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839 Views
高中必修化学模块分析 (一).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研究、把握新课程获得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 21 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回到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实,从批判和憧憬走向变革和奋斗。. 跳出题海克服惯性,享受教学的乐趣; 认识化学的价值,发展化学的兴趣; 掌握核心知识技能,了解化学观念、方法;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学自己的化学。. 和学生一起 体验 探究 乐趣,善于进行 选择 ; 调整 竞争 心态,学会与人 合作 ; 乐于与人 分享 ,培养 创造 意识。. 研究、把握新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E N D
高中必修化学模块分析 (一) 王云生 fwys048@126.com
研究、把握新课程获得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回到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实,从批判和憧憬走向变革和奋斗。 跳出题海克服惯性,享受教学的乐趣; 认识化学的价值,发展化学的兴趣; 掌握核心知识技能,了解化学观念、方法;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学自己的化学。 和学生一起 体验探究乐趣,善于进行选择; 调整竞争心态,学会与人合作; 乐于与人分享,培养创造意识。
研究、把握新课程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以课程标准的要求解读教材: 把握整体结构与学习要求的层次、进度, 认识课时(单元)学习内容的地位作用, 体会教材确定学习主题与学习材料、处理教学深广度的指导思想 , 把握教学主要内容, 设计教学方案(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组织、教师启发与指导、学习反馈信息获取与教学活动调整), 依据学习目标进度选编复习与练习的作业。
图3-5 苯分子结构 案例 “苯”的结构研究素材、教材与教学 史实: 1825年 发现 1833年确定分子式,发现组成上不饱和程度高,性质上却不易加成、不易氧化、易于与Br、H2SO4起取代反应 发现一取代物只1种、二、三取代物只三种 1865年提出 凯库勒单双键交替六元环状结构,后又提出两个结构互变平衡体系说 30年代x射线分析、电子衍射研究发现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6个C原子构成正6边形,键角120o 键长140(在154,134间),提出应用量子力学现代结构理论的新解释:苯环具有SP2杂化键、大键形成的分子轨道结构,是两个能量最低,稳定性最大的共振结构杂化体
苯分子结构的探究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 1.苯的一取代产物只有一种,二取代物共有三种 2.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使溴水褪色。 3.烯键加氢时总要放出热量,并且放出的热量与烯键的数目大致呈正比。苯在Ni等催化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所放出的热量比环己二烯与H2加成生成环己烷还要低。 (g) + H2(g)(g); ΔH=-119.6kJ/mol (g) + 2H2(g)(g); ΔH=-237.1kJ/mol (g) + 3H2(g)(g); ΔH=-208.4kJ/mol 4。苯的核磁共振图谱如右 5。苯分子中的两种键的键角均为120° 6。苯分子中每一个碳碳键的键长都是0.140 nm,碳碳单键的键长是0.154 nm,碳碳双键键长是0.134 nm。 根据以上事实,说说你对苯环结构的认识。
主要内容: • 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 • 化学1 教材内容结构 • 化学1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设计注意问题
1。理解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 必修1 主题 1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研究对象(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认识化学变化本质、合成新物质),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认识摩尔,能用于简单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 2 化学实验基础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初步学会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技能; 树立安全意识,识别安全使用标识,形成良好实验习惯; 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完成报告,进行交流; 初步认识实验设计、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的应用。 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能根据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 根据生产、生活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合金的应用;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道酸、碱、盐的电离,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检验;。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 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 主题 1 物质结构基础 知道元素、核素涵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主题 2 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主题3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转化中、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认识化学科学(化学的观念、方法和价值)(必修1专题1、必修2专题1-4)认识化学科学(化学的观念、方法和价值)(必修1专题1、必修2专题1-4) 学习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必修1专题1;必修2专题1) 学习常见物质知识(必修1专题2-4,必修2专题3) 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必修1专题1、2;必修2专题2) 了解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修1各专题;必修2专题4) 各主题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地位
2。教材内容体系介绍(化学1) 认识化学科学 (走进化学科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化学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元素与物质世界 (元素与物质分类,电解质,氧化剂和还原剂) 自然界中的元素 (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硫的转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元素与材料世界 (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铝 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教科书专题与单元主题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从海水中获得的互相物质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铁铜的获取及应用、含桂物质与信息材料)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目标主题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教材教学内容体系(化学2) 各专题章后设回顾与总结(本章自我评价) 教科书专题与单元主题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太阳能、生物质能与氢能的利用)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目标主题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与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化学反应的利用)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认识有机化合物,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塑料 橡胶纤维)
