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703 Views
第十六章 液相色谱法. 一.教学内容 1. 色谱法的历史及分类 2.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3. 薄层色谱法 4. 纸色谱法. 二.重点与难点 1.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2.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定性、定量分析.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色谱分析法的分离原理 2. 掌握薄层色谱法比移值的计算 3. 了解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四 . 学时安排 5 学时. 第十六章 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色谱法的历史. 俄国植物学家 Tswett 于 1901 年 发现:利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 流动相:石油醚 固定相:碳酸钙
E N D
第十六章 液相色谱法 一.教学内容 1.色谱法的历史及分类 2.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3.薄层色谱法 4.纸色谱法 二.重点与难点 1.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2.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定性、定量分析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色谱分析法的分离原理 2.掌握薄层色谱法比移值的计算 3.了解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四.学时安排5学时
第十六章 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色谱法的历史 俄国植物学家Tswett于1901年发现:利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 流动相:石油醚 固定相:碳酸钙 实质:使各组分得以分离。根据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吸附差异,使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获得分离。
1938年Izmailov 发明薄层色谱 1944年Consden,Gordon & Martin 发明纸色谱 1952年Martin & Synge 发明气-液色谱 1953年Janak发明气-固色谱 1957年Martin & Golay 发明毛细管色谱 1960年液相色谱技术完善 1954年我国研究成功第一台色谱仪
流动相:固体、液体 固定相:气体、液体 色谱柱:起分离作用 色谱法的实质:根据混合物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 吸附、脱附、溶解、析出或其它亲和力和渗透性的差异,使 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同而获得分离。
二、色谱法的分类 1.按物理状态分类 根据流动相的物态: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根据固定相的物态: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 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 2.按操作形式分类 (1)柱色谱法 (2)平面色谱法 (3)毛细管电泳法 3.按分离机理分类 (1)吸附色谱 (2)分配色谱 (3)离子交换色谱 (4)空间排阻色谱
三、色谱法分离原理 1.分离原理 吸附-解吸- 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 吸附能力弱的的组分在柱中迁移速度快,先流出色谱柱 吸附能力强的的组分在柱中迁移速度慢,后流出色谱柱
2.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K值与组分的性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K值小,tR小,在固定相上保留时作用弱,迁移速度快, 先流出色谱柱K值大,tR大,在固定相上保留时作用强,迁移速度慢, 后流出色谱柱 分配系数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3.K值在四种类型色谱法中的含义 分配色谱法:K表示分配系数 吸附色谱法:K表示吸附平衡常数 离子交换色谱法:K表示交换系数 空间排阻色谱法:K表示渗透系数
四、色谱法的特点 (1)高选择性 (2)高效能 (3)高灵敏度 五、色谱法的应用 (1)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极为复杂的混合物成分分析; (2)色谱分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纯物质的技术,常用于制备分离,得到高纯样品。 (3)色谱—质谱联用仪已成为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柱色谱法 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以使组分分离。 一、 液-固吸附柱色谱法 1.分离原理 吸附-解吸- 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 吸附能力弱的的组分在柱中迁移速度快,先流出色谱柱 吸附能力强的的组分在柱中迁移速度慢,后流出色谱柱
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K与组分性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温度有关。 一定条件下,K在低温下为常数, K值小,Cs小,在固定相上保留时作用弱,迁移速度快,先流出色谱柱K值大,Cs大,在固定相上保留时作用强,迁移速度慢,后流出色谱柱
结构:内部——硅氧交联结构→多孔结构 表面——有硅醇基→氢键作用→吸附活性中心 要求:具有较大的吸附表面和一定的吸附能力,颗粒应有一定的细度且粒度要均匀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活性炭 2.吸附剂的选择 (1) 硅胶(SiO2·XH2O)
特性: 1)与极性物质或不饱和化合物形成氢键 物质极性↑,吸附能力↑→强极性吸附中心,不易洗脱 吸附活性次序:活泼型>束缚型>游离型 2)吸水→失活 →105~110OC烘干30分钟(可逆失水)→吸附力最大 →500OC烘干(不可逆失水)→活性丧失,无吸附力 适用:分析酸性或中性物质
