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27 Views
Web 2.0 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盧希鵬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題目: Web 2.0 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Web 1.0, Web 2.0, Web ? Web 2.0 平台的特色 社會網絡行為研究 Web 2.0 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市場的聲音 小眾媒體 弱聯結 身份與內容 熱情 新市場. What’s next ( 科技化服務業 ). Machine to Machine. Social Capital. Growth. People to Machine. People to People. Web1.0
E N D
Web 2.0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盧希鵬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題目: Web 2.0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 Web 1.0, Web 2.0, Web ? • Web 2.0平台的特色 • 社會網絡行為研究 • Web 2.0對話模式的六項觀察: • 市場的聲音 • 小眾媒體 • 弱聯結 • 身份與內容 • 熱情 • 新市場
What’s next (科技化服務業) Machine to Machine Social Capital Growth People to Machine People to People Web1.0 網路內容由菁英決定 e-shop 商品由店家提供 E-Publication 印刷術、總編輯 星狀網路 Web2.0 is just an idea! Application: Desktop to Webtop Content: Search Context: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Sharing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 Commerce: New market structure (分散又聯結) Time Web 1.0, Web 2.0, Web ?
Web 1.0: Bubble or Stability? • People to Machine • Enabled Technology: Hyperlink • Network of Content • Type: e-Publication (Read/Explore) • Limitation: • Demand side economy • Attentions • Result: Stability instead of bubble • Winner takes all • Niche Market
Web 2.0: 狼又來了?Web 2.0: To cry wolf again? • People to People • Enabled Technology: ease of production/distribution/search • Network of People • Type: e-entertainment (share) • Limitation: • Revenue = Price x Volume • Attentions • Result: A new cyber-behavior/society • Polarization • A real speech freedom • Social Capital: Weak Tie • No concern with real world identity
What’s next (Web 3.0)? • Machine to Machine • Enabled Technology: Sensor • Network of everywhere • Type: technology-enabled Service (Life) • Example (Revenue = Price x volume) • GPS • RFID • Device of Making Friend • Mobile payment • E-stool, • e-refrigerator • ……(what to share?)
Content Context User-Generated Content Community Commerce Building Social Network Sales, Service, Marketing • Content • Webware • Mashup Market Structure Social Network Web2.0 Value Individual Tech Long Tail Sharing Social Capital Web 2.0 Economy • Make • Search • Access • e-Personality • Real Voice of Human Beings • Community • Cluster • Weak Tie • Sales • Service • Marketing Web 2.0平台的特色
社會網絡行為研究:線上人格 • 真正人類的聲音:自然、開放、真誠、直接、風趣 • 線上人格: • 理性的網路人格:缺少肢體語言的交談。如何讓人印象深刻?打的字≠說的話,看起來比較冷漠、比面對面更理性、冷漠、任務導向、與易怒。 • 穩定的線上人格:網路暱稱雖然很容易改,但是很少人改。網路表情與代號。 • 線上自我描述:個人介紹、日記、照片、資訊服務、介紹自己的線上人格。多數線上人格不會與現實人格相異,反而整合資訊,呈現一個穩定的完整線上自我面貌。 • 想像觀眾效應: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以為很多人在看,會強化與誇大的膨脹。 • 外在吸引力:沒有性別與年齡的社會、外貌的男女實驗。網路中的醜男。 • 也是一種神迷(Flow):隱瞞、發現、錯誤的揭露、再發現。
