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暫時性缺血發作的預後─ 以醫院登錄為基礎的世代研究

暫時性缺血發作的預後─ 以醫院登錄為基礎的世代研究. 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林慧娟 2004-9-17. 暫時性缺血發作 ( TIA ) 的定義. 因 腦部血管 的原因導致 局部腦缺血 而產生突發性的局部神經學症狀,其持續時間 少於 24 小時 者。 需排除其他非血管因素所造成,症狀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類似的原因,如局部癲癇發作、複雜性偏頭痛、腫瘤、硬腦膜下腔出血、血糖過高或過低等。. TIA 的症狀. 突發性複視 突發性眩暈 突發性吞嚥困難 突發性小腦失衡 突發性跌倒 其它. 突發性單肢或單側肢體無力 突發性單側肢體感覺異常 突發性說話困難

Download Presentation

暫時性缺血發作的預後─ 以醫院登錄為基礎的世代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暫時性缺血發作的預後─以醫院登錄為基礎的世代研究暫時性缺血發作的預後─以醫院登錄為基礎的世代研究 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林慧娟 2004-9-17

  2. 暫時性缺血發作(TIA)的定義 • 因腦部血管的原因導致局部腦缺血而產生突發性的局部神經學症狀,其持續時間少於24小時者。 • 需排除其他非血管因素所造成,症狀與暫時性腦缺血發作類似的原因,如局部癲癇發作、複雜性偏頭痛、腫瘤、硬腦膜下腔出血、血糖過高或過低等。

  3. TIA 的症狀 • 突發性複視 • 突發性眩暈 • 突發性吞嚥困難 • 突發性小腦失衡 • 突發性跌倒 • 其它 • 突發性單肢或單側肢體無力 • 突發性單側肢體感覺異常 • 突發性說話困難 • 突發性視野缺損 • 突發性單眼失明

  4. TIA 發生的機轉 • 大動脈粥狀硬化 • 小動脈阻塞 • 心源性栓塞 • 其他原因

  5. 大動脈粥狀硬化血栓 動脈血管壁 粥狀硬化斑塊 血栓

  6. 栓塞 動脈血管壁 栓子

  7. 小動脈阻塞 穿透小動脈 中大腦動脈

  8. 其他原因 • 血管炎 • 外傷致血管傷害 • 血液凝固系統障礙 • 藥物

  9. TIA 有別於中風嗎? • 假設:TIA 缺血時間短暫,不會造成永久的腦細胞組織傷害 • 一般認為TIA 不會留下殘障,預後良好,是良性疾病 • TIA 與輕度中風在中風危險因子的分佈、發生原因、及預後等方面類似

  10. 研究目的 • 瞭解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之中風危險因子分佈和致病機轉 • 瞭解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再發血管疾病的危險幅度,及其決定的因素 • 比較TIA 與輕度中風臨床特性和預後,闡明區分此二者的臨床意義

  11. 研究方法 前瞻性世代研究

  12. 研究對象 • TIA病患 • 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 • 於奇美醫院門診或住院,經過神經內科醫師診斷為TIA • 過去未曾發生腦中風 • 輕度中風病患 • 2002年10月至2004年7月 • 首度缺血性中風 • 發生後7天內住院 • 出院時modified Rankin Scale 為0或1級

  13. 資料收集 • 人口學資料 • 與腦血管疾病相關的病史和生活習慣 • TIA的症狀、持續時間、發作時的活動 • 實驗室檢查:包含頭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及核磁共振血管攝影,中風危險因子檢驗(空腹血糖、血脂肪、心電圖、顱外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及其他相關的檢查 • 發生原因─根據TOAST criteria

  14. 追蹤 • 定期門診 • 電話訪談 • 家訪

  15. TIA/Stroke 作業流程 個案登錄 病史 神經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初步診斷 Review Panel 定期追蹤

  16. 預後 • 主要終結點 (primary end points) 腦中風 • 次要終結點 (secondary end points) 急性心肌梗塞 因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 所有原因的死亡

  17. 結果 • 第一部份:TIA的臨床特性、預後和其相關因子 • 第二部份:TIA世代與輕度中風世代的比較

  18. TIA 世代 • 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 • 總人數:131位 • 平均追蹤時間:244 ± 167 天 失去追蹤者0人

  19. 輕度中風世代 • 2002年10月至2004年7月 • 總人數:198 位 • 住院NIH中風量表分數:2.4 ± 2.4 (0-20) 出院NIH中風量表分數:0.9 ± 1.0 (0-6) 平均住院日:3.8 ± 1.7 天 • 追蹤時間:310 ± 201 天 失去追蹤者4人

  20. 一、TIA 的臨床特徵

  21. 性別分佈

  22. 就醫場所

  23. 症狀發生至就醫時間

  24. 發作時的活動

  25. 症狀

  26. 症狀持續時間

  27. 腦中風危險因子分佈

  28. 影像學檢查顯示腦梗塞比例

  29. 91位兼有CT和MRI檢查

  30. 發生機轉

  31. 結果事件 (人數)

  32. 預測因素-多變數分析

  33. 二、TIA 與輕度中風

  34. 基本臨床特徵(1)

  35. 基本臨床特徵(2)

  36. 結果事件 (人數)

  37. Kaplan-Meier Curves of Stroke-free in 131 TIA and 198 minor strokes Logrank P=0.009

  38. 腦中風的累積發生率

  39. 腦中風預測因素-多變數分析

  40. 結論(1) • TIA病人在發作後7天內有顯著的中風危險性,2天內為5.3%,7天內為9.2%。 • 男性及發生機轉為大動脈粥狀硬化是有意義預測發生中風的因子,分別有約5倍的危險;高血壓病史、發作症狀持續時間大於30分鐘則各有約2.5倍的危險度,趨近統計意義。

  41. 結論(2) • 腦中風危險因子的分佈,TIA的病人比輕度中風的病人有較高的比例患有心臟疾病、高血膽固醇症(總量及LDL膽固醇),以及有反覆的TIA。其他大部分的危險因子分佈則類似。 • 影像檢查顯示急性梗塞,中風組比TIA組容易出現。TIA病人在MR─DWI檢查也有高達36%顯示急性腦梗塞。

  42. 結論(3) • TIA的病人比輕度腦中風的病人有較高發生中風的危險,此差別主要是由於TIA病人在7天內發生中風的高危險所致。 • TIA是獨立的預測中風因子,相對於輕度中風有大約2倍的危險。 • 發生原因為大動脈粥狀硬化者比其他原因有3.4倍的危險會復發中風。

  43. 建議 (1) • 中風危險因素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病人相當普遍,以高血壓、糖尿病、抽煙、心臟疾病、高血膽固醇最常見,這些因素都是可以被改善的,腦中風防治計畫應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一併列入防治重點。 • 在一般民眾宣導教育上,應強調提高警覺,第一次發作即立刻就醫,並宣導第一線診療醫師辨認高危險群,所有病人應即時轉診給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處置。

  44. 建議(2) • 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安排的專科檢查應能夠迅速確立發作的原因,以擬定特定性的治療策略。緊急MR DWI掃瞄和MRA是最理想的影像檢查。如果沒有核磁共振掃瞄設備,除了緊急電腦斷層掃瞄外,應安排非侵襲性檢查如穿顱超音波檢查以探查顱內血管病變。這些醫療處置,若無法於短時間在門診完成,應安排住院,尤其是在發作後的一星期內以及高危險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