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31k Views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涂裕春 E-mail:yutu99@163.com QQ:254391632. 主要参考书. 1.(美)保罗 . 克鲁格曼、茅瑞斯 . 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出版 . 2. Dominick Salvatore:《 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Krugman P R:《 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E N D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涂裕春 • E-mail:yutu99@163.com • QQ:254391632
主要参考书 • 1.(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 • 2.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 3.Krugman P R:《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4.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5.海闻,P.林德特等:《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6.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国际金融报》、《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理论报刊。 7.《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国际金融报》、《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等相关专业理论报刊。
考核方式 • 考勤和三次平时作业或课堂讨论(30%) • 期末考试(70%)
第一章 绪 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与研究国际经济学并不是为了设计和制定政策,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认识国际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世界最大炼油厂被炸的影响 --国际黄金价格的涨跌 --中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贸易摩擦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经济上孤立存在。有句俗语:美国打喷嚏,欧洲就发烧,全世界就感冒。人们还用“蝴蝶效应”来比喻各国经济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一句话可以使世界股市剧烈波动……。
国际经济学有助于你回答以下问题: • 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如何从中受益及如何分配? • 为什么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为什么又要主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 • 为什么中国要加入WTO? • 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 …….?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沿革和发展 • 一、二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 经济恢复迅速 • 国际金融稳定 • 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对日益膨胀的国际经济活动加以研究的国际经济学产生
二、国际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的区别 •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而国内经济发生在一个主权国家之内。 国家与地区家庭不一样。国家可以在各国和本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竖起各种各样的的壁垒。作为主权国家,它可能觉得其它国家的利益无关宏旨。国家可以使用种种政策工具:他们自己的货币、自己的贸易壁垒、自己的财政政策、自己的有关公民资格和居留权的种种法律。 只要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然是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每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国家政策。并且,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都是旨在为本国某些选民的利益服务的。人们应该记住,各国几乎都不会把外国人的利益和本国人的利益同等看待。
国际经济发生在不完全竞争的、分割的市场环境中, 而国内经济发生在高度竞争的, 统一的市场环境中。 • 国际经济发生在跨国环境中,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货币银行制度、税收保险制度、 人们的收入水平、 偏好、文化习俗以及语言不同。而国内经济发生在相同的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的环境中。 就每个主权国家来说,他不仅有一种单独货币,而且政府有其自己的财政开支和征税的权利。不同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要比国内省市之间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税收的差异会造成大量的资金和商品流动。 银行纷纷去巴哈马建立分行,因为那里的资本收益率税率低,帐目检查比较松。海运公司纷纷到利比里亚和巴拉马注册,因为那儿的注册费用很低,而且可以不必像其它国家那样必须雇用工资较高的该国海员。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 生产资源、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效率不高; 国内经济的要素流动效率相对比较高。 •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要素在国内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而在国际上则不行, 目前虽然资本、 劳力、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流动, 但是在各国之间仍然存在要素收益的差异。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结构 • 一、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查尔斯· 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关系。 • 第尔伯特·斯奈德: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分工、国际商品交换、国际间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数量、原因、过程及其趋势, 以及不同经济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 瓦尔特: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陈彪如: • 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国际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 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劳务和资金转移所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保罗·克鲁格曼: •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独立主权国家相互作用的一些经济问题:贸易利得(收益)、贸易格局(模式)、贸易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确定、国际政策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彼得·林德特: 只要国家存在, 国际经济学就必须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学科而单独存在的分析体系。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研究直接约束这一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的影响。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是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模式、 国际贸易的利益产生和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汇理论、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储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政策。 • 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经济一体化和生产要素流动)
国际经济学的有关问题是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些特殊经济问题已引起,这里始终贯彻着7个问题:贸易收益、贸易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国际合作和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经济学分为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的研究和国际金融的研究。国际贸易分析首先着眼与国际经济中实物的交易,即商品实物的转移或者经济资源的有形转移;国际金融重视国际经济学的金融方面,例如汇率的确定, 汇率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世界金融交易等等。在现实的世界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之间没有一条简单的界限划分。大多数国际贸易中包含着货币交易,许多货币变化是贸易的重要结果。 保罗·克鲁格曼
三、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征 •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国民收入、就业、货币供需、 汇率、进出口、 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利益的分配、关税、 福利效应 •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经济图形工具、经济数学 •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以静态为主的发展经济学:比较利益陷井 •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 •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和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相结合。
规范经济学侧重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 判断应该怎样做才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所以规范经济学通常被称为政策经济学。 •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 实证分析为规范经济学提供分析的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理论是缺乏说服力的, 而仅有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的社会意义。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方向、 贸易利益和分配;利用规范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如何利用适当的国际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和合作, 达到世界资源配置合理化。 • 在国际经济学中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流动、债权和债务以及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汇率的确定;利用规范经济学研究如何建立适当的国际金融制度, 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际贸易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 国际贸易的基础(原因) • 国际贸易的模式(流向) • 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 • 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均衡价格) •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国内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全部贸易理论基础——古典贸易理论 • 古典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贸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 • 其一,亚当斯密的首创阶段; • 其二,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阶段。 •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以比较利益为支柱的古典贸易理论便最终确立起来。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
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 。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 •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 •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 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 •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案例: 伊丽莎白即位后,表面上曾项布一些禁止海盗活动的法令。如1565年11月8日,枢密院通过法令,指定官员来镇压海盗,并制定具体措施。1566年又制定了一个追捕海盗的计划,并对其进行严密监视。事实上,当她看到海盗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可资利用时,就转而采取招抚政策,使其为王国服务。女王暗中给予海盗集团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资助和支持,唆使他们去大西洋一带抢劫来往的西班牙船只,后来又干脆指使他们直接侵略西班牙沿岸及其在美洲的殖民地。此时,海盗已成为英国在殖民掠夺和国际角逐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德雷克、霍金斯、弗罗比歇等这些著名的海盗头目为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海盗式的军事远征活动,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和贸易独占,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据统计“英国至少获利一千二百万英磅”。正是这笔巨额财富转化为资本,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一、背景知识 •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Adam Smith (1723-1790)
二、基本概念 • 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三、基本观点 •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四、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 •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二) 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
小 麦 布 • (三)一个例子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 国 15 120 5 100 美 国 10 120 10 100 表1-1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1.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120/15),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为20(100/5);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小 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 国 0 0 20 400 美 国 20 240 0 0 从表1.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表1-2 国际分工后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小麦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英 国 120 200 美 国 120 200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1.3所示。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各增加了100单位布的消费量。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表1.3 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第二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1871年,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一、基本概念 •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还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 (一)大卫·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 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 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 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技术水平是不变的; • 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 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 • 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限制; • 完美市场: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小 麦 布 • (三)一个例子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 美 国 10 120 12 10 100 10 中 国 40 120 3 20 100 5 从表1.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在小麦上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而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相比之下,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专门生产布,美国应专门生产小麦。 表1.4 国际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小 麦 布 美 国 120 150 中 国 120 150 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布的消费水平比国际分工前都增加了50单位,小麦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变化,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获得利益。因此,不仅美、英等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自由贸易。 表1.5 国际贸易后各国产量分配
小 麦 布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 美 国 20 240 12 0 0 0 中 国 0 0 0 60 300 5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增加情况如表1.6所示。进行国际分工后,世界布的产量由200增加到300,增加了100单位。 表1.6 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