(2) 氧化铝 碱性氧化铝 pH 9~10 适于分析碱性、中性物质 中性氧化铝 pH>7.5 适于分析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 酸性氧化铝 pH 4~5 适于分析酸性、中性物质 硅胶与氧化铝的活性分为五级。含水量越少, 活度越大,吸附能力越强。 常用Ⅱ、Ⅲ 分离极性小的物质,选用活度大的吸附剂,吸附能 力强,以免保留程度太小,难以分离。
3.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1) 被测组分性质(极性大小): 烷烃<烯烃 <卤代烃<醚<硝基化合物<叔胺<酯<酮<醛<酰胺 <羧酸,醇 (2) 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大,对被测组分的吸附能力↑强 强极性物质——选择弱吸附剂 弱极性物质——选择强吸附剂 (3) 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极性↑大,对被测组分的洗脱能力↑大 “相似相溶”原则 :根据组分性质、吸附剂的活性, 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4) 三者关系: 组分 吸附剂 流动相 极性 活性小 极性 非(弱)极性 活性大 非极性或弱极性 流动相极性递增的次序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仿<醋酸 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二、 液-液分配柱色谱法 1.原理 以液体作为固定相和流动相,利用被分离物质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造成分配系数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色谱方法。 K为分配系数 K越大,保留时间越长,后流出 K越小,保留时间越短,先流出 2.载体(支持剂):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等 固体相:水、稀硫酸、甲醇、甲酰胺等极性溶剂
3.分类:正相分配色谱法和反相分配色谱法 正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反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4.按洗脱顺序: 正相分配色谱法: 极性弱的组分先被洗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反相分配色谱法: 极性强的组分先被洗脱,极性弱的组分后被洗脱
反相色谱: 固定相:石蜡油,化学键合相(如十八烷基硅胶键合相) 流动相:水、甲醇、乙腈等强极性有机溶剂 洗脱顺序:极性大,先出柱;极性小,后出柱。 应用:适合于脂溶性成分,如高级脂肪酸、油脂 正相色谱: 固定相:水、缓冲溶液 流动相: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 洗脱顺序: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性大的后出柱 应用:适用于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化合 物,如生物碱、 苷、糖类、有机酸等。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1.原理:可交换离子与树脂上的交换基团进行离子交换,并被吸附,用适当的溶剂从柱上洗脱下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2.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1).分类: a.阳离子交换树脂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R—SO3H)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R—OH) 酚羟基在pH>9.5 羟基pH>4 树脂可以再生
b.阴离子交换树脂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R-N(CH3)+3OH-]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2)吸附规律 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碱性成分 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酸性成分 (3)洗脱液:稀酸或稀碱溶液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1.交联度:树脂中交联剂的含量。以重量百分数表示。 交联度高,孔隙小,,交换速度慢。 一般选择交联度较高的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常用8%交联度,阴离子交换树脂常用4%交联度。 2.交换容量:每克干树脂所含酸性或碱性基团的数目。 单位:mmol/g或mmol/ml 一般为1~10 mmol/g
(三)离子交换平衡 KA/B>1时,说明树脂对A比对B有更大的亲和力。
树脂对离子的选择性大小: 1.离子浓度相同时,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电荷的离子 2.对同价离子的亲和力,随着原子量增大而增大
四、间排阻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也称凝胶色谱法,是一种根据试样分子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离的色谱技术。 1.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的色谱柱的填料是凝胶,它是一种表面惰性,含有许多不同尺寸的孔穴或立体网状物质。 对不同大小的组分分子,可分别渗入到凝胶孔内的不同深度,大个的组分分子可以渗入到凝胶的大孔内,但进不了小孔甚至于完全被排斥。小个的组分分子,大孔小孔都可以渗入,甚至进入很深,一时不易洗脱出来。因此,大的组分分子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较短,很快被洗脱出来,它的洗脱体积很小,小的组分分子在色谱柱中停留时间较长,洗脱体积较大,直到所有孔内的最小分子到达柱出口,完成按分子大小而分离的洗脱过程。
2.凝胶的结构与选择 葡聚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 交联度大,孔隙小,吸水小,膨胀少,适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 交联度小,孔隙大,吸水多,膨胀大,适于大分子物质的分离 凝胶在使用前,应在流动相溶剂中浸泡,使其充分溶 胀,然后充分装入色谱柱中。
第三节 薄层色谱法 特点:分离效能高,斑点集中 灵敏度高 展开快 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将固定相均匀涂布在表面光滑的平板上,形成薄层而 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分类: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排阻薄层色谱法 固定相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固定相为液体,吸留在载体上的薄层色谱。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分 配系数不同而被分离。