教科书内容体系设计的风格 共同点: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三维学习目标;课程设计融合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优点;基本知识、观念与方法、STS教育 三条内容线索融合贯穿,内在联系强;有利于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鲁科版:高观点(化学基本观点、STS观念)、大视野(物质世界、自然资源利用、学科研究发展)、多角度(化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学习方法的把握)地处理教材内容。内容素材丰富,阐述比较详细。 苏教版:内容线索清晰,从化学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化学研究基本观点与方法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学习化学最基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内在逻辑严谨,基本观点的教育、方法的熏陶渗透在基本内容的阐述中;阐述简明、给教师较大创造空间。
教材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特点 (1)注意与初中教材(上教版)的衔接,与选修教材的分工; ( 2)注意化学原理知识内容(结构常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知识)学习的深广度与层次性,讲究螺旋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 3 )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从STS教育出发,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少讲或不讲; (4)重视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重视从实验事实出发; (5)强调学习活动(阅读、调查、交流讨论、实验、探究、练习)的设计;研究(学习)方法、化学观念的渗透、教育。
(6)苏教版内容量控制较好,线条比较简洁。没有用专题或专门的篇幅突出介绍的化学与技术、化学与职业、元素与健康、化学前沿、化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容。重在渗透与潜移默化。 ( 7)苏教版一些教学内容(知识点)的选材、教学要求、衔接与组织不够严密,需要教学中适当处理。(例如:液态氯、氨未介绍,氧化浓盐酸制氯气原理分析不够;未揭示漂白粉漂白原理与HClO的关系;正文未介绍氧化性、还原性概念;钢铁电化腐蚀介绍太细,缺乏电化学反应的认识基础;过氧化钠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要求缺乏基础等。)总体上看,教材学习要求比较明确,与课程标准吻合,内容选取与处理比较适当。
教材结构特色 五个互相渗透互相辅相成的重点: 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观念、把握最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掌握最核心的化学知识技能、认识化学的价值、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两条并行的线索: 明线: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化学知识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暗线:化学核心知识与技能----关于物质组成、结构与变化的最基本概念、最常见的元素化合物性质与转化知识 三维目标: 形成“物质由微观离子构成”、“变化的本质是微观粒子的重新组合”、“变化需要条件”、“变化伴随能量转化”的观念;认识物质多样性与统一性。 学会物质的化学计量、会描述物质微观结构、会描述、解释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知道从定量角度分析研究物质组成与变化,会进行数据处理。 了解化学科学的价值与研究方法,初步学习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特点 • 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体例 运用简要的论述简述教学核心内容,用各种学习栏目提供教学设计范例、指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 运用丰富的图表、数据提供学习素材和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获取信息能力 • 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 • 观察与思考 活动与探究 联想与启示 交流与讨论 拓展视野 问题解决 • 突出学习方法指导 • 学会学习: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定性、定量、研究和逻辑方法、 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 构建知识结构:练习与实践 归纳与整理 • 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
3。把握必修模块的学习目标 体现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化学观念、价值的教育;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观念方法的教育,强调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达到的最低水平;一项学习目标的达成,往往要通过多次的学习,螺旋上升,逐步实现。不要求一步到位。 学习要求以学生化学观念、化学方法和化学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达到的水平为准。对知识技能点的深广度、学习的时序、学习的阶段等要求富有弹性,有较大的灵活度。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分类的角度、方法、分类的层次?各类代表物?怎样判断具体物质所属的类别 ?这些要求都在不断扩充、加深。) 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要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的得或失—初中,化合价变化—第1专题,电子得或失—第2专题:认识化合价升降数目与电子得失数目的关系,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决定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因素,学习电子转移方向、数目表示方法。后续专题---补充实例、巩固加深。)
(2)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同版本教材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取交集?取最高要求?取最低要求? 如何把握下列学习要求? 性质、变化、用途的理解、记忆;性质递变规律的掌握;元素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实验—性质---反应---用途,组成结构—性质间的关系。)
(3) 化学实验的学习要求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收集并检验电极气体产物、用酚酞检验极区溶液),填写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结论;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提出Fe2+与Fe3+转条件化的假设,设计实验,记录现象,加以归纳; 用KSCN检验过量KI溶液与FeCl3的反应液是否含Fe3+;用KBr溶液检验AgNO3溶液与过量铜粉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Ag+,试验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化学2)。
依据下列信息设计4种区别碳酸钠与碳氢酸钠固体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找出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依据下列信息设计4种区别碳酸钠与碳氢酸钠固体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找出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1。碳酸钠与碳氢酸钠的性质比较 2。酚酞试液的变色范围 8.2—10 (无色---红色) 3。酒精灯火焰的最高温度 600℃ 左右
进行实验专题研究,提高实验的探究性 案例 怎样通过实验揭示化学变化中气体的产生、减少或系统压强的变化? 如何利用这些变化设计简单的测定双氧水分解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实验, 探究影响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CO2速率的可能因素?