社會網路的形成 • 直接的面對人:要的不是統計或資料探勘,要的是這個人。 • 接近性(proximity):人交往因為常見面、彼此比較熟,網路上是交會的次數 • 分享與吸引性:靠的是相似的比例,而非次數。(十個意見三的一致或三個意見兩個一致),網路上只有一個相似,相似比例百分之百。認識久了相似度遞減,關係結束。 • 利他行為:有誰知到……一個陌生人的答覆。(許多人在場,伸出援手的機率降低。一人有煙、多人有煙),在網路上,你聽到了求救聲,但是難判斷別人是否也聽到了(別人在想什麼?),是一個孤獨的參與感、小眾媒體。
專欄:當百萬人一同對話 盧希鵬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Web 1.0 • 第一波網際網路革命(Web 1.0)讓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幻想,認為資訊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記得幾年前「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一書出版大賣,書中列舉了許多數位時代的商機,很快就成為暢銷書。當時有人問作者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你的書為什麼沒有發售數位版?尼葛洛龐帝的回答相當有意思,他說:「因為我知道數位版賺不到錢」。果然,以數位出版為基礎的第一波數位革命很快的隨即泡沫化。
Web 2.0 • 第二波網際網路革命(Web 2.0)隨即登場,強調網際網路不只是數位出版,更是網友分享的平台,Blog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Blog可以藉由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網址與其他相關Blog進行訂閱串連,在不需開啟彼此網頁的情況下,就能分享對方網站中最新發表的內容,再加上評論聯結(Trackback)功能,更使單純網站的數位出版,變成了個人網站間的交談對話。許多時候,人們上網的目的不只是要找東西,也在做紀錄、心得、知識、心情的分享,我們姑且稱之為「孤獨的參與感」,這也是Blog的精神。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一): • 來自於市場的聲音:人們對於同儕說法的信任,勝於官方的說法。這個道理很簡單,今天你來到台灣科大的網站,這個網站自己說自己有多好,遠遠不如你同儕的部落格說他有多好來得有效。此外,Blog也提供了新的市場調查管道,過去市場調查多半靠問卷與街頭訪問,或經由主觀預測需求後進入產品的生產。Blog提供消費市場一種「試探後生產」(sense and make)的模式,可以先行試探市場,如果市場對某一話題有興趣,再藉此發展出相關產品。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二): • 小眾媒體:有線電視只有100台,就已經看不完,台灣網站有十萬個,更是看不完,Blog如果超過一百萬個的話,你很難想像一百萬人在一個空間中同時講話的盛況。這種對話模式,絕不可能個個都是大眾媒體,所以小眾媒體應是Blog主要扮演的角色,小眾行銷靠的是關係與口碑。此外,小眾媒體也使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物以類聚的結果,部落格往往容易將一群人的思想和行為極端化(Polarization),以為全世界都與我有相似的看法,導致人們的行為越偏激。你的產品是否意味著某種生活型態?通常具有相同生活型態的消費者較有向心力,像是歌友會、喜歡職棒的人等等。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三): • 提供社會網路上的弱聯結:在網路上Blog的萍水相逢,幾乎都是此類的弱連結。在行銷與混沌連結(Nexus)理論中,弱連結的傳播價值,往往遠大於強連結的價值。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四): • 無關乎身分,只在乎內容:在傳統的對話中,說話者的身份也代表著對話內容的影響力。總經理的意見一定比工讀的小妹受重視,醫生的意見一定強過護士意見的影響力,教授的意見,研究生通常也不敢反駁,導致許多好的內容無法彰顯。Blog則不一樣,如果你的心情觀點能夠引起共鳴,既使你是一個無名小卒,也能大放異彩。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五): • 對話需要熱情:在Web 1.0時代,網路族群主要還是處於資訊的消耗者,隨著網路社群數量的增加與成熟度的成長,言論的主控權已經由企業轉移到消費者的手中。Blog資訊來源可能缺少官方資訊的嚴謹性,但卻代表著市場的想法與消費者的熱情,熱情會有口碑,熱情會有感染力。你的產品能誘發出消費者的熱情嗎?網友的參與及訊息的散佈需要熱情與感性的連接,王力宏歌友會的社群就比盧教授的社群更能引起會員的熱情。企業要如何使用或適應這股熱情,是經理人考慮的要點。
新的對話模式六項觀察(六): • 新的服務管道:有過使用微軟產品經驗的人就會知道,經常我們遇到使用上的問題時,並不會直接打電話給微軟企業的客服部求助,反而會上網尋求支援,而也就是有很多熱心的網友會願意提供解決的方式,面對網友的「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個性,企業何不以此來從事無孔不入的客戶服務,特別對一些需要知識性的產品,尤其適合這樣的方式。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Community Platform Content Mushup Webware Context 結論:新市場 Market Segment to Social Network Outsourcing (菁英智慧) to Crowdsourcing (群眾智慧) 前篩預測 (Make & sales) to 後篩評價 (Sense & Response 人來(店址) to 我去(人群) 大眾統計 (提供選擇) to 小眾個人 (協助選擇)
