P↑ g A B xB→

  33. 第三类:A、B两组分对拉乌尔定律均产生较大的负偏差,第三类:A、B两组分对拉乌尔定律均产生较大的负偏差, 总蒸气压曲线(液相线)上有一极小点。例如: 三氯甲烷——丙酮 水——盐酸… L g A B

  34. 2. 沸点—组成图(T ~ x图) 对应于 蒸气压较高 沸点较低 (P0B较高) (Tb(B)较低) 因此:较低沸点的组分( Tb(B) < Tb(A) )在平衡气相中 的浓度大于其在液相中的浓度(yB > xB) ∴ 在T~x图中,气相线在液相线的上方。 第一类溶液的T~x图如下所示: 在L相线以下为液相区,=1 f=K―  +1=2―1+1=2 ∴在此区域内有T、x两个自由度;

  35. g Tb(A) M O N T ↑ t L Tb(B) xB1 yB1 x1 A B xB→ 在g相线以上为气相区,=1,同样f = 2, 有T、x两个自由度 在L和g曲线之间的区域为液、气两相平衡区, =2,f=1

  36. 例如:将组成为x1的溶液加热至t,溶液组成沿x1→O线的例如:将组成为x1的溶液加热至t,溶液组成沿x1→O线的 方向变化,进入两相区的O点,此时体系以平衡的两相 存在:液相的状态为M 气相的状态为N 相点(代表具体的相态) O点代表体系的总状态——物系点 第二类溶液的T~x图如下: g Tb(A) 最低恒沸点——溶液 组成与蒸气组成相同。 此浓度的溶液称为 “恒沸混合物” g Tb(B) L T↑ L A B xB→

  37. 第三类溶液的T~x图如下: g g 最高恒沸点—— “最高恒沸混合物” Tb(A) L L Tb(B) T ↑ 3. 杠杆规则 A B g xB→ T↑ O b 设体系总量为n mol 液相的量为n (l) 气相的量为n (g) 则 n = n (l) + n (g) b’ L x(g) xB x(l) B A

  38. 对B组分来说 n xB = n(l)x(l) + n(g)x(g) n(g)[xB– x(g)] = n(l) [x(l)– xB] = n(l) 即 n(g) • bo • ob’ 表述为:以物系点为支点,通过物系点的结线为杠杆, 一相的量乘以本侧线段的长度等于另一相的量 乘以另一侧线段的长度——杠杆规则。 ①杠杆规则不仅适用于T~x图,而且适用于P~x图,还 适用于其他系统的两相区。对三相区推广到重心规则。 ②若浓度以物质的mol数表示,则物质量n以mol数表示。 ③ 物系点越靠近某相点,则该相在体系中的含量越大。

  39. 4. 分馏原理 分馏是多次简单蒸馏的组合,可使完全互溶的二组分得到较为完全的分离。 g Tb(A) x5 y5 t5 x4 O y4 t4 x3 y3 t3 T ↑ x2 y2 t2 L Tb(B) x (重)A B(轻) xB→

  40. 先考虑气相: y4在塔中上升,塔温降至t3,部分冷凝得到y3, 继续上升…,依此类推,对B而言 y4<y3<y2<y1 , 气相反复地部分冷凝,最终从塔顶得到接 近纯 B的组分。 再看液相:x4在塔中下降,升温至t5,部分气化得到x5, 继续下降…,依此类推,对B而言x4>x5…, 液相反复地部分气化,最终从塔底得到接 近纯A的组分。 如果分馏的对象是第二类溶液:T~x图有最低点,形成 低恒沸混合物的体系,如水—乙醇体系,如图:

  41. 塔底(温高) T ↑ Tb(A) g 塔顶(温低) 塔底(温高) g L Tb(B) L A xB→ 恒沸组成 B 若进料在最低恒沸物左边——塔底趋于纯A 塔顶趋于最低恒沸物 若进料在最低恒沸物右边——塔底趋于纯B 塔顶趋于最低恒沸物

  42. § 5.5 二组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固液系统(凝聚体系) 在恒定的标准压力下讨论平衡温度与组成(T~x)的关系 这时的相律表现为 f = K– + 1 ∵二组分,∴ K = 2 f = 3 –  f = 0 ,  = 3 ,即最多有三相共存  = 1时 f = 2 ,即有两个独立变量T与x  = 2时 f = 1 , 只有一个独立变量T或x ⑴ 水—盐体系相图——用溶解度法绘制 在不同温度下直接测定固—液平衡时溶液的浓度,然 后依据温度与相应的溶解度数据绘制成T~x相图。

