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0

血 液 循 环

血 液 循 环. 温海霞 刘文生 倪江. 右心: 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也具有内分泌功 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 收缩性 、 自律性 。. 要求. 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三类心肌细胞 AP 的分期、形成机制和特点

jed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血 液 循 环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血 液 循 环 温海霞 刘文生 倪江

  2.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3.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也具有内分泌功 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

  4. 要求 • 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三类心肌细胞AP的分期、形成机制和特点 •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的影响因素 • 了解心电图的波形和特征 •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网,主要由自律细胞(除结区)组成,其作用是产生、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5. 心肌细胞分类: 1.普通心肌C(工作C、非自律C):心房肌、心室肌(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2.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6. 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7. (一) 心室肌的RP和AP

  8. (一)心室肌RP和AP的形成机制 • 1.心室肌细胞RP形成机制 •  (1)幅度:-90mV(较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大)。 •  (2)机制:=K+平衡电位 • 条件:①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 ②膜通透性具选择性:K+/Na+=100/1 • 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 • 到K+平衡电位。 [K+]i > [K+]o=28∶1 [Na+]i <[Na+]o=1∶13

  9. 2.心室肌细胞AP的形成机制: 0期: 刺激 ↓ RP↓ ↓ 阈电位 ↓ 激活快Na+通道 ↓ Na+再生式内流 ↓ Na+平衡电位 (0期) 0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快Na+通道:-70mV激活,持续1-2ms,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激活剂(苯妥因钠)。

  10. 1期: 快Na+通道失活 +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成分为Cl-,现在认为Ito可被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吡啶)阻断,Ito的离子成分为K+。 K+ Na+

  11. 2期: O期去极达-40mV时 已激活慢Ca2+通道 + 激活IK 通道 ↓ 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2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慢Ca2+通道:激活与失活比Na+通道慢,特异性不高:Ca2+ (53%)、Na+(27%)、K+ (20%)都通透,阻断剂:Mn2+和多种Ca2+阻断剂(异搏定)。 K+ K+ Na+ Ca2+

  12. 3期: 慢Ca2+通道失活 + IK 通道通透性↑ ↓ K+再生式外流 ↓ 快速复极化 至RP水平 (3期) 3期 3期 ○ 泵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4期:因膜内[Na+]和[Ca2+] 升高,而膜外[K+]升高→激活离子泵→泵出Na+和Ca2+,泵入K+→恢复正常离子分布。 K+ K+ K+ ○ 泵 Na+ Ca2+

  13. (二)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1.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电位特征: RP:不稳定,能自动去极 化,=最大舒张电位。 AP:分0,3,4三个时期, 无1期和2期。

  14. 2.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1.形成机制: 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2.特点: (1)0期去极化速 度快,幅度大。 (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注:If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极化激活、具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快Na+通道,∵TTX不能阻断。

  15. 小结: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 期 末 K+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失 活 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 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自我启动 K+ 递 减 性 外 流 Na+ 递 增 性 内 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 快 Na+ 通 道 开 放 自我发展 Na+ 再 生 式 内 流 去 极 化→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当去极化电位至-50mV时→If 通道失活,自动去极化终止

  16. (2)慢反应自率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零电位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阈电位 Ca2+ Ca2+ 0期:当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慢钙 通道(Ica-L型)→Ca2+内流

  17. 3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Ca2+ 3期:慢钙通道(Ica-L型)渐失活 + 激活钾 通道(IK)→ Ca2+内流↓+ K+递减性外流 (因钾通道的失活K+呈递减性外流)

  18. 4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 K+ Na+ Ca2+ 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 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

  19. 小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递增性失活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自我启动 K+递减性外流 Na+递增性内流 Ca2+内流 自 动 去 极 达 阈 电 位(-40mV) 慢 Ca2+ 通 道(L型)开 放 自我发展 Ca2+ 内 流 ↑ 产 生 AP 的 0 期 自我终止 注:Ik 失活∶If 激活=6∶1,故4期自动去极If作用不大; 但若在超极化时,4期自动去极If的作用为主要离子流成分。

  20.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 (一)兴奋性 • 1.影响兴奋性因素 • (1)静息电位水平 •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1. (2) 阈电位水平 (为少见的原因) 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22. (3)通道的性状 Na+通道所处的机能状态,是决定兴奋性正常、低下和丧失的主要因素,而通道处于何种状态则取决于当时的膜电位以及有关的时间进程。 • 完全备用 →失 活 → 刚复活 → 渐复活 → 基本备用 • ‖ ‖ ‖ ‖ ‖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 ‖ ‖ ‖ ‖ •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无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23.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 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其膜通道存在备用状态、激活、失活和复活过程;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周期性改变。

  24. 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新AP产生能力 • 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不能产生 •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 • -55mV完全失活状态 • 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 -60mV刚开始复活 •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能产生(但0期 • -80mV 大部复活 幅度、传导、时程 • 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 等较正常小) •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同相对不应期

