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30 Views
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 医古文系列课程 》. 汇报人 孙文钟. 本期课程建设目标 本期目标是 进一步 拓展以 《 医古文 》 本体课程为核心的系列课程。 一方面 丰富中医院校的语言文化类研究课程,有效弥补原先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的不足,为中医人才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充分的条件。 另一方面 通过课程系列建设,加强中青年教师的梯队培养,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输送优秀人才,使医古文课程在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完成情况及采取措施. 1 、课程建设多元化
E N D
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医古文系列课程》 汇报人 孙文钟
本期课程建设目标 本期目标是进一步拓展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的系列课程。一方面丰富中医院校的语言文化类研究课程,有效弥补原先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的不足,为中医人才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系列建设,加强中青年教师的梯队培养,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输送优秀人才,使医古文课程在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完成情况及采取措施 • 1、课程建设多元化 • 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多元化的医古文课程体系: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课程、《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古文观止〉精读》、《〈周易〉导读》,以及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中医汉语》、《中医文体写作》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的三级多元化医古文课程体系。
新开课程 • 《〈古文观止〉精读》 • 《 〈四书〉导读》之一: 《 〈论语〉导读》
拟开课程 • 《 〈周易〉导读》 • 《 〈四书〉导读》之二: 《 〈大学〉导读》
2、教学模式立体化 •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和特点,不断革新医古文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探索PBL教学、双语教学、网上教学等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努力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动手动脑、自我发展、整体提高的新型课程。
不满足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与医古文课程相结合,探索教学新模式。针对七年制选拔生开设《〈论语〉导读》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如:《论语》关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论语》关于‘君子’、‘小人’以及‘义’与‘利’的二元划分”等等,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较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满足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与医古文课程相结合,探索教学新模式。针对七年制选拔生开设《〈论语〉导读》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和课堂讨论为主,教师起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如:《论语》关于“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你怎样理解和看待《论语》关于‘君子’、‘小人’以及‘义’与‘利’的二元划分”等等,这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较好地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名师示范梯队化 • 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教研室以“段逸山名师研究室”的工作为抓手,充分调动中青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教学示范和讲座交流活动,以名师的示范作用,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梯队。
实 例 • 如开展公开示范课《中医古籍注释的途径》,由段逸山教授主讲;公开示范课《古文观止(精读)一》,由孙文钟教授主讲等。从讲课、教案、教态、教法等各个方面切实地帮助中青年教师增强业务能力。 • 另外,不仅请资深教师讲,还创造讲座机会让年轻教师得到锤炼提高,如郭颖老师讲“浅析《诸病源候论》词语研究的价值”,刘庆宇老师讲“简帛病证名研究初探”等等,全面培养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本期课程建设以来的教学成果 • 教材教参 •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医古文》(修订版),段逸山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再版。 • 2、《医古文—易学助考丛书》,孙文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8。 • 3、《中医古汉语基础习题集》,孙文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 • 4、《中医文体写作》,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教学研究论文 • 1、《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孙文钟等,《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 2、《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思路与实践》,张亭立、孙文钟(通讯作者),《上海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第1期。 • 3、《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张亭立、孙文钟(通讯作者),《中医教育》,2008年第4期。
教研学术交流 • 《深化课程内涵 创新课程体系》,孙文钟 ,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8年7月,西安。 • 《清儒校读方法举隅》,段逸山,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8年7月,西安。
教学奖励 • 刘庆宇讲师获2008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堂教学竞赛中年组一等奖。 • 张亭立讲师获2008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二等奖 。
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的实际效果 • 学生评价 • 第九期课程建设开展以来,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以08年中医文体写作课为例,学生抽样调查,有效人数27人,评价为A。在学生作业或其他文章中都表达对课程的重视及喜爱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在教学中的价值与推广效益 • 《医古文》课程建设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在中医语言、中医文化、中医文献三个方位全面发展,对提高医古文等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研究的兴趣与能力,促使一部分学生在中医药专业领域争取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在教学中的价值与推广效益 最明显的是人文精神对课程教学的渗入与深化: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医古文》中的许多内容不仅讲述文理、医理,更讲述文化、医道。在《医古文》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医古文等课程的讲授,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知识上的培育,还接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个新思路、新认识对于医古文系列课程的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
同 行 影 响 • 2008年1月,教研室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主办全国性的中医古籍语言研究高级师资进修班。来自二十多个中医药院校的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参加。 • 2008年8月西安举行的第十七届医古文年会上,本教研室9名成员与会,是全国中医院校中到会人数最多的院校,本教研室教师的报告及汇报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网络辐射 • 教研室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建立“医古文博客”,由专人管理,把每次备课的大量电子资料和相关课件、疑难讨论都上网进行资源共享,在全国医古文学界同仁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点击量非常大,许多外校教师都在留言版中表示,以医古文课为主体的课程建设和相关资讯,对他们的教学水平提高非常有帮助。
需继续进一步建设的方面 • 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继续探索实践教学和网上教学模式,对学生加强指导自主学习,建立一整套医古文课程课外自主学习的模式。 • 进一步加强PBL 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继续在《四书导读》课程进行试点外。 • 在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业务方面,今后还要继续加强,争取多拿课题,发表高级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