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776 Views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臺灣 的文化風貌,包括原住民與各地移民帶來的 生活習俗 、 宗教信仰 與 休閒娛樂 等,蘊含民族的 智慧 與 情感 ,是寶貴的 文化資產 ,應該受到保存與傳承。目前政府與民間正積極結合 科技發展 ,推動 文化創意產業 ,行銷全球。.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學習重點. 1、認識 臺灣 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2、了解 臺灣 現今文化發展的趨勢。. 配合課本第 81 頁. 6-1 、臺灣的傳統文化. 【 想一想 】. ‧ 你知道 臺灣 有那些重要的節慶活動嗎?. ‧ 你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嗎?.
E N D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臺灣的文化風貌,包括原住民與各地移民帶來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與休閒娛樂等,蘊含民族的智慧與情感,是寶貴的文化資產,應該受到保存與傳承。目前政府與民間正積極結合科技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行銷全球。
第六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學習重點 1、認識臺灣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2、了解臺灣現今文化發展的趨勢。 配合課本第81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想一想】 ‧你知道臺灣有那些重要的節慶活動嗎? ‧你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嗎? ‧你知道臺灣的廟宇為什麼都蓋得美輪美奐嗎? ‧你有看過廟宇的藝陣表演嗎?有那些? ‧你喜歡布袋戲嗎?那歌仔戲呢?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在農業時代,人們依照季節、氣候變化耕作。 • ◎例如: • ‧立春時,農人開始忙著插秧; • ‧夏至時,南部第一期水稻已經完全成熟,準備收割,而第二期的稻作也開始播種; • ‧冬至,稻作已冬藏,人們準備湯圓祭祖,感謝平安過了一年。 配合課本第82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農村生活配合節氣變化,一整年莊稼、祭祀都有日程表,加上廟會祭典,讓平淡的農耕生活增色不少。 ◎歷經長時間的演變,部分節慶習俗發展出臺灣本土的特色。 配合課本第82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例如:中元節舉行盛大的普渡 配合課本第82頁
燒王船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部分沿海居民藉燒王船、放蜂炮祈求平安的習俗。 這些節慶習俗有的已經發展成為臺灣地區珍貴的文化資產。 配合課本第82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農家生活與季節、氣候變化息息相關,立春之後,大地回暖,農人又開始忙碌。 配合課本第82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冬至時,大家一起搓湯圓、吃湯圓,象徵圓滿又添歲。 配合課本第82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桃園縣中壢市放水燈是為了引領水面孤魂上岸,享用祭品。 配合課本第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宜蘭縣頭城鎮中元節搶孤,以人象徵鬼魂取得祭品,深具普渡孤魂的意義。 配合課本第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節慶習俗 ◎屏東縣東港鎮燒王船,原來是為了驅除瘟疫而發展出來的祈福活動。 配合課本第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問題討論 你的家庭最重視哪一項節慶習俗?為什麼? 參考答案- 中秋節。 這節日是我們家族聚會的日子。 配合課本第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節慶習俗多與百姓生活經驗相關。如: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發生瘟疫,居民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驅邪除疫,為助長關聖帝君的氣勢,沿途大放鞭炮,沒想到瘟疫從此絕跡。因而演變成今日南臺灣著名的元宵節放蜂炮活動。 配合課本第82、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元宵節:臺南縣鹽水蜂炮。 配合課本第82、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元宵節:臺南縣鹽水蜂炮。 配合課本第82、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端午節:賽龍舟。