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章节复习. 第七节 新思潮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 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2.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发 1. 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2. 魏源和 《 海国图志 》 3.《 康纪行 》 和 《 瀛环志略 》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 资政新篇 》 1.《 资政新篇 》 的主要内容 2.《 资政新篇 》 的历史评价.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 、清政府提倡程朱理学,压制进步思想,思想界万马齐喑.

jasper-ro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轮复习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分章节复习 第七节 新思潮的萌发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1.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2.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2.魏源和《海国图志》 3.《康纪行》和《瀛环志略》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2.《资政新篇》的历史评价

  3. 一、新思想萌发原因 1、清政府提倡程朱理学,压制进步思想,思想界万马齐喑 2、民族和封建危机加深:有识的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 3、 鸦片战争后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开始寻求强国之道

  4. 新思潮 核心:学西方,求强国御侮之道。 倡导者:林则徐和魏源。

  5. 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 (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起到了探求西方知识,放眼世界的开拓作用。 (1)事迹: 注视西方,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仿制西方战舰; 主张建立新式海军 (2)评价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注意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人物,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在当时战争情况下,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6. 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 (二)魏源——《海国图志》 (1)概况: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编成《海国图志》,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 (3)特点: 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 (4)作用: 开阔了人们视野,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7. 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 (三)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程度不同地与现实政治问题相联系的作品。 (1)原因: (2)概况: 姚莹《康 纪行》、徐继 《瀛环志略》 (四)这一时期新思潮的特点: 林则徐、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其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8. 三、农民阶级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一)、目的: 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系统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二)、思想根源: 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学习和研究了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

  9. 三、农民阶级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三)、性质: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四)、内容: (1)政治:统一政令,依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2)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 (3)文教: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禁止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4)外交: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10. 三、农民阶级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五)、意义: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六)、未实行的原因: 请思考: 《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 (六)、未实行的原因: 《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不是农民战争产物,没有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要求,没能得到广大农民的共鸣 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 但他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具有启迪作用。

  12. 小结: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提示: 从社会背景、社会经济主张、群众基础、历史作用、反映时代特点等方面分析

  13. 课本练习答案 一、1.A。2.D。 二、1.①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看到时代剧变,乾嘉考据之学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实行社会变革。②鸦片战败促使他们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面向世界,了解认识西方各国,萌发了新思想。 2.①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②《资政新篇》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主张学习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三、①不正确。②《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空想,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规律。③《资政新篇》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比起《天朝田亩制度》是巨大的进步。

  14. 课堂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书”指的是哪一本书? 该书的写作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表达了怎样一种思想? 《海国图志》 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的思想。

  15. 2.阅读下列材料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刑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资政新篇》 回答:(1)据上述材料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的原文) (2)对洪仁玕对外态度加以评价。 承认西方国家的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诽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其对外态度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16.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 ①民族危机出现 ②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③“经世致用”思想兴起④鸦片战争的震醒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 A.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他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C.他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 D.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表现不包括 A.设立译馆,翻译外国图书  B.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 C.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D.组织编译和研究西方各国法律

  17. □.阐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著作是□.阐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瀛环志略》 D.《康輶纪行》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技"主要指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制度 □.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目的是 A.抵制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使人们注视世界形势的发展 D.帮助人们冲破封建纲常思想束缚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 A.开阔视野,了解世界 B.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向西方学习 D.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知识

  18. □.下列著作中,最详尽介绍当时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状况的是□.下列著作中,最详尽介绍当时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状况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康輶纪行》 D.《瀛环志略》 □.以下对新思想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各国律例》为抗英斗争提供理论依据 B.《海国图志》介绍了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瀛环志略》主要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D.《康輶纪行》揭露了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潮最重大的影响是 A.激励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      B.成为维新运动的思想基础 C.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    D.改变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

  19. □.洪仁玕提出的外交主张,不包括 A.同外国完全自由通商 B.主张平等往来 C.不准干涉中国内政 D.允许外国宗教传播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魏源 D.洪仁玕 □.《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A.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D.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20. □.《资政新篇》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B.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翻译外国书籍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21.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所提出的主张都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A.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太平天国政权一直不稳定 C.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 D.脱离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 □.从内容上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正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矛盾 ②带有强烈的小农认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②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③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④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A.①   B.③   C.②③   D.③④

  22. □.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下著作最具进步意义的是□.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下著作最具进步意义的是 A.《海国图志》 B.《原道觉世训》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与维新变法法令相同的地方在于 A.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B.公众选举官吏 C.奖励发明 D.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23. 再见

  24. (1)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返回

  25. (2)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返回

  26. (3)群众基础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返回

  27. 返回 (4)作用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28. 返回 (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