(4) 化学计算的学习要求 应用化学知识技能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能获取、分析、应用和处理数据,以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例 现有水杨酸和苯酚的混合物n mol,完全燃烧消耗氧气a L,并生成b g H2O和c L CO2(标准状况下体积)。分别写出水杨酸和苯酚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设混合物中水杨酸为x mol,列出x 的计算式。 应用燃烧反应,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测定混合物的组成。题目给出测定的多个数据,并提示先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学生能否敏感地抓住特点,从获得处理数据的信息,是快速解题的关键: 观察分析两个化学方程式,考虑利用那些数据进行计算?n—a?n—b?n—c?c—b? c—a? C7H6O3 +7 O2 ==== 3 H2O +7 CO2 x mol 7 x mol 3 x mol 6 x mol C6H4O +7 O2 ==== 3 H2O +6 CO2
(5) 科学探究的学习要求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观察实验:在含酚酞的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加含等物质量的硫酸溶液,实验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颜色、状态发生什么变化?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谈谈你对反应该反应的本质有什么看法? 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探究: 1897年,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其中散布着若干个电子的实圆球。1911年卢瑟福依据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这一模型,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请分析粒子散射实验,为什么能否定汤姆生的模型,提出了怎样的新模型?
化学1 4。教学内容分析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教材选择与处理的出发点: 以化学家研究化学的基本观点、方法为切入点,学习物质存在状态、化学实验与化学计量方法、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粗略了解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手段和基本观点。 1单元 丰富多样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存在与转化。认识物质分类与转化、聚集状态、分散系与计量方法等基本概念。 认识化学科学 2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研究化学的实验方法。认识进行物质分离、提纯、检验的实验方法,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用于测定物质组成。 3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探究物质的构成。了解探究物质结构的历程、方法,目前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本的学习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总结初中知识: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类型、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 体验化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 合成物质(混合物)-----分离与提纯-----组成和结构分析------性质研究-----开发应用 学习化学基本概念: 各类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通过实例归纳) 物质的化学计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气体摩尔体积。 标准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 化学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讨论)。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规律:物质的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 物质的分散情况(胶体)。 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组成分析(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物质的量的浓度) 编写思路 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 化学研究研究基本方法 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初步认识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物质分类与转化 物质种类繁多,不断变化,研究学习物质及其变化要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个类物质的转化规律和转化条件,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类型。 物质的化学计量 认识丰富多样 的 化学物质 物质由有微粒构成,为了快捷了解一定量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化学上使用“物质的量”来进行物质计量,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 物质的聚集状态 自然界中物质有不同聚集状态,可以彼此分散。物质三态的微观结构、微粒运动特点和性质(形状、体积大小等)间有一定关系。了解固体有晶体非晶体之分。 物质的分散系 物质可以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分散系,如胶体、溶液等(未介绍胶体电泳、凝聚)。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有的可电离(电解质),有的不电离(非电解质)(未从电离特点介绍酸碱的定义)。