  43. 以水—(NH4)2SO4体系相图为例: M O P (NH4)2SO4(S)+溶液 (=2) T↑ 溶液(=1) Q L 0 y R z E 冰+溶液 D -20 A B S -18.3 38-39% 0 0.20 0.40 0.60 0.80 1.00 H2O (NH4)2SO4%(W) (NH4)2SO4

  44. L点为水的冰点(P下为0℃,严格地说为0.0024 ℃); ② LE 线为冰和溶液的平衡曲线,随盐的加入冰点降低; ③ EM曲线是固体(NH4)2SO4与溶液成平衡的曲线,即 (NH4)2SO4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④ 在LE和EM线以上区域为(NH4)2SO4不饱和水溶液, =1 f=K–+1 K=2,∴f=3 –=2,T和x可独立地变化。 ⑤ LEA区是冰和溶液共存的两相平衡区, =2 ∴f=1, T~x成依赖关系。 ⑥ MEB区是纯固体(NH4)2SO4与其饱和溶液两相平衡 共存区,同样f = 1,温度一定, (NH4)2SO4饱和溶液的

  45. 组成就确定了——在EM线上。 ⑦ AEB线为三相线,物系点落在三相线上,一定是冰、 固体的(NH4)2SO4与E点相应的(NH4)2SO4饱和溶液三相 平衡共存,此时f = 3– = 0。E点称“最低共熔点”。物 系点相应于E点的组成所析出固体称“最低共熔混合物” ⑧ 三相线以下的区域为固相区,有冰和(NH4)2SO4 两个固相平衡共存,f = 1,温度可变化,两固相为纯态。 在两相区中,温度一定的线称为“结线”,表达了 在一定的温度下平衡两相的组成,两相的相对量遵守 杠杆规则。

  46. 分析相图: 点、 线、区、相数、自由度、平衡的各相? 使用相图:确定物系点的位置,随T和x的变化,物系点在 相图中往上、下、左、右的移动,从而分析体系的变化。 例如:上述的水—(NH4)2SO4体系相图,体系的初态O点, 温度80℃,组成为含29%(W)的(NH4)2SO4不饱和溶液。 将此溶液恒温蒸发,物系点移至P,溶液的(NH4)2SO4浓 度增至45% 。然后将此溶液冷却,物系点向下移动,到 EM线的Q点,溶液饱和,有固体(NH4)2SO4析出,继续下降 至R点,三相线的D点,及进入两相区的S点。 47

  47. 习题:p194 第1题; p198 第3题、第5题; p202 第8题; p218 第19题 ⑵ 热分析法(步冷曲线法)绘制相图 将体系熔化为液态,置于一定环境温度下,记录体系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步冷曲线。从而确定固-液 平衡的温度,以此来绘制相图的方法称为热分析法。

  48. 以Bi—Cd体系为例: 外压恒定,相律为 f = K– + 1 ① ② ③ ④ ⑤ 323℃ H H F 273℃ A F A C C 140℃ N M D E G D E G 0 20 40 60 80 100 Bi Cd%(w) Cd

  49. 步冷曲线① 纯Bi步冷曲线 将纯Bi熔融后,停止加 热,任其在周围环境中缓慢冷却,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 化曲线(T~t关系图)。 纯Bi:K = 1,熔融态 = 1,f = K– + 1 = 1(温度变量) 在冷至Bi的熔点A(273℃)时,开始有Bi析出,此时 = 2 f = 0,温度不变,步冷曲线出现水平段(停点)。待Bi全 部凝固,  = 1,f = 1,温度继续下降。 步冷曲线② 20%Cd的步冷曲线K = 2,  = 1, f = 2(T、x两变量)。当冷至一定温度(C点)时,Bi(s) 开始析出,放热,冷却速度变慢,出现折点,

  50. 此时∵K = 2, = 2,∴f = 1(T变量)。直至冷却至140℃, Bi(s)与Cd(s)同时析出, = 3,f = 0,步冷曲线出现水平段 (D点)。直至体系完全凝固,  = 2,f = 1,温度继续下降。 步冷曲线③ 40%Cd的步冷曲线K = 2,  = 1,f = 2, 冷至140℃,Bi(s)、Cd(s)同时析出,从单相转为三相, f = 0,出现水平段——三相平衡(E点)。无折点,不存在两 相平衡,说明该体系组成恰好是最低共熔混合物的组成。 步冷曲线④ 70%Cd的步冷曲线形状同②,折点—析 出Cd(s),三相线:Cd(s)、Bi(s)及Cd-Bi共熔物同时析出。 步冷曲线⑤ 纯Cd的步冷曲线K = 1,形状同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