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95 Views
第九章 真理和价值. 第九章 真理和价值.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真理价值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实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节 真理. 一、真理及其特性 1、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没有阶级性 与真理相对立的谬误. 1、什么是真理?.
E N D
第九章 真理和价值 认识的辩证过程,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真理价值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实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一节 真理 一、真理及其特性 1、什么是真理? 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 真理具有客观性 • 真理没有阶级性 • 与真理相对立的谬误
1、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日心说 地心说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B c a b A C A.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a2+b2=c2 毕达哥拉斯
B.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B.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B B c a c a b b A A C C A.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a2+b2=c2 a2+b2≠c2
B.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B.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只是一定程度和层次的认识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由真理的特性和实践的特性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特性分析 其次,从实践特征分析 列宁: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且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或确定性,同时还具有相对性或不确定性。
相符 不符 谬误 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 客观效果 实践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茫茫宇宙 UFO
2、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第二节 价值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什么是价值?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
2、价值的构成 (1)价值主体 需要、需求是价值主体的本质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关于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 自我 实现需求 发挥潜能,获得成就感 尊重的需求 自尊、获得他人尊重 爱与归属的需求 获得归属感 安全需求 获得安全感,秩序 生理需求 个体满足吃、喝、困 和性的基本生理需求
(2)价值客体 • 是与满足主体的需要相关联、相对应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功能,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以及相对主体而言的他人和人的行为等。 (3)价值中介,即人类实践。
3、价值的类型 物质价值 精神价值 人的价值(两重性)
4、价值的特征 (1)客观性,即构成价值的两极都是客观的。 客体所具有的属性和功能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如果去掉使葡萄成为葡萄的那些属性,那么它作为葡萄对人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
(2)主体性 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马克思
主体现实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 人们“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 --马克思
二、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就是价值主体对于一定的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和科学认识(事实性认识)的区别: 第一、科学认识回答客体“是什么”或“什么样” ,价值评价回答客体“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 ; 第二、科学认识应避免掺入主体的好恶;价值评价则以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作为标准。 为使价值评价科学、合理,必须要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三、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第一,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价值追求活动,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 第二、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方向; • 第三、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活动的行为规范; • 第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2、两个原则是有区别的
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二者相互贯通 2、二者相互引导 3、二者检验标准一体化
三、真、善、美及其统一 1、真 属于哲学范畴 2、善 属于伦理学范畴 3、美 属于美学范畴
本章主要概念和思考题: • 概念 : 真理 价值 真 善 美 •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真理的本性在于其内容的客观性? 2、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及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