认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运用实验手段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认识常见的分离提纯方法—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层析等)、检验(CO32-、NH4+、Cl-、SO42-、焰色反应)。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含义与配制方法),进行物质组成的分析。
物质分离方法的学习要求 1。了解物质分离的目的 2。了解物质分离方法的依据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过滤、结晶(过滤) 根据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萃取(分液)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的差异:蒸馏、分馏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能的差异:层析 3。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法 结晶过滤法、萃取法、蒸馏法、层析法、膜分离技术、渗析法 4。知道物质分离方法的应用: 海水淡化(蒸发法、反渗析法、离子交换膜法)、气相色谱法(层析法)、溴水中溴的提取(蒸发、冷凝、萃取、分液)
物质分类及其学习要求 非均匀混合物:组成不均匀的混合物---浊液、玻璃等 均匀混合物:组成均匀的混合物:溶液,胶体、合金等 单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金属、非金属) 无机化合物与无机物、有机物与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氧化物、卤化物、氢化物、硫化物,酸(含氧酸、非含氧酸;强酸、弱酸;一元酸、多元酸),碱(弱碱、强碱;可溶性碱、难溶性碱), 盐(强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钠盐、钾盐;可溶性盐、难溶性盐;碱式盐、酸式盐)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烃、烃的衍生物、醇、醛、酮、酯
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和方法。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和方法。 人类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认识现代人对物质构成认识的层次、对原子、原子构成的基本认识(知道原子核组成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得到或失去一定数目电子。 进一步认识元素:了解核素、同位素概念。
专题2—4 元素化合物知识 教材选择与处理的出发点 :围绕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选择需要学习的有关卤素、金属、硫、氮元素化合物的最基础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与探究活动来掌握这些知识。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海水资源利用角度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Cl、Br、I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学习活动的金属元素Na、Mg的单质化合物知识与离子反应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从Al、Fe、Cu、Si的获取与应用来讲它们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从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角度选择学习硫氮化合物的知识、技能。
从食盐水电解实验(其他版本未讲)、实验事实认识氯气制取反应从食盐水电解实验(其他版本未讲)、实验事实认识氯气制取反应 氯 溴 碘及其化合物 通过实验认识氯气性质、氯水组成与性质、HClO的漂白作用、漂白粉的制取反应; 从实验入手认识海水提取溴、碘反应 了解卤化银的存在状态与应用;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反应实例,通过分析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概念,知道电子转移方向、数目表示方法。(未介绍氧化还原产物概念,拓展认识氧化还原性)
物质的量教学的问题 1。把摩尔做为化学计量单位来学习和运用。通过比喻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人们用“打”做为羽毛球、乒乓球数量的计量单位,化学家用摩尔作为物质的计量单位。)---介绍1mol C-12质量是12 g,含有D C-12原子数是NA;---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都是NA,其质量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也等于它的相对原子或分子质量。----通过应用认识、接受、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单位,认识1mol 物质含有的微粒数、与质量大小。---抽象出“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含有的微粒数、质量(克)间的换算关系。----练习用物质的量说明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中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2。注意区分标准状况(101.1kPa, 273K)与标准状态(101.1 kPa,任一指定温度,浓度为1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基准物质→天平称量(0.0001g) →容量瓶(0.01mL) →标准溶液。稀释:标准溶液→移液管(0.01mL) →容量瓶(0.01mL) →准确浓度溶液。
氯水中含有的物质及其检验 氯气 (1)观察氯水的颜色;(2)加热氯水并用有色湿纸检验 氢离子 (1)pH试纸测pH; (2)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体 氯离子 (1)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次氯酸 (1)紫色石蕊试液;(2)品红溶液;(3)有色纸条 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多种方法进行试验。 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氯水的不稳定性(见光分解性、久置的氯水与新制氯水的比较:观察性实验)。
