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31k Views
杜甫 《 登楼 》.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 764 )春,诗人客蜀期间。.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首联总领全篇。 “ 万方多难 ” 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
E N D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期间。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 首联总领全篇。“万方多难”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 •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 颔联描述山河之壮观。
“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的意象。玉垒,山名。“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的意象。玉垒,山名。 • 诗人凭楼远望,只见锦江水在春色中从天地之际滚滚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好像古今时势的风云变幻。
“锦江春色来天地” 句视野开阔,“玉垒浮云变古今”句想象丰富,这两句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古往历史的追怀。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 “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北极朝廷终不改 • 承接第四句的“玉垒浮云变古今”,从去年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说明大唐的运数不错。
西山寇盗莫相侵 • 针对吐蕃的觊觎郑重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 •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 •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伫立楼头,在苍茫的暮色中,望着城南先主庙和后主祠,不觉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伤感这位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享受后人的景仰! • 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
总结 •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在语言上,工于锤炼。 •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历史变迁,谈人事又融入景物。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云:“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云:“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 • 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背景 •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写的。 •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认为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对起,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写猿鸣、风大。冷清的意象组成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由听觉到视觉,由高处到低处。 • 诗人登上高处,在秋风飒飒中,只闻猿啸的哀音;江渚清冷,水清沙白之间,鸟儿迎风飞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只见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叶子;俯视,只见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诗人仰望,只见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叶子;俯视,只见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 此联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景图,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颈联,抒情,突出 “悲秋”二字,由飘泊异乡写到孤独多病。 •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发身世的感慨。
“独”字用得好,突出了悲秋中的孤独。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浓缩为悲剧之美。“独”字用得好,突出了悲秋中的孤独。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浓缩为悲剧之美。 • 这样,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绵延不绝,达到情景完全交融的境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尾联,总结了自己矛盾的心理。 • 诗人饱偿潦倒之苦,艰难的处境使自己的白发增多;因病又断了酒,心中的悲愁自然就更无法排遣了。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总结 • 杜甫这首诗以“悲”字为中心。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抒怀、又不觉触景伤情,原来还能借酒消愁,如今因病停杯、更增伤感。 • 从“悲秋”到伤时,景与情相互映衬,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悲。
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中的意象:如更鼓、孤雁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孤寂之感。而“断人行”则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道路为之阻隔。这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 •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在炼句上很见工力,将“露”和“月”词序提前,突出重点,加强了抒情的意味。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 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是用环境描写衬托诗人的情怀,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从而引出望月怀乡之意。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 • 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况就更难预料。
总结 •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从边地的衰败景象入手,引出思乡之情;从望月写到“忆舍弟”;从“无家”的慨叹到现实细节的刻画,“寄书不达”、生死未卜,无不透露出悲凉沉郁之意。 •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所以能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