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56 Views
1. 认识大纲与课标的原则区别以整合新课程教材资源 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是 弹性的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 “ 课程目标 ” ,其 “ 内容标准 ” 不是硬性罗列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 反映和支持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 框架 ,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规定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结论。
E N D
1.认识大纲与课标的原则区别以整合新课程教材资源1.认识大纲与课标的原则区别以整合新课程教材资源 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罗列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不是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规定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结论。 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教学中我们不能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视为绝对不可以变更的教学内容,因为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发挥就不一样,在教材中各版本选取的内容就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对课程资源“开发”,根据教学实际,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
如1:内外服制度 必修Ⅰ第一个专题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是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加深理解感知,可以把岳麓版教材中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补充进来。理解 “内服”是王畿,是归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这样补充就能够加深学生理解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 【C】 2011年高考上海卷 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如2:礼乐制度 本课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讲述西周的礼乐制度。但众所周知,宗法制、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是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的。 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 乐: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 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 互相敬和。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由礼乐制度产生的礼乐文明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史学家认为 “礼乐文明是儒家学说的渊源,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 所以教学中,弹性解读课标、增加这一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附: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 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C】 如果我们没有在教学中补充学生是要吃亏的。
如3:票拟、批红 明清时期一方面是皇权专制不断加强,但另一方面,明朝经常出现宦官、大臣主政导致皇权旁落。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可以补充人教版教材中的 “票拟”内容。 明初废除丞相制之后,虽然六部分理事权,但全国纷杂的事物都集中让皇帝决断,连精力充沛的朱元璋都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内阁就拥有了“票拟”权,内阁对各部门上奏文件“票拟”出意见。当皇帝年幼、平庸或怠政时,皇帝的“批红”就等于形同虚设,票拟对皇权就会产生重大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皇帝连“批红”都觉着是负担不愿意上朝,这必然给太监、大臣以窃权的机会,皇权旁落就是自然而然了。
如4:编户制度 大纲版教材对编户制度有过基本介绍,但新课程教材几个版本都没有介绍这一历史基础知识。 了解编户制度可以理解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制度支撑、理解它与古代“小农经济”有密切关系。 自商鞅变法以来,编户制度对农民登籍在册并规定缴纳租赋,严密控制古代社会最基本成员---农民成为中央王朝赋税和兵役、劳役的基本来源。所以,这一制度在经济上支持官僚制度和国家权力,在政治上又起到控制人民的作用。同时,编户制度以户收税,强令成年男子分户,这也是形成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一个原因。
如5:租佃关系问题 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教材对“租佃关系”只字未提,教师可以根据岳麓版教材把“租佃关系的产生、发展、普及”以及“租佃关系对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等内容补充给学生,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内容标准的理解进而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如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近年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空前繁荣,而江南是区域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问题大纲版课本和岳麓版教材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 从孙吴、东晋、南朝对江南的开发至中唐、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
的变化并由此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了解这一知识点有利于使学生感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貌,理解今天中国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因素。同时,补充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岳麓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的知识链接)的变化并由此引起文化重心南移,了解这一知识点有利于使学生感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全貌,理解今天中国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因素。同时,补充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岳麓版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的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