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k likes | 1.41k Views
血栓性疾病及其检测. 血栓形成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 活体 血管内 或 心腔中 形成 纤维蛋白 或出现 血凝块 的过程 所产生的血凝块称 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 德国的 Rudolf Virchow 教授于 1856 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 认可. 表面膜结构 细胞膜,类脂双层,糖蛋白 细胞外衣 骨架系统 微管 微丝 膜下细丝. 血小板的结构. 管道系统
E N D
血栓形成 •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 • 活体血管内或心腔中 • 形成纤维蛋白或出现血凝块的过程 • 所产生的血凝块称血栓
血栓形成机制 德国的Rudolf Virchow教授于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认可
表面膜结构 细胞膜,类脂双层,糖蛋白 细胞外衣 骨架系统 微管 微丝 膜下细丝 血小板的结构 管道系统 开放管道系统 致密管道系统 细胞器 α颗粒 致密颗粒 溶酶体
血小板功能 • 粘附功能 • 聚集功能 • 释放/分泌功能 • 促凝活性功能 • 收缩功能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激活后的变化 缩写:GP-(血小板膜)糖蛋白;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DP-二磷酸腺苷;PF4-血小板因子4;TXA2-血栓烷A2
血小板激活后的变化示意图 缩写:ADP-二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M(mitochondria)-线粒体;MT(microtubule)-微管;DB(dense body)-致密颗粒;G(α-granule)-α-颗粒;β-TG(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PF3-血小板因子3;PF4-血小板因子4;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磷脂 表氧花生三烯酸 磷脂酶A2 12-HPETE-12-HETE 15-HPETE-15-HETE 5-HPETE-5-HETE 细胞色素P450 脂氧化酶 HETEs 花生四烯酸 W/W-1羟-花生三烯酸 环氧化酶 内过氧化物 (PGG2、PGH2) PGI2(前列环素)合成酶 细胞色素P450 异构酶 HHT + 丙二醛 PGI2 血栓烷A2 PGD2、PGE2、PGF2α 6-酮-PGF1α 血栓烷B2 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 HETE:羟基二十碳四烯酸;PG:前列腺素; HHT:十七碳三烯酸HPETE:过氧化羟-二十碳四烯酸;
血小板的临床 •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 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 •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大裂隙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斑块 破裂 阻塞性血栓 (Q波性心肌梗死) 脂质池 巨噬细胞 小裂隙 内部张力 外部切变力 Mural血栓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Q波性心肌梗死) 血栓 血小板参与动脉粥样硬化
各种慢性损伤因素 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通透性改变 内膜暴露 脂质浸润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脂质过氧化物 释放PDGF TXA2/PGI2 比例升高 附壁血栓形成 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 脂质积聚 泡沫细胞 细胞内 细胞外 分泌结缔组织大分子 坏死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TM 动 脉 血小板 PGI2 血小板 静 脉 凝固系 血流 血流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促凝血活性 抗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管内皮促凝功能 血流 抗凝蛋白 纤溶蛋白 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正 常 止 血 状 态
成 形 栓 血 或 向 倾 栓 血 抗凝血活性 血流 抗凝蛋白 纤溶蛋白 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促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血管内皮促凝功能
血栓形成机制 血栓形成是机体促凝血活性与抗凝血活性失衡的结果 血流改变 血流淤滞与涡流 胶原、微纤维暴露 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子释放 促凝功能增强 血管损伤 血 栓 形 成 抗凝功能减弱 血液成分改变 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 凝血因素: 纤溶因素:纤溶活性降低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 抗凝蛋白缺陷
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获得性危险因素 年龄 手术与外伤制动长距离旅行 抗磷脂抗体 肿瘤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 妊娠和产褥期 遗传性危险因素 天然抗凝抑制物缺乏F V Leiden凝血酶原20210A 血型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677T 血栓形成: 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血浆异常的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凝血因子水平升高
遗传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类 1.在凝血中所起功能缺失(主要见于天然抗凝蛋白) 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缺乏 *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大 * 较少见(注:指在高加索人群中) * 发病较早 * 常有VTE家族史 * 复发可能性较大 2. 在凝血中所起功能增强(主要见于凝血因子) F V Leiden、凝血酶原20210A突变 FVIII、 V、VII、IX、XI、vWF升高 *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小
血型 1960年代后期人们已发现非O血型者比 O血型者血栓的危险性高2~4倍。 后来发现,非O血型者血浆vWF水平和FVIII水平较高,这可能是血型与血栓危险性有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