能否用CO2与CaCl(OCl)的反应说明碳酸、次氯酸的酸性强弱?能否用CO2与CaCl(OCl)的反应说明碳酸、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H2CO3 k1=2.4x10-4 是中强酸; HOCl ka=3.4x10-8 是弱酸 H2O + CO2 === H+ + HCO3- k_=4.2 x 10-7 把CO2水溶液看成酸,则也是弱酸,其中只有部分转化为H2CO3 不存在固体碳酸铵,市售的是等物质量的碳铵NH4HCO3与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的混合物。 NH2COONH4在水溶液中加热水解,转化为(NH4)2CO3。
氯气通入碱性双氧水中发出红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氯气通入碱性双氧水中发出红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Cl2+2 OH - = Cl-+ ClO- + H2O ClO- + H2O2= Cl-+ O2+ H2O 反应生成激发态O2寿命极短(有两种激发态O2,寿命只有10-9,10-5—10-6 s),可发出红光转化为基态O2 激发态O2与基态O2能差达155、92 kJ•mol--1
通过实验认识Na的性质与应用 通过实验对比认识Na2CO3---NaHCO3的性质与应用(其他版本未比较) 钠镁及其化合物 通过资料与练习了解Na2CO3制取、Na2O2性质(正文未讲解) 了解海水提取镁的反应 通过实验认识M g的性质 了解镁合金与MgO用途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知识,通过分析认识强弱电解质与离子反应的初步概念和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工业生产 电解 食盐水 电解 氯化钠 海水 提镁 侯氏 制碱 海水 制卤素 钠的 性质 镁的 性质 碳酸钠 性质 溴、碘性质 性质探究 氯气 性质 社会应用 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编写思路
离子反应的内涵与外延: H++OH- = H2O Ba2++SO42- = BaSO4↓ (在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 Cl2+2OH- = Cl-+ ClO- +H2OCu +2Fe3+ = Cu2++2Fe2+ (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CH3COOH+NH3·H2O=NH4++CH3COO-+H2O 2 Na +2H2O = Na ++ 2OH- + H2↑ (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H++OH-=H2OBa2++SO42- = BaSO4↓ 2H++CO32- = CO2↑+H2O (生成沉淀、弱电解质、气体,离子浓度减少的反应); Cl2+2OH-=Cl-+ ClO- + H2OCu+2Fe3+= Cu2++ 2Fe2+ CH3COOH+NH3·H2O=NH4++CH3COO-+ H2O 2 Na +2H2O = Na ++ 2OH- + H2↑(△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了解铝元素存在、铝合金的应用与铝冶炼发明的重大意义。了解铝元素存在、铝合金的应用与铝冶炼发明的重大意义。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从铝土矿提取铝反应了解Al2O3—Al(OH)3的两性反应。 通过实验认识铝的性质(铝氧化初中已讲,介绍钝化) 、Al(OH)3的两性反应。 联系胶体性质,了解明矾净水的原理。
例6 Al(OH)3 溶于强碱生成AlO2—离子还是Al(OH)4—离子 ? Al(OH)3 两性电离: Al(OH)3 (S)+ H2O === Al3+ (ag) +3 OH—(aq) ksp(b) =3.0x10-33 Al(OH)3 (S)+ H2O === Al (OH)4 — (ag) + H+(aq) ksp(a) =2.0x10-11 Al3+ 比Al (OH)4 —水解程度小,pH小于3, Al3+ 水解微弱,在CO3 2—、 HCO3 —离子存在下,可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 铝酸盐晶体中含有Al (OH)6 3—离子,如 Ca3[(Al(OH)6]2 。 Al2O3有各种变体。 Al(OH)3 在450-500 0C脱水生成的两种变体可溶于酸或碱。在900 0C脱水生成的变体难溶与酸或碱,可用焦硫酸钾转化为硫酸盐。
从生产事实归纳铁、铜与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从生产事实归纳铁、铜与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结合实验探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认识铁、铜单质的性质(铜略提,未像鲁科版那样全面介绍),Fe2+、Fe3+离子的转化;检验原理及其应用;(未专题介绍铁的氢氧化物) 通过实验了解钢铁腐蚀的类型、原因和防护方法;(其他版本未讲) 了解铝、铁、铜合金及其应用;
例7 Fe3+ 的性质 Fe(H2O)63+的颜色 Fe(H2O)63+的颜色为淡青紫色, Fe3+水溶液的黄色主要是下列原因:形成FeCln(n-3)-离子(工业生产的盐酸显黄色),水解。 Fe(H2O)63+的检验 Fe(H2O)63+在溶液中与KSCN反应 Fe(H2O)63+ + SCN- = [Fe(SCN) (H2O)5]2+ Fe3+的有强氧化性,也还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显示还原性: Fe 2 O3 +3KNO 3+4KOH = 2K 2FeO4+ 3KNO 2+ 2H2O 3Fe(OH)3 +3ClO-+4OH- = 4FeO42-+ 4Cl-+ 5H2O
了解常见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4种,拓展1种)的应用。了解常见硅酸盐矿物、硅酸盐产品(4种,拓展1种)的应用。 含硅物质与信息材料 认识二氧化硅的性质、硅的制造原理及其应用(未讲与HF反应、未介绍硅酸、硅酸钠)
电解 制备铝 铁的 冶炼 铜的 精炼 硅的 制备 工业制备 铁 铁和亚铁离子 硅 二氧化硅 硅酸盐 铝 氧化铝 氢氧化铝 铜 性质探究 社会应用 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编写思路
通过实验学习SO2的重要化学性质(介绍与H2O2作用),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通过实验学习SO2的重要化学性质(介绍与H2O2作用),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从硫酸工业流程了解硫酸的生产原理 通过实验学习浓硫酸的性质,了解硫酸盐的应用。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知识分析、归纳硫及其常见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未介绍H2S的燃烧、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