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後來加入愛國詩人屈原的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除了划龍舟,臺灣還有打午時水、在門口插菖蒲、艾草、在身上佩戴香包的習俗。 配合課本第82、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重陽節:登高郊遊,自漢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在漢代時除登高郊遊之外,並增加野宴。發展到後來,大家乘登高之便,打掃先人的墳墓,增加了重陽在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 配合課本第82、83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廟宇的裝飾藝術 ◎先人移民來臺開墾,披荊斬棘,在大規模土地開墾後,聚落與市街隨之興起,十九世紀中期開港通商,商業更加繁榮。 ◎當人們漸漸嘗到辛勤努力的收穫時,往往修建美輪美奐的廟宇,以酬謝神明保祐。 ◎廟宇不只是信仰中心,同時也展現傳統建築之美 ◎廟宇建築裝飾題材:吉祥圖案、古代神話、歷史人物。 配合課本第84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臺北縣三峽鎮祖師廟是三峽信仰與聚會活動的重心,其建築、雕刻、繪畫均是臺灣匠師精心傑作。 ◎三峽祖師廟有「東方藝術的殿堂」之稱。 配合課本第84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守護神,他的生平事跡,說法不一。 ●一說清水祖師生於北宋仁宗時期,本名陳昭應,福建永春縣人。幼年出家,法名普足。他生前為鄉里造橋,且求雨靈驗,受到鄉民擁戴,定居在蓬萊山的清水巖。圓寂後,鄉民建塔刻像奉祀他,並受封為廣惠慈濟善和大師。 ●另一說清水祖師是南宋開封人,曾追隨文天祥舉兵,是扶宋抗元的民族英雄。後來明太祖追封他為「護國公」,並詔命在他生前隱居的福建安溪清水巖那裡,建立祠堂崇祀,因此安溪人尊稱他為祖師公,祠堂則稱為「祖師廟。 配合課本第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廟宇的裝飾藝術 修建廟宇的匠師身懷絕技,如木雕好手黃龜理、臺灣第一交趾陶葉王、剪黏翹楚何金龍及彩繪大師潘麗水等人,他們巧思構圖的藝術作品,使臺灣廟宇彷彿是一座民間的藝術博物館。 配合課本第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廟宇的裝飾藝術 ◎屏東縣東港鎮朝隆宮的黃龜理木雕作品「罵王朗」。 ◎臺南縣佳里鎮震興宮的葉王交趾陶作品 「楊香打虎」。 ◎臺南縣佳里鎮金唐殿的何金龍剪黏作品「演武廳」。 配合課本第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廟宇的裝飾藝術 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的潘麗水彩繪作品「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配合課本第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加油站 交趾陶 在清代中期由福建廣東傳至臺灣,製作時先用陶土塑形,然後彩繪,再入窯燒製。 剪黏清末民初由廣東傳到臺灣,製作時先用鐵絲架構、灰泥塑造外形,再以鉗子剪下各色碗片鑲嵌上。 配合課本第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你還看過廟宇採用哪些中國神話、演義小說為裝飾題材? 《封神榜》與《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是較常見的題材,其他如:《七俠五義》、《精忠岳飛傳》、《花木蘭代父從軍》、《蘇武牧羊》等故事。 ◎匠師透過什麼題材將祈福納祥的觀念融入在寺廟建築? 歷史演義、神話故事、人物紋樣、幾何紋樣、動物紋樣、植物紋樣。 配合課本第84、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 想一想,廟宇裡蝙蝠、蝴蝶的圖案代表什麼?還有哪些同音假借的吉祥話? 蝙蝠、蝴蝶利用同音假借「福」;甲魚或蟹寓科甲。旗、球、戟、罄寓意祈求吉慶;魚諧音有餘,羊諧音祥,佛手瓜諧音福,雞、橘(桔)、戟諧音吉,花瓶與馬鞍諧音平安,老鷹與熊諧音英雄,獅子諧音師,猴子諧音侯等。 配合課本第84、85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臺灣廟宇的慶典活動中,常可看到民俗藝陣,民俗藝陣可分為藝閣和陣頭。 ◎藝閣:大型花車,以靜態呈現歷史故事、民間傳說。 ◎陣頭:開路鼓、什家將、牛犁陣、宋江陣等。 配合課本第86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民俗藝陣從前多是業餘的組織,村民利用農閒時參與藝陣,既可休閒娛樂、練武強身,也間接聯絡情誼,凝聚地方的向心力。 各種藝陣表演以廟埕為舞臺,服裝與肢體動作展現豐富多變的創造力,為慶典活動帶來熱鬧歡樂的氣氛。 配合課本第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高蹺陣演出忠孝節 義的故事,教化人 心。 配合課本第86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現在藝閣的表演者多乘坐在裝飾華麗的車上,參與踩街活動,祈求神明保佑。 ◎開路鼓為神明開路, 沿途演奏鼓、鈸、鑼、嗩吶等樂器,也帶動熱鬧氣氛。 配合課本第86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什家將是神明的部將,走虎步、擺動雙臂和法器,鎮嚇妖魔。 配合課本第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牛犁陣以牛頭、犁為道具,唱詞與動作也 模仿農耕作業,用來娛樂神明。 ◎十二婆姐陣隨著鑼鼓,腳步左右搖曳,是兒童和婦女的守護神。 配合課本第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民俗藝陣 ◎原為農閒時鄉民練武健身的宋江陣,已演變為一種民俗藝陣,在廟會時出陣護神、驅邪保安。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加油站 藝閣 原是在車上搭一座棚閣,加以彩繪造景布局,並由真人裝扮各種人物,參加廟會的遊藝活動。因棚閣形狀像閣樓,而稱藝閣。 配合課本第86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加油站 什家將 過去八家將以「八」為名,實際有四將、六將、八將之分,演變至今,家將也有十六人、三十二人成陣的,所以有些團改稱「什家將」,「什」即眾多的意思。 配合課本第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以前的農民為什麼能自願性組織藝陣? 信徒利用農暇練習,聯絡感情,早期藝陣都附屬於廟宇,參加的都是社區的信徒,參與陣頭不但有宗教信仰或習藝練武,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的表現。 ◎過去藝閣和現在的藝閣有何改變?為什麼呢? 藝閣由一開始以人力肩扛,到以牛車、機動三輪車來拉,進步到以卡車裝載;藝閣的製作也進入電氣化,呈現藝閣隨時代演變的歷史。 配合課本第86、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從民俗藝陣的表演中可以發現臺灣哪些常民文化呢? 民俗藝陣的表演包含了舞蹈、戲曲、武術、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農村的生活縮影。 ◎現在社會中,人們已不相信民俗藝陣的功能?是不是要繼續保存呢?為什麼? 要繼續保存,這是臺灣珍貴文化的一部分。 配合課本第86、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有很多國家將民間的民俗遊藝活動發展成觀光資源,臺灣也可以將民俗藝陣發展成觀光特色嗎? 像巴西、義大利、德國及西班牙等地都定期舉辦傳統節慶的嘉年華會,吸引眾多遊客;臺灣目前也有很多活動是結合傳統藝陣的文化活動,像大龍峒保生文化祭、大甲媽祖回娘家、基隆中元祭等。 配合課本第86、87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南管樂與北管樂,是臺灣傳統音樂的兩大系統。 ◎南管樂以絲竹樂器演奏,曲風幽雅,是早期臺灣文人娛樂的音樂。 ◎北管樂除了絲竹樂器外,加上大鼓、嗩吶、鑼等樂器,曲調高亢,常在迎神廟會中演奏,增加熱鬧氣氛。 配合課本第88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配合課本第88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北管樂的熱鬧樂聲最能烘托廟會歡樂氣氛。 ◎南管樂柔和清雅,吸引愛好者利用閒暇聚在一起彈奏。 配合課本第88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加油站 絲竹樂器 通稱利用絲弦、竹管製作的傳統樂器。 「絲」樂器如:琵琶、古箏、二絃。 「竹」樂器如:笛、簫。 配合課本第88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補充資料 ◎除了音樂會外,在什麼場合可以聽到這些音樂呢? 目前在寺廟神佛的禮讚或祈禱、民俗藝陣、傳統戲劇、各種婚喪喜慶的場合,都可以聽到臺灣的傳統音樂;民間許多傳統戲曲的團體,於假日時受邀在公共場所演出;部分廟宇成立戲曲樂團,定時定點演出。 配合課本第88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今日常見的傳統戲曲有布袋戲、平劇、皮影戲和歌仔戲等。 ◎布袋戲、皮影戲和平劇是從大陸先後傳入臺灣,而歌仔戲則是臺灣本土的戲曲。 ◎這些戲曲在臺灣相互交流,彼此融入對方的表演方式,形成具有臺灣風格的戲曲。 ◎戲曲不但是迎神賽會中酬謝神明的表演節目,也是農業時代人們主要的休閒娛樂;隨著科技發展,布袋戲、歌仔戲已經改變演出形式,結合聲光科技,展現了新風貌。 配合課本第89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布袋戲 配合課本第89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皮影戲 配合課本第89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歌仔戲 配合課本第89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平劇透過演員的肢體動作與場景的應用,就能讓觀眾明白時空的轉移。 配合課本第89頁
6-1、臺灣的傳統文化 傳統音樂 ◎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顯示多種戲劇交互的融合。 配合課本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