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85k Views
血 液 循 环. 温海霞 刘文生 倪江. 右心: 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也具有内分泌功 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 收缩性 、 自律性 。. 要求. 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三类心肌细胞 AP 的分期、形成机制和特点
E N D
血 液 循 环 温海霞 刘文生 倪江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也具有内分泌功 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
要求 • 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三类心肌细胞AP的分期、形成机制和特点 •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的影响因素 • 了解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 •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主要由自律细胞(除结区)组成,其作用是产生、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心肌细胞分类: 1.普通心肌C(工作C、非自律C):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2.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一) 心室肌的RP和AP
(一)心室肌RP和AP的形成机制 • 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 (2)机制:=K+平衡电位 •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 到K+平衡电位。 [K+]i > [K+]o=28∶1 [Na+]i <[Na+]o=1∶13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RP↓ ↓ 阈电位 ↓ 激活快Na+通道 ↓ Na+再生式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快Na+通道:-70mV激活,持续1-2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激活剂(苯妥因钠)。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K+ Na+
2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2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53%)、Na+(27%)、K+ (20%)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 K+ K+ Na+ Ca2+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3期 3期 ○ 泵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 K+ K+ K+ ○ 泵 Na+ Ca2+
(二)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 化,=最大舒张电位。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2.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形成机制: 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2.特点: (1)0期去极化速 度快,幅度大。 (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注:If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极化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快Na+通道,∵TTX不能阻断。
小结: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 期 末 K+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失 活 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 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自我启动 K+ 递 减 性 外 流 Na+ 递 增 性 内 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 快 Na+ 通 道 开 放 自我发展 Na+ 再 生 式 内 流 去 极 化→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当去极化电位至-50mV时→If 通道失活,自动去极化终止
(2)慢反应自率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零电位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阈电位 Ca2+ Ca2+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 通道(Ica-L型)→Ca2+内流
3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Ca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4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Na+ Ca2+ 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 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
小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递增性失活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自我启动 K+递减性外流 Na+递增性内流 Ca2+内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 自我发展 Ca2+ 内 流 ↑ 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一)兴奋性 • 1.影响兴奋性因素 • (1)静息电位水平 •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 阈电位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3)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 • 完全备用 →失 活 → 刚复活 → 渐复活 → 基本备用 • ‖ ‖ ‖ ‖ ‖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 ‖ ‖ ‖ ‖ •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 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不能产生 •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 -55mV完全失活状态 •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 -60mV刚开始复活 •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 -80mV 大部复活 幅度、传导、时程 • 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 等较正常小) •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同相对不应期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是有效不应期长(平均250ms,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意义: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
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状态)。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 快反应AP 慢反应AP • ①AP波形分5个期: ①AP波形分3个期: • 0、1、2、3、4期 0、3、4期 • ②电位幅度高 ②电位幅度低 •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③0期去极速度慢 • ④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④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 ⑤具有快、慢通道 ⑤只有慢通道 • (以快通道为主) • ⑥RP大:-85mv~-90mv ⑥RP小:-85mv~-90mv • ⑦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⑦Rp不稳定(自律细胞) • 不稳定(自律细胞) • ⑧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⑧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二)心肌自律性 • 1.心脏的起搏点 •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 ∵节律高者具有抢先夺获(抢先达到阈电位产生AP)和超速驱动压抑(抢先夺获压抑节律低者的“被动”节律性兴奋 )的机制。 • [注]:①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或异位起搏点。 • ② 以窦为起搏点的心跳为窦性节律,以窦外为起搏点的心跳为异位节律(结性心律、室性心律)。
抢先占领 超速抑制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a.自动去极化速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b.自动去极化速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3)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下移(图中TP1) 上移(图中TP2) ↓ ↓ 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 距离近 距离远 ↓ ↓ 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时间短 时间长 ↓ ↓ 自律性高 自律性低
(三) 心肌的传导性 •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 (2)传导特点: • 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血。 • 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 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滞(房室阻滞)。
(3)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4)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 束支 (2m/s) ↓ 心室肌 (1m/s) ↓ 心房肌 (0.4m/s) ↓ 结区 (0.02m/s)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2.影响传导的因素 (1)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但在同一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快慢主要受局部电流形成和邻近部位膜兴奋性的影响) (2)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速度 与邻旁间 产生局 RP距 新AP 传导 0期幅度→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 快 高 大 大 近 易 快 慢 低 小 小 远 不易 慢
(3)邻旁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Na+通道状态 传导性 处绝对不应期 失活状态 阻滞 处相对不应期 部分失活状态 (0期慢、小) 减慢
(4)。静息电位 最大舒张期 电位的水平 (5).阈电位水平
三、体表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
(一)正常心电图的 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意 义 P波 0.06~0.11 0.05~0.25 两心房兴奋 Q波 室中隔兴奋 R波 0.06~0.11 0.5~2.0 心尖+侧壁肌兴奋 S波 心室后基底部兴奋 T波 0.05~0.25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0.12~0.20 兴奋:房→室的时间 S-T段 0.05~0.15 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 Q-T间期 <0.4 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
(二)心电图各导联的连接及正常图形 1.标准导联与加压肢体导联 Ⅰ aVR aVL Ⅱ Ⅲ Avf
2.胸导联 V1 V2 V3 V4 V5
(三)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P波: ≈心房肌的AP QRS: ≈心室肌AP的0期 S-T段: ≈心室肌AP的2期 T波: ≈心室肌AP的复极化过程,因先后不一,故T波较宽。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要求 • 掌握泵血功能的机制 • 掌握心脏泵血的全过程、评价指标、贮备和影响因素。
一、心动周期 (一)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二)时程:T∝1/f=60s/75=0.8s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三)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④心缩(舒)期指心室的活动。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 1.5 • 0.8 • 150 0.4 0.35 1.15 0.30 0.50 0.25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