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76 Views
圓融整合的通識教育與課程. 耿慧玲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兼主任. 通識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博雅教育 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 General Education 通才教育 ( 通識教育 ) 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七藝 文法( Grammar ) 修辭、雄辯 (Rhetoric) 辯證 (Dialectic) 「前三藝」 (Trivium) 算術 (Arithmetic)
E N D
圓融整合的通識教育與課程 耿慧玲 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教授兼主任
通識教育? • Liberal Education • 博雅教育 • 只是涉足普遍知識及智識技術,著重於知識的承傳,而不是專門或者專業技術 • General Education • 通才教育(通識教育) • 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七藝 文法(Grammar) 修辭、雄辯 (Rhetoric) 辯證 (Dialectic) 「前三藝」(Trivium) 算術 (Arithmetic) 幾何 (Geometry) 天文 (Astronomy) 音樂 (Music) 「後四藝」 (Quadriviu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通識與營養學分? 『重專業、輕通識』的心態普遍存在,學生因缺乏學習動機及學習方向感,而將通識教育視為營養學分的情況也日益嚴重 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不受重視的原因? 通識教育制度因高等教育之結構性、制度性限制,其發展受到極大阻礙。其中最嚴重的是在課程方面,非但通識課程出現零碎化、膚淺化現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更由於缺乏統整性的緊密連結,造成專業系所對通識教育的拒斥 教育部顧問室「通識教育中綱計畫」
通識教育課程的定位 • 一個基石? • 建築物沒有他就會坍塌 • ~已經蓋好了? • 一扇窗戶? • 「多」一個視界,「多」一個想法,「多」一些體認 • ~不多? • 一顆維他命? • 缺什麼補什麼 • ~不缺?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衝突 • 專業科系提供的課程為了訓練各領域未來的專家 • 專業課程之設計與將來之職業能力有直接關係 • 「總是少一門課」成為專業科目與通識課程支件的較勁處 • 整合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目是解決的方法
幾種不同的通識課程管理形式 • 僅有通識委員會管理課程的單位 • 僅管理課程而沒有人員的管核權 • 也沒有其它的事務管轄權 • 只具有行政功能的通識教育中心 • 負責一些行政的統合業務 • 負責課程的安排 • 兼具學術與行政功能的通識教育中心 • 有通識課程與教師的統合權 • 可以負責行政上的業務統合
專業科系教師開設通識課程 教的人的心態,學的人的心態決定通識課程的成功與否 • 不為通識專門設計課程,由同學在原有專業課程中自行選擇作為 • 學生因為不具有基本專業能力,成績可能不盡如專業同學,動力不高,易有挫折 • 為通識專門設計課程 • 需要開發新的課程 • 船過水無痕
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 • 學生面 • 分科較早、專業化傾向較高 • 通識的知識較為缺乏,意願較低 • 專業科系的老師 • 「總是少一門課」 • 難接受通識也是專業 • 通識教師 • 專業的迷失 • 沒有生員的壓力
通識課程的規劃 • 一般大學可以以大類選修方向規劃通識課程 • 技職體系學生過早分科,缺乏專業之外知識的接觸 • 一些基本知識仍宜以配班的方式進行策略性的管控
教師與通識教育的整合(1/2) • 台灣的通識教育沒有通識的專業老師 • 沒有通識學系或通識系畢業的通識教師 • 台灣的通識老師都是具有專業領域的專業研究者 • 專業研究與通識教學如何融合?如何區隔? • 整合學術與教學是通識教師最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教師與通識教育的整合(2/2)----開拓課程的方法教師與通識教育的整合(2/2)----開拓課程的方法 • 不自我設限 • 要與社會的脈動結合 • 碩博士的學術訓練絕對有能力利用研究能力開拓課程 • 對於課程的開設要有論述的能力 • 把課程當作研究的課題,找出理論的基礎 • 讓課程學術承載度增加 • 讓學術研究與通識課程作連結 • 老師能夠「通識」,課程就可以「通識」,達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與時代俱進的通識核心--「圓融」 • 通識教育的內容是隨著知識與環境不斷改變的 • 從世界觀的開拓與地球村的發展,可以說世界上的教育內容與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相同 • 但隨著空間與時間的改變,所需要的知識內容也會有一定程度變異
哈佛課程的歷史演變 • Martianus Capella將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類架構出的結果,基本上成為日後中世紀哲學與神學的的骨幹 • 哈佛在立校之初,為求符合新教簡約的原則,依據彼得‧拉姆斯對於七藝的闡述,將哈佛的課程與七藝結合 • 十九世紀後半期Charles W. Eloit校長則認為七藝不應該只是課程,而是最終的理念與價值,因此完全開放課程的束縛,希望用智慧來掌握社會的變化,而這也與當時南北戰爭結束,美國正準備要進入工業化的社會,擺脫經院式的教育有關。教導學生因應社會的改變,投入現實社會成為教育重要的目標。 • 1973年越戰結束,Derek C.Bok校長聘請Henry Rosovsky擔任文理學院院長,主持通識教育的改革規劃。五年後,提出「核心課程報告書」,
哈佛通識課程的啟示(1/2) • 通識課程的改變基本上與社會的變遷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 「作為人,我們無法把心智活動分工」 • 「我們也沒有辦法相信高級人才的特殊訓練」 • 教育是對於「人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致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Charles W. Eloit
哈佛通識課程的啟示(2/2) • 通識教育是一種圓融的、廣通的教育,讓所有不同才性的人都能夠透過整體知識的獲得而展現自己不同的成就 • 通識的內涵可能相似,但是程度與方式都應該有其區別性 • 即使哈佛大學通識的概念在美國也不能受到所有學校的認同
人類的價值--在於作為人的一個全面性的定位 • 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開闊的、清晰的空間感覺, • 人在世界上,不是只有物質,不是只有專業,而是成為一個「全人」 • 兼具軀殼的滿足(物質的滿足)與心靈上的幸福 • 這種幸福的感覺應該是與周邊的空間相互融合的,是與心靈的空間與物質的空間相互融合的。 • 在通識的課程中,我們應該要求得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相互圓融,才能真正的得到真正的幸福
通識教育的實踐 • 通識教育不僅僅是一個高貴的指標 • 通識教育不是期待其他人投以關注的教育 • 通識不可以和尚念經給和尚聽 • 通識必須與專業結合
朝陽通識的努力 • 課程活動化 • 課程與活動結合 • 活動學術化 • 活動要有學術承載度 • 通識與社區文化資源的結合 • 社區研究 • 通識與社團的結合 • 社團評鑑的特優指導老師 • 重視同仁學術的表現 • 研討會的舉辦與學報的創辦 • 95年度162所大專校院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 • 朝陽通識課程的滿意度85.6%(79.1%)
結語 • 通識教育在理論與現實之間應該結合, • 根據通識教育的內涵,通識教育最值得注意的或許便是如何藉由「整合」來連結學術研究與教學、學門與學門以達到「圓融生命」的最終目的。 • 要做到這一步,參與課程的教師必須要先不設限,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提升課程之內涵,讓研究與教學共同成長, • 所有學術的最終價值,在讓人的生活更好 • 能夠圓融的生活在周邊的環境中,把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調整的更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