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19 Views
目标导向的高效能教学设计. 《 学生双语报 》 刘鹰. 测试、教学与课改 ---- 一个伪问题的解析. 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或指挥作用是一个客观事实,无须回避 课改的瓶颈真是的测试吗?是,也不是 YES 考试,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中考试题的类型与出题思路的传统取向会导向作用有问题,教师不能在教学中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NO 高考与相当多地区的中考是以考察语言技能为中心的 核心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调整中的非理性因素 教师们其实并不了解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目标导向与解决方案. 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首先要澄清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E N D
目标导向的高效能教学设计 《学生双语报》 刘鹰
测试、教学与课改----一个伪问题的解析 • 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或指挥作用是一个客观事实,无须回避 • 课改的瓶颈真是的测试吗?是,也不是 • YES • 考试,特别是部分地区的中考试题的类型与出题思路的传统取向会导向作用有问题,教师不能在教学中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 NO • 高考与相当多地区的中考是以考察语言技能为中心的 • 核心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调整中的非理性因素 • 教师们其实并不了解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目标导向与解决方案 • 要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首先要澄清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 • 澄清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才能分析妨碍目标实现的真实原因 • 如果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共识,无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也不可能找到真实的解决方案
考试、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效能 • 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认同考试分数这个目标,这是现实,也没有必要改变 • 培养语用能力 • 语用能力是课标的目标,也是专家与课改推动者的目标。学生与家长也开始认同这个目标。 • 教学效能目标 • 提高教学效能,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好效果。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目标。
为什么将效能列为教学目标? • 中国学生,特别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效能低下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 学习效能的低下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效能的低下 •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很少考虑效能评价。 • 为了结果,不计成本与代价:学生、教师、学校 • 将大量资源化在少量学生身上以取得好的结果
考试、语用、效能目标的关系 • 将考试视为唯一目标,肯定是错误的,但考试的确是三个目标的核心 • 没有考试这个目标,语用与效能目标无从建立 • 从测试与结果目标来分析,三个目标的顺序应当是:考试、语用与效能 • 从教与学的目标来分析,三个目标的顺序应当是:效能、语用与考试
考试中心的语用与效能的目标分析 • 以考试为中心目标的两个相关问题 • 语用能力的提高,是否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 效能目标与考试目标相关吗? • 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就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 在教学与备考中,如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达成考试目标的二种方式 • 方式一:应试训练中心 •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说效能低下,且不能大面积提高成绩,但起码可以小众突破。可以达成相当不错的中考目标 • 方式二:语言运用中心 • 通过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来实现考试成绩的大面积突破 •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考试目标是否矛盾?
两种方式的比较 • 考试中心与应用中心的比较缺乏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 我的结论是一个基于经验与非科学抽样的初步判断 • 应试中心方式 • 成绩不会差,但不是最好,高分学生比例不高 • 二极分化严重,总体成绩不能大面积提高 • 教师与学生的负担都很重 • 语用中心方式 • 成绩普遍比较好,高分生比例比较高 • 两极分化不严重。 • 教师与学生负担明显减轻
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心的成功案例 • 山东临邑四中的顾问式实验 • 人教社老教材+联想英语 • 山东泰安外国语学校的提速实验 • 新目标+其它资源 • 两年完成四年课程 •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 • 外版教材 • 读报课 • 最后一个月过一下考点 • 青岛二中、东北师大附中、西安交大附中
关于考试与语用能力的初步结论 • 语用能力中心的英语教学可以实现考试成绩的目标 • 学生来源与教师的水平并不是真正的原因 • 考试的出题方式与题型也许并不是一个关键因素