一、分离原理 当流动相不断地流过吸附剂时, 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 的吸附力,组分在运行中会被 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 吸,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各 组分在板上的运行速度不同而 分离。
比移值与相对比移值 1. 比移值Rf(retardation factor;Rf) Rf范围: 0< Rf <1 Rf = 0.2~0.8(常用) Rf = 0.3~0.5(最佳) 2. 相对比移值Rr
L0 比移值 L2 L1
例1: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距原点16.2cm,(1)计算化合物A的Rf。(2)在相同的薄层色谱展开系统中,溶剂前沿距原点14.3cm,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板何处?例1:化合物A在薄层板上从原点迁移7.6cm,溶剂前沿距原点16.2cm,(1)计算化合物A的Rf。(2)在相同的薄层色谱展开系统中,溶剂前沿距原点14.3cm,化合物A的斑点应在此薄板何处? 解:
例2:样品和标准品经过薄层分离后,样品斑点中心距原点9.0cm,标准品斑点中心距离原点7.5cm,展开剂前沿距原点15cm,试求样品及标准品的Rf值和Rr值?例2:样品和标准品经过薄层分离后,样品斑点中心距原点9.0cm,标准品斑点中心距离原点7.5cm,展开剂前沿距原点15cm,试求样品及标准品的Rf值和Rr值? 解:
(一)吸附剂 硅胶:硅胶H、硅胶G、硅胶HF254 氧化铝:可分为中性(pH7.5)、碱性(pH9.0)和酸(pH4.0) (二)展开剂 按极性由弱到强: 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烷<苯<甲苯<二氯甲烷<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吡啶<酸<水 二、吸附剂与展开剂 Rf值在0.2-0.8 Rf值都较小,靠近原点,可增大展开剂的极性 Rf值都较大,靠近溶剂前沿,可减小展开剂的极性
展开剂的选择: 根据被测组分、吸附剂和展开剂本身的极性 (三)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 吸附剂的选择: 根据被测物极性和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被测物极性强——弱极性吸附剂 被测物极性弱——强极性吸附剂 酸性物质:甲酸、醋酸、磷酸和草酸 碱性物质:二乙胺、氨水和吡啶
定性分析——18cm×6cm 制备纯品——20cm×20cm 硅胶G——自含粘合剂 硅胶H——不含粘合剂,铺板时另加入CMC-Na 硅胶GF254——含荧光剂,254nm紫外光照发绿光 硅胶FH365——含荧光剂,365nm紫外光照发光 四、操作方法 (一)薄层板的制备 硬板制备方法: 1.倾注法 2.括平法 3.涂铺器法
(二)活化 105℃活化1h,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三)点样:用毛细管或微量注射器,0.5-1mm 点样位置距薄层底边1.5-2cm处 (四)展开:在密闭的色谱缸中进行 展开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1.色谱缸密闭性能好。 2.注意防止边缘效应。 3.将薄板下端浸入展开剂中展开时,薄板上的点样点不 得浸入展开剂中。 4.在展开过程中注意恒温恒湿。 边缘效应是指同一物质的斑点在同一薄板上出现的两边缘部分的Rf值大于中间部分的Rf值的现象。 展开之前,先将展开剂预饱和15min或在展开装置的内壁贴上浸湿了展开剂的滤纸。
前沿 1 2 3 原点 • • • 2.0cm 1.5-2.0cm 展开:层析缸,预饱和,防止边缘效应,浸入展开剂深度0.51.0cm,展开至整板3/4距离,标记。 1 , 2样品 3 标准品
(五)显色方法: 1.具有荧光的物质及少数紫外吸收的物质在紫外灯(254、365nm)检测 2.具有紫外吸收的物质采用荧光薄层板检测 3.显色剂显色 通用型显色剂:硫酸、碘 专用型显色剂:茚三酮用于氨基酸的显色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用于含酚羟基化合物的显色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利用Rf值,与对照品的Rf值比较,同时在 一块薄层板上进行。也可采用相对比移值定性。 定量分析——斑点洗脱测量法,目视比较法,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是用一定强度光束照射薄层上的斑点,用仪器测量照射前后光束强度的变化,从而求得物质含量的方法。 检测方法 吸收测定法和荧光测定法 测量方法 投射法和反射法 扫描方式 单波长和双波长 定量方法 外标两点法定量
一、基本原理 以纸做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纸纤维吸附的水 流动相: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饱和正丁醇) 分离机制:同液-液分配色谱 定性参数: 第四节 纸色谱法 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时,由于各 组分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各组分的迁移速率不同,使之 分离。
例3:用纸色谱分离由A、B两组分组成的混合溶液,已知它们的Rf值分别为0.45、0.63,欲使分离后两斑点中心距离不小于2cm,问滤纸最少要多长?例3:用纸色谱分离由A、B两组分组成的混合溶液,已知它们的Rf值分别为0.45、0.63,欲使分离后两斑点中心距离不小于2cm,问滤纸最少要多长? 解:设A组分斑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cm 滤纸最少要13cm
二、影响比移值的主要因素 1.组分性质 化合物极性大或亲水性强,组分K值大,Rf小 化合物极性小或亲脂性强,组分K值小,Rf大 2.pH 离解度越大,极性越强,引起组分K的变化 3.温度 4.纸的性质 5.展开的距离 展开距离↑, Rf ↑) 展开距离↓ ,Rf ↓)
三、实验条件的选择 1.色谱滤纸的选择 具备条件:表面洁白无污点,杂质少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纸质均匀,边缘整齐 纸纤维松紧适宜 2.固定相的选择 极性小的物质:甲酰胺或二甲基甲酰胺、丙二醇作固定相 极性大的物质:吸附纤维上的水作固定相 纸纤维起到一个惰性载体的作用
3.展开剂的选择 含水的有机溶剂 常用的展开剂:水饱和过的正丁醇、正戊醇、酚 四、操作步骤 选纸 →点样 → 展开 →显色(定性)/洗脱(定量) 五、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