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1.02k Views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要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与特点. 本节主要内容.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保卫世界和平 》 ,是中国于 1951 年发行的第一套三角形邮票。原画作者:毕加索. 一、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
E N D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要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与特点
本节主要内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保卫世界和平》,是中国于1951年发行的第一套三角形邮票。原画作者:毕加索.《保卫世界和平》,是中国于1951年发行的第一套三角形邮票。原画作者:毕加索. 一、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 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毛泽东对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
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
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发表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谈话。 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是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主流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与科学概括。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本点是: •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 的战略问题; •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 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十七大
——武装冲突给国际社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首先是冲突与战争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以伊战为例,截止到2006年7月15日,美军共死亡2549人,受伤者超过2万人。关于伊拉克方面,据一个民间网站统计,截止到2005年11月5日,伊拉克战争伊方的伤亡人数至少已经越过26982人。 其次是冲突与战争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再次,战争与冲突对全球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发展问题更加突出 • 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增大。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超过60亿,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万亿美元,其中占世界人14.9%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79.05%;而占世界人口的40.6%的最不发达国家,GDP却仅占世界的3.44%。这种情况表明,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已达到极为悬殊的地步。在20世纪60年代,差距为30倍,20世纪末增大到了74倍。
富人与穷人之间差距的日益拉大。按照《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的说法,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到2美元度日,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但收入只占全球总额的5%。最富有的10%的人口,几乎都住在高收入国家,其收入占全球总额的54%。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不仅存在于欠发达国家,而且也存在于东中欧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富人与穷人之间差距的日益拉大。按照《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的说法,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6亿最贫穷人口的收入总和。全球有25亿人每天靠不到2美元度日,他们占世界人口的40%,但收入只占全球总额的5%。最富有的10%的人口,几乎都住在高收入国家,其收入占全球总额的54%。富人与穷人之间的两极分化不仅存在于欠发达国家,而且也存在于东中欧转轨国家和发达国家。
非洲:3.4亿贫困人口的月均收入仅为39美元,约占非洲总人口的44%,一些乡村人口月收入不到14美元,43%的城市贫困人口月收入为27美元。非洲:3.4亿贫困人口的月均收入仅为39美元,约占非洲总人口的44%,一些乡村人口月收入不到14美元,43%的城市贫困人口月收入为27美元。 • 拉美:穷人已超过2亿,其中9000万人食不果腹。拉美、非洲等地区政局动荡,主要的因素是贫困。 期待食物和药品援助的苏丹女孩
2006年5月,在印度召开的第39届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亚行承诺继续努力减少亚洲贫困人口。 • 亚洲:据亚洲开放银行统计,目前亚洲贫困人口为9亿,占世界贫困人口的7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展国家2—3万美元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还有2000万人处在贫困之中。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 “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 “极”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代表一定利益、有一定实力、能够独立对国际局势、地区形势发挥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力量中心。 • “格局”是现实力量的配置和组合。 • 世界多极化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美苏争霸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苏争霸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西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美国霸权在提升的同时,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发展,美国无法阻挡多极化趋势成为世界性潮流。
2. 经济全球化也在曲折中发展 •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资本、商品、服务、信息以及人才越来越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扩张,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机会,使之有可能利用资本、技术、贸易等多方面的全球化趋势,为自己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平衡发展的 据联合国的数字,过去30年中,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世界绝对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亿增加到现在的12亿;工业化国家与30多个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相差至少74倍;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 •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家、各地区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利益共同体。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利弊兼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只不过利与弊、机遇与挑战的具体情况不同罢了。 金融危机
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 总理在访问美国期间首次 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 起”的思想。
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
(二)和平发展的科学内涵 和平发展就是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开放、合作的发展。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立足点要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之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第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合作 的发展、开放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推进的,走的是一条全面开放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合作之路,共赢之路。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1)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中国 自身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1)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
开国大典 第一次鸦片战争 (2)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中国 自身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千百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线。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崇尚自由、追求正义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千百年来,“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线。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日益成熟的国际体系使得武力 崛起的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在现有的国际安全格局下,新兴的国家选择冲突或战争的机会越来越少。任何一个崛起国家的意愿必须考虑维系和平,避免冲突和战争,和平和对话手段已经和必将成为更有力量的手段。
(2)当今的时代特点保障了和平发展 的可行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十七大报告
本节思考题: • 1.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 2.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 3.现阶段影响我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节主要内容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1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历程是国际环境变迁、国内政治变革与中国外交演进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 世界多样性,新安全观 和平、发展、合作——和谐世界 和平政策和平理念贯穿始终
1.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 • 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 三条方针: •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客观形成的“一边倒”格局,不仅是新中国政策选择的结果,也是外部世界对中国革命做出反应的结果。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战略——独立的诉求
开辟外交领域的新局面 我国同苏联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面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中苏分歧加深 (2)50's后期至60's末:“两个拳头”打人的“双反”战略 • 国内建设的发展 • 国际局势的变化 • 美苏争霸 • 两大阵营内部矛盾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 中国外交形势 • 美国和苏联均与 中国为敌
外交特点 第一,大力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发展与西欧、日本的关系。 第三,反对苏联控制,顶住苏联的威胁。 第四,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叫嚣和制造“两个 中国”的阴谋。
中美建交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 • 国际形势 • 苏美争霸格局 • 西欧、日本的崛起 • 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 中国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 “一条线” 战略
外交领域的新局面 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 信息,调整对美政策。 第二,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 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 第三,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小结: 在前30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遇过一些挫折。中国外交格局先后经历了“一边倒”、“反两霸”和“一条线”三个阶段,但无论实行什么样的具体对外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没变。
2.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 国际形势 • 苏美争霸格局 • 西欧、日本的崛起 • 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 中国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 “真正的不结盟” 战略 1985年3月,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