  25. 局部反应期

  26. 相对不应期

  27. 超 常 期

  28.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是有效不应期长(平均250ms,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意义: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

  29. 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收缩是在肌膜AP触发下,发生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丝滑行实现的。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但在离体蛙心灌流实验中,当[Ca2+]o过高时→钙僵(∵Ca2+利于收缩不利于舒张,出现持续收缩状态)。

  30.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

  31.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 快反应AP 慢反应AP • ①AP波形分5个期: ①AP波形分3个期: • 0、1、2、3、4期 0、3、4期 • ②电位幅度高 ②电位幅度低 •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③0期去极速度慢 • ④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④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 ⑤具有快、慢通道 ⑤只有慢通道 • (以快通道为主) • ⑥RP大:-85mv~-90mv ⑥RP小:-85mv~-90mv • ⑦Rp稳定(普通心肌细胞)⑦Rp不稳定(自律细胞) • 不稳定(自律细胞) • ⑧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⑧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32. (二)心肌自律性 • 1.心脏的起搏点 •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 ∵节律高者具有抢先夺获(抢先达到阈电位产生AP)和超速驱动压抑(抢先夺获压抑节律低者的“被动”节律性兴奋 )的机制。 • [注]:①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或异位起搏点。 • ② 以窦为起搏点的心跳为窦性节律,以窦外为起搏点的心跳为异位节律(结性心律、室性心律)。

  33. 抢先占领 超速抑制

  34.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a.自动去极化速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b.自动去极化速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2)最大舒张电位水平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35. (3)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下移(图中TP1) 上移(图中TP2) ↓ ↓ 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 距离近 距离远 ↓ ↓ 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时间短 时间长 ↓ ↓ 自律性高 自律性低

  36. (三) 心肌的传导性 • 1.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 ∵闰盘(缝隙连接)为低电阻区,局部电流很容易通过特殊传导系统。 • (2)传导特点: • 浦氏纤维最快→房、室内快→同步收缩,利射血。 • 房室交界最慢→房室延搁→利房排空、室充盈。 • 房室交界是传导必经之路,易出现传导阻滞(房室阻滞)。

  37. (3)传导过程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38. (4)传导速度 浦氏纤维 (4m/s) ↓ 束支 (2m/s) ↓ 心室肌 (1m/s) ↓ 心房肌 (0.4m/s) ↓ 结区 (0.02m/s)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39. 2.影响传导的因素 (1)细胞的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但在同一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快慢主要受局部电流形成和邻近部位膜兴奋性的影响) (2)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0期速度 与邻旁间 产生局 RP距 新AP 传导 0期幅度→的电位差→部电流→阈电位→产生→速 快 高 大 大 近 易 快 慢 低 小 小 远 不易 慢

  40. (3)邻旁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Na+通道状态 传导性 处绝对不应期 失活状态 阻滞 处相对不应期 部分失活状态 (0期慢、小) 减慢

  41. (4)。静息电位 最大舒张期 电位的水平 (5).阈电位水平

  42. 三、体表心电图 ECG: 将引导电极置于身体一定部位,记录整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各细胞的综合心电向量)的波形图。

  43. (一)正常心电图的 波形及生理意义 名 称 时间(S) 幅度(mV) 意 义 P波 0.06~0.11 0.05~0.25 两心房兴奋 Q波 室中隔兴奋 R波 0.06~0.11 0.5~2.0 心尖+侧壁肌兴奋 S波 心室后基底部兴奋 T波 0.05~0.25 0.1~1.5 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0.12~0.20 兴奋:房→室的时间 S-T段 0.05~0.15 心室肌的AP处于平台期 Q-T间期 <0.4 心室去极化+复极化的时间

  44. (二)心电图各导联的连接及正常图形 1.标准导联与加压肢体导联 Ⅰ aVR aVL Ⅱ Ⅲ Avf

  45. 2.胸导联 V1 V2 V3 V4 V5

  46. (三)心肌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 P波: ≈心房肌的AP QRS: ≈心室肌AP的0期 S-T段: ≈心室肌AP的2期 T波: ≈心室肌AP的复极化过程,因先后不一,故T波较宽。

  47.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要求 • 掌握泵血功能的机制 • 掌握心脏泵血的全过程、评价指标、贮备和影响因素。

  48. 一、心动周期 (一)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二)时程:T∝1/f=60s/75=0.8s 房缩 0.1s 房舒 0.7s 室缩 0.3s 室舒 0.5s

  49. (三)特点: ①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②全心舒张期0.4s → 利心肌休息和室充盈 ③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④心缩(舒)期指心室的活动。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 1.5 • 0.8 • 150 0.4 0.35 1.15 0.30 0.50 0.25 0.1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