Market Structure Market Structure Social Network Individual Tech Content Context User-Generated Content Community Commerce Building Social Network Sales, Service, Marketing 結論:Web 2.0新經濟 Web 2.0 New Economy Place: 狩獵 到 畜牧 Product: 酋長經濟 Promotion: 促銷 到 分享 Price: 彈性定價、Free
專欄:Web 2.0對企業的影響 盧希鵬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前言 • 2006年,《時代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是「YOU」。當時TVBS訪問我原因時,我跟他們說,因為「YOU」代表真正人類的聲音。長久以來市場因為有公關企畫的精心設計,在市場上已經很久沒有聽到真正的聲音,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經過修飾、掩飾與哄騙的市場文宣。YOU代表的是你與我,當有一個平台能讓這群YOU盡情發聲的同時,對市場怎麼能沒有影響? • 這個道理很簡單,最近我有許多朋友的小孩要填大學志願,參閱了許多大學的網站,結果每所大學的網站都在老王賣瓜,都說自己有多棒,師資設備有多好,你相信嗎?我跟這些朋友說,如果你想要知道實話,應該到Web 2.0網站去看看。今天如果我告訴你台灣科大有多好,你不一定相信,但是如果網友都說這所大學有多好,那就是真正的好了。 • 又譬如,今年初我要買數位相機,不知道要選SONY還是Nikon(你能給我建議嗎?),你覺得我會比較相信這兩家公司的官方網站、廣告文宣、還是Web 2.0網站上網友的意見?我發現後者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大過前者,因為「YOU」代表了真正人類的聲音,是一種不經修飾、真誠、有點幽默又有點辛辣的聲音。 • 那麼這股趨勢對企業有什麼影響呢?我認為至少有下列四點建議:
誠實面對客戶: • 客戶與員工越來越專業,企業必須越來越誠實。我許多醫生朋友告訴我,現在的病人很難搞,因為他們在就診前就會上網收集一些「似是而非」的資料,還會給醫生建議。不過在Web 2.0的機制下,多了「群體智慧」的過濾、評比、與快速修正(如wikipedia),當專業的資訊與意見越來越容易取得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停止欺哄,而以更誠實的態度面對客戶。在 Web 2.0 時代,你所面對的不再只是單一客戶,因為客戶和客戶之間在溝通、在串連、在交換資訊,很可能客戶比你還瞭解你產品的內容與評價,此外,企業所犯的錯誤,整個市場結構通通都會知道。長久以來我們說客戶是一盤散沙,但是在 Web 2.0 時代,這種散沙變成了一種分散又連結的組織,這是一股新的勢力與市場結構。
聆聽底層員工與消費者的聲音: • 許多時候,最貼近實務現場與消費市場的是底層的員工,但是過去策略的制訂多半是高階主管。舉例來說,你認為最瞭解學生需求的是第一線的老師還是教育部的長官?最知道工廠現場問題的是作業員還是企業高階主管?當Web 2.0將第一線員工的資訊收集整合變得容易之後,第一線員工的意見可以讓企業的決策更為精準。傳統上意見的重視程度往往會與發言者的身份相當,像是總經理的意見比職員的重要、醫生的看法比護士的具有影響力、老師的意見也凌駕在學生之上,但是在Web 2.0匿名或使用代號的環境中,實體身份的線索較淡,使得意見交流更容易產生創意。過去影響力主要是由階層權力而來,在Web 2.0時代,越來越多無名小子,藉由精闢或有趣的見解,在網路上建立個人影響力。
邀請客戶早期參與。 • 產品發展通常經過市場調查、產品設計、生產、銷售、與服務等一連串的企業價值鏈活動,其中最瞭解客戶需求的,應該是服務人員,不過在傳統的價值鏈中,卻是最後一站,所以事先預測客戶的需求是很重要的。最近幾年,協同設計提議客戶早期參與(Early involvement),不要到事後才發現產品設計不符合需求。 • 此外,在Web 2.0的世界中,不只是早期參與,更是早期發行(Early publication)。由於內容的產生與製作發行的門檻大大的降低,使得傳統總編輯時代的「事前篩選」變成Web 2.0時代的「出版後篩選」。像是「彎彎日記」或者是「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都是在市場先出版測試成功之後,才去發展它的週邊產品,而不是事先做一個很嚴謹的商場計劃。
注意弱聯結帶來的機會 • Web 2.0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能藉由分享,認識朋友的朋友。這種連接又可以分做作強連結(strong tie)和弱連結(weak tie)。強連結指的是互動頻繁、感情深厚(如企業伙伴、好朋友等)間的聯繫;弱連結則是彼此不太認識的朋友(如同坐一輛火車的人)間的連接。強連結能夠增加彼此的信任、互助、與合作,像是企業與供應商建立長期伙伴關係。但是弱聯結有什麼好處?
結語 • 人們總是對新科技充滿著幻想。早期收音機與無線電視發明,人們期待著radio commerce;電話的發明,由telephone commerce賺錢的人也不多;隨即e-mail的普及,但藉由e-mail致富的人也有限;接著world wide web登場,贏者全拿的結果也使得e-commerce的贏家為少數;這一波波的商務熱潮,不正如狼來了的故事?現在,你相信Web 2.0會帶來「極大」的商機嗎?這會不會又是另一場「狼來了」的謊言? • 我個人相信,這次狼真的來了,因為市場是由人組成的,Web 2.0改變的是人的網絡與市場的結構,長久以來商業勢力是由企業掌握的,消費者是一群散沙,現在網路科技提供了一個分散又連結的新社會結構,消費者勢力抬頭,未來勢必有更大的革命,等你來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