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312 Views
爬蟲類動物. 班級 : 森林一甲 座號 : 23 號 姓名 : 林致毅. 台灣蛇蜥. 中文名:台灣蛇蜥 學名: 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特徵:與蛇蜥的外形相似,但台灣蛇蜥在頭部吻鱗 和額鼻鱗之間僅有一小鱗片,且成體之體背 沒有如蛇蜥成體般的寶藍色金屬光澤。 習性:習性不詳,可能以土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零星分布於北部與山區, 生活於森林底層。. 有關台灣蛇蜥的報導 : 斑紋蛇身爬行進 台灣蛇蜥首現身
E N D
爬蟲類動物 班級:森林一甲 座號:23號 姓名:林致毅
台灣蛇蜥 中文名:台灣蛇蜥 學名:Ophisaurus formosensis Kishida 特徵:與蛇蜥的外形相似,但台灣蛇蜥在頭部吻鱗 和額鼻鱗之間僅有一小鱗片,且成體之體背 沒有如蛇蜥成體般的寶藍色金屬光澤。 習性:習性不詳,可能以土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零星分布於北部與山區, 生活於森林底層。
有關台灣蛇蜥的報導: 斑紋蛇身爬行進 台灣蛇蜥首現身 這尾看起來像蛇的動物,身上有一節節的斑紋,三角形狀的頭部,從側面看真的很像蛇,而且爬行遇到水,扭動身體爬行的樣子,也跟蛇一樣,不過牠不是蛇,而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台灣蛇蜥。 牠是被一位台東縣太麻里山區林姓農民,在海拔七八百公尺的生薑園裡,挖土的時候發現的,經過專家確認是原生種的台灣蛇蜥,通常牠會鑽進鬆軟的土裡棲息,俗稱土龍,而且因為牠的四隻腳退化,靠扭動身體來爬行,所以會被誤以為是蛇,其實牠生性膽小,一旦被人類捕獲的時候,會像大多數的蜥蜴一樣,斷尾求生,不過這尾蛇蜥的尾部卻保持完整,體長大約五六十公分左右,由於台灣山區大量開發,已經很少見到珍貴的台灣蛇蜥。 專家研判,可能發現蛇蜥的地點附近,還有保護良好原始林地,所以才會有蛇蜥出沒,不過因為台灣蛇蜥已經受到保護,不能任意捕捉,而且人類對牠還不太瞭解,要飼養反而會死亡。
台灣蛇蜥的圖片 台灣蜓蜥的樣子很像是一條小蛇呢!
台灣蜓蜥 學 名:Sphenomorphus taiwanensis Chen & Lue分 類:SQUAMATA 有鱗目Scincidae 石龍子科【形態特徵】牠屬於中小型的石龍子,體背為黃褐色,體兩側由吻端至尾部有一黑色縱帶,黑色縱帶下的斑紋似豹紋般,其腹面為鵝黃色( 註: 與股鱗蜓蜥的腹面為白色不同,且股鱗蜓蜥的尾部末端呈紅色,這個部份與印度蜓蜥很相似),尾粗,頸鱗4 對,無鼻上鱗。軀幹長約6公分,尾長可達軀幹為2倍,體形細長,四肢短小。體背顏色為黃褐色,偶爾參雜黑色斑點;體側自眼後有一深色縱斑延伸至尾部,此縱斑與腹部之間夾雜許多深褐色斑紋;成蜥腹部顏色為黃色,尾巴腹面顏色有二種,分別為橘紅色及藍色。全身鱗片平滑。
台灣蜓蜥小簡介 『台灣蜓蜥』為石龍子科的日行性蜥蜴,屬於『台灣特有種的生物』同時也是保育類中『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牠們的體型修長四肢短小,同時尾巴細長呈圓柱狀,約為身體長的2倍且具自割和再生的能力,身上的鱗片細小平滑具有光澤,身體背部為深褐色或橄欖褐色,上面有細小黑色斑點排成三縱列,體側由吻端經眼睛到尾巴有一條黑褐色寬縱帶。『台灣蜓蜥』是臺灣產蜓蜥中體型最小,分布海拔最高的種類,牠們多生活在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高山草原,白天常在裸露地、岩石上和路旁活動。『台灣蜓蜥』為卵生,一次可產下2-7顆卵。
台灣蜓蜥的圖片 台灣蜓蜥腹部的黃色非常亮麗!
蘭嶼守宮 蘭嶼守宮 Gekko kikuchii 科名:守宮科〈壁虎科〉 保育等級:II珍貴稀有 生物習性: 夜行性,性兇猛,常常出沒在住家牆壁、廢棄空屋或是礁石岩壁,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蘭嶼守宮是卵生,一次會產兩顆緊密相連的蛋。 棲地分布: 棲息地以闊葉林、墾地、建築物、海岸為主。是臺灣特有種,僅於蘭嶼有發現紀錄。 保育現況: 數量不多,僅分布於蘭嶼。
蘭嶼守宮形態特徵 俗稱為蘭嶼壁虎的蘭嶼守宮,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菊池氏壁虎〈Gekko Kikuchii〉。平均體長為10公分,但其實最大可以長到20公分長,其軀幹就佔了全長的一半。 體背以灰褐色為主,從頸部開始有兩條深色短斑點,約兩兩成對的縱行至尾基部,尾部具環形之櫛刺狀鱗片。背部有較細之粒鱗,夾雜著大型之疣鱗,指及趾端明顯擴展,其下之皮瓣為單列。
蘭嶼守宮的圖片 牠可是台灣守宮科體型最大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