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544 Views
第十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和分布基本趋势 第二节:移民与中国社会. 地理学关于人口研究的基本问题 ( 3 个问题). 人口及其过程: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自然变动 :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发展基本特点。.
E N D
第十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和分布基本趋势 第二节:移民与中国社会
地理学关于人口研究的基本问题(3 个问题) • 人口及其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 年龄结构。 • 中国人口发展基本特点。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年龄结构 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 图4-1 年龄金字塔 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 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 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
第一节:历史时期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 • 先秦:2000万人口,北部:阴山山脉、辽河 中部:陕甘湘川,南部稀少,至岭南。 秦代:人口减少,1500~1800万,河套、岭南人口增加。 西汉:1800,6000万。关东人口重心区形成。太行山、中条山以东,黄河以西,豫西淮河以北,环渤海湾地区。关中盆地、成都平原、南阳盆地是人口高密度区。 东汉:2000~6000万,关中、西北地区人口密度下降,长江以南人口密度增加。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33.6%。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人口概况 • 三国战乱影响,北方人口减少,估计有3000多万,西晋大约3500万左右,有其是永嘉之乱,北方人口在遭杀戮和南迁的情况下,急剧减少,南方人口比重上升(44.5%),南北大约有5000万。后期侯景之乱,南方人口损耗,下降到33.1%。北方相对统一,恢复到66.9%的格局。
元代以来的人口趋势 南方人口占比例,元至顺89.8%,明初78.5%,明末66%,清嘉庆72.4%,民国67%。
项 目 1949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世界人口总数/亿人 中国人口总数/亿人 中国占世界的比例/% 24.36 5.42 22.24 30.27 6.62 21.87 36.34 8.30 22.84 44.15 9.87 22.36 52.84 11.34 21.46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人口的发展 (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公元前,大约在1000万的水平。 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000万~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 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 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 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 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 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 表4-1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三、历史人口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 一,人口增长缓慢,大起大落,但人口发展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增长幅度越来越大。战乱影响最为关键。 • 人口分布的东南迁移,唐代天宝前后分界,南方超过北方,14世纪是极点,明清是“任满东南”格局。 • 人口迁移的几种类型: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表4-3 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 注: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 ,动态变化大。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
思考题 • 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是人么?
第二节 移民与中国社会 一、人满东南及其背景 东部季风区30%的土地,集中了近98%的人口。 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胡焕庸线)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瑷珲 腾冲
东南人口密集原因: 气候影响下的东南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农业耕作的经济基础。内陆的日益干燥的环境,土地资源恶化。 政治经济重心的东南迁移,人口随着其变化。 不同类型的移民,导致中国境内人口趋势的变化,主要是东南季风区人口增加。
二、典型移民事件与社会 • 横断山民族移民走廊形成 • 北方移民与客家文化 • “江西填湖广” 与“湖广填四川” • 走西口、闯关东、移台湾
(一)横断山民族移民走廊形成 横断山民族移民: 我国甘青川滇到东南亚地区沿金沙江、澜沧江、岷江、大渡河等河谷地区受气候、社会环境影响出现的由北向南的民族大移民。 甘、宁、青氐羌游牧族的南迁,形成今天纳西族、彝族,藏族有可能是蒙古族迁移形成的,缅甸、印度境内的部分少数民族是我国氐羌经横断山区移民的结果。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人类群体体质特征、结构的剖析,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
(二)北方移民与客家文化 • 客家人: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 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形成的移民历史 • 秦始皇南征百越,60万人,后来50万人戍五岭 •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 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第五次南迁是 • 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 •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 • 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移民后继承了中原古文化 是最大的特点。
(三)“江西填湖广” 与“湖广填四川” • 出自民谣,载于魏源《湖广水利论》。 • 江西填湖广,元末民初战乱,湖广成为重灾区,人口急剧下降,江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很多人口迁入湖南湖北。 • 表现:明代洪武年间湖南迁入人口73万,江西占57万,湖北移民98万,江西籍69万。 • 湖广填四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持续到乾嘉时期,战乱。前次共移民120万,78%,后期除了自然移民而外,政府组织的机械移民占多数,大致从60万上升到5000万。
(四)、走西口、闯关东、移台湾 • 闯关东:汉民族越过山海关,穿过柳条边在关外进行农业垦殖。主要在今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在乾隆后期已经有180万人左右。 • 走西口:西口,长城西部的张家口、独石口。西北(陕、甘、冀)地区汉民族进入蒙古开垦,后期进入外蒙古,被称为“跑口外”。 移台湾:移民台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已经有大陆人口迁入,从乾隆到嘉庆时期人口增加10倍,泉州、漳州、客家人是移民台湾的主体。
思考题:你认为现代移民与人口流动指的是什么?它的社会意义是什么?思考题:你认为现代移民与人口流动指的是什么?它的社会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