效能与考试的关系 • 提高效能,可以节省应试的资源使用 • 人力资源 • 教师 • 学生 • 学校管理人员 • 时间资源 • 更少的课时 • 更少的学习时间 • 更少的管理时间 • 无形资源 • 心理消耗
高效能应试的可能性分析 • 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 技能中心还是话题中心? • 考纲中心还是教材中心? • 备考方式与考试的关系 • 备考的有效性研究 • 备考模式的研究
高效能应试的案例 • 北大附中 • 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 • 西安交大附中与西北工大附中 • 东北师大附中 • 青岛二中
关于考试与效能的初步结论 • 考试不一定只有“集中营”方式才能考好 • 大量的练习与题海未必是考好的唯一方式 • 目标分析、教学设计与备考策略设计是高效能考试的三大核心技术 • 懒老师与勤学生是高效能考试的两大支柱
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般的目标通常的确定过于笼统、看上去很好看,但没有实施的可能,也不可能成为计划设计的基础。讲目标也讲大道理
目标确定的Smart原则 • S specific 要具体:不要抽象 • M measurable 要可测量:可以衡量是否完成,完成的程度如何 • A attainable 要可实现:要个性化,符合实际的水平与条件 • R relevant 要有关联度:有意义,合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 T traceable 要能追溯:要能了解目标实现的阶段与过程
目标要具体 • 教学目标表面上好象很具体,就是成绩。但是成绩很抽象,分数才是具体的。 • 分数的绝对值还是分数的提高幅度?提高幅度更有意义 • 绝对值对别人有意义,幅度对自己有意义 • 绝对值不能反映进步程度与效能,幅度可以 • 确定一个幅度,就确定了一个具体的目标
目标要具体 • 只确定提高确定幅度,没有意义。因为一年内提高10分和三年内提高10分是不同的 • 实际意义不同。在重要考试前的提高,比如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决定性的。 • 学习的效能不同 • 主目标的确定 • 在一定时间内(一学期),达到一个确定的成绩提高幅度(XY分)
目标要具体 • 用什么成绩做标准? • 学校的考试是一种可能 • 标准的稳定的级别考试,如习思,是另一种可能 • 确定的目标 • 提高的幅度 • 提高的时间 • 检验成绩的标准 • 这个目标够具体了吗? • 没有,因为这个目标不可操作 • 没有解决目标的实现步骤问题
目标要具体 • 如何才能提高分数的幅度? • 可以从考纲与卷面的题型两方面来分析: • 卷面的分析:直接测试与间接测试技能 • 考纲的分析:技能 • 卷面成绩分布与得分目标 • 听、读、写、语法、完形填空、改错、其它? • 听、读、写、语法、词汇与分数的对应 • 听?分、读?分、写?分、语法?分、词汇?口语? • 分数相加的总和=目标分数
目标要具体 • 分析题型: • 直接的测试题型:听、读、写 • 间接的测试题型:语法与词汇 • 题型背后是技能 • 考试会考些什么样的技能呢? • 听、读、写、语法、词汇
目标要具体 • 以听为例,听力技能的目标分解,根据考纲 • 听懂主旨大意 • 技能目标 • 在X星期内掌握听懂主旨大意的听力技能 • 在Y星期内用M个题型、M道题测试并通过此技能 • 这个目标才足够具体,也具有可操作性 • 因为可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此技能并答对题目
目标要可衡量 • 可测量并能确认完成与否,程度如何? • 主目标:一学年内,提高30分英语成成绩 • 次级目标一:題型与分值 • 50分出自:听5分、读 10分、写5分、完形5分、改错5分 • 次级目标二:技能分类的分数:听、读、写、语法、词汇、口语的掌握程度 • 听、读、写、语法、词汇、口语的测试
目标要可衡量 • 测量的周期 • 每周、每月、每三月、每学期、每学年
目标要现实,可行 •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目标 • 过高,实现不了,有挫败感、过低,没有成就感,也没有意义 • 如何确定是否现实? • 开始时,容易订的过高,一口气要如何如何,结果,往往是冲的过猛,反而没有办法坚持
目标要相关,要有高度的相关性 • 目标一定要与最终目的相关 • 目标应当与目的相关。如果目的是提高成绩,就不要制定与此无关的目标 • 比如,口语对很多地方的初中生没有意义因为中考不考口语。对高中生来说,口语基本上可以忽视,因为高考并不考口语。 •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花很多时间练习口语,一来很难提高,二来没有实际意义
目标要相关,要有高度的相关性 • 很多课本的单词超出了考试(中考或高考的要求),只是因为课本中出现,就要花时间去记忆这些对提高成绩没有什么实际帮助的单词,就是一种浪费。 •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明确地剔除与考试无关的单词 • 语法规则的学习要与考点相关,而不是以教材为主。 • 明确与考试相关的语法与非考试的语法的关经
目标要相关,要有高度的相关性 • 听、读、写是考试中的重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是将听、读、写做为重要目标明确下来。 • 要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花在真正重要的目标上,而不要花时间在无关紧要的目标上 • 大量的模拟式练习是不是与考试目标相关?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目标要可以追溯 • 目标要能分解为几个阶段或过程 • 在总结时,要能回顾各个子目标的步骤 •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就要考虑这个因素,将教学的目标设计确定的比较清楚明了,有明确的阶段与过程
教学计划与安排 • 两个核心问题 • 考试还是教材?考试 • 技能还是主题?双线 • 技能的教学设计与顺序 • 听、说、读、写是错误的顺序 • 显性技能:听、读、写+说 • 隐性技能:语法+词汇
全程化整体设计 • 三年一贯制的技能训练设计 • 第一学期:基本训练 • 第二、三、四学期:技能训练 • 第五学期:复习与题型+技能对应 • 第六学期:模拟与备考 • 教材教学的设计 • 话题的分析与设计 • 语言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 词汇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的设计 • 单元的设计 • 单元整体设计 • 目标确定 • 实现方式 • 单元间的关联 • 单课的设计 • 单课的目标 • 与单元的关联 • 实现的方式
联络方式 刘鹰 《学生双语报》 电子邮址: derek@dyl.name 个人网站:www.dyl.name报社网站:www.enher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