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 likes | 942 Views
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精神障碍. 课时安排: 2 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滥用、耐受性、戒断状态的概念。 。 熟悉 : 海洛因依赖、酒依赖的病因。 了解 : 中枢兴奋剂滥用的临床表现与后果。.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 : 精神活性物质的有关概念 难点 : 阿片类、酒精、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滥用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我国药物滥用的形势. 吸烟 饮酒 毒品. 吸 烟.
E N D
课时安排:2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滥用、耐受性、戒断状态的概念。。 熟悉: 海洛因依赖、酒依赖的病因。 了解: 中枢兴奋剂滥用的临床表现与后果。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精神活性物质的有关概念 难点:阿片类、酒精、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滥用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我国药物滥用的形势 • 吸烟 • 饮酒 • 毒品
吸 烟 •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烟国, 产量占世界上的1/3, 是第二大产烟国美国的3倍; • 我国总税收的9.1%来自于烟草工业; • 我国成人男性吸烟率60-70%, 女性为7-15%世界上有11亿吸烟者, 其中3200百万在中国; • 我国香烟的尼古丁及焦油的含量比国外高; • 每年中国有2百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饮酒 • 我国酒生产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平均每年递增10%左右; 我国人均饮酒两逐年上升, 目前15岁以上人群饮酒量约3升 • 与饮酒有关的疾病逐年增加
酒类消费 • 年均纯酒精消费量在所有受访者是4.47升(标准差=10.93);男性喝酒是女性的13.4倍 • 年均纯酒精消费量分别为男性,女性和总一年饮酒是7.6 升,1.5升和11.1升.
基本概念 • 药物 (drug) • 成瘾 (addiction) • 依赖(dependence) • 滥用(abuse) • 耐受性(tolerance) • 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一)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 • 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药 物 • 药物(drug)在此又称“物质(substances)”、“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致依赖药物、成瘾物质等等。 • 毒品是指具有很强成瘾性的精神活性物质, 并被社会禁止使用, 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等药物。
(二)依赖(dependence) • 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 • 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 • 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的 • 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 • 制性觅药行为。
(三)滥用(abuse) • 滥用在ICD-10分类系统中成为有害使用, • 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 • 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成 瘾 • 成瘾具有以下特征: • 1.成瘾者有做某种行为的强烈欲望, 但其结果有害; • 2.如果控制不做, 则紧张、焦虑逐渐增加; • 3.一旦完成此行为, 则紧张、焦虑迅速、暂时得以解脱; • 4.过一段时间后, 如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又重新出现实施此行为的欲望; • 5.外部、内部环境刺激可条件反射性引起此欲望; • 6.成瘾者希望能控制此行为, 但屡屡失败。
(四)耐受性(tolerance) • 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五)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 剂量或使用桔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 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 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适应 性的反跳。
成瘾药物的分类 • 药理特征 • 使用环境 • 国际公约
二、神经活性物质的分类 • 1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酒精、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 •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 • 3、大麻 • 4、致幻剂 麦角酸二乙酰胺 • 5、阿片类 海洛因、吗啡、阿片、美沙酮 • 6、挥发性溶剂 丙酮 • 7、烟草
三、原因 • (一)社会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三)生物学因素 • 1 脑内的“犒赏系统”与药物依赖 • 2代谢速度 • 3遗传学因素
社会因素 • 可获得性 • 家庭因素 • 同伴影响、社会压力 • 文化背景、社会环境
心理因素 • 个性研究 • 药物的心理强化作用 • 从行为理论解释强化作用。 • 正强化: • 负强化:
精神病理因素 • 精神病理是成瘾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 精神病理改变了成瘾性疾病的病程、治疗反应、临床表现及预后 • 精神病理与成瘾性疾病共存 • 精神病理表现是成瘾性疾病的结果
开始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心理原因 • 好奇心理 • 侥幸心理 • 享乐、解脱心理 • 逆反心理 • 追求刺激心理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 1、症状标准(1)有精神活性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2)出现躯体或心理症状,如中毒、依赖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及情感障碍、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等。 • 2、严重程度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 3、病程标准。除残留性和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精神活性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二)非成瘾药物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 1、症状标准 有非成瘾物质进入体内的证据,并有理由推断精神障碍系该物质所致,有此引发心理或躯体症状。如中毒、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情感症状、神经症样症状或人格改变等。 • 2、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 3、病程标准。除残留性和迟发性精神障碍之外,精神障碍发生在非成瘾物质直接效应所能达到的合理期限之内。 • 4、排除标准。
(三)鉴别诊断 • 主要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相鉴别,根据病史及体征、化验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的基础 • 社会司法模式 • 生物、心理模式 • 亚文化模式
社会、司法模式 • 瘾君子是意志薄弱者、反社会者、道德败坏者, 他们对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危害, 他们应该受到惩罚。如果不将他们投进了监狱, 就不能阻止毒品的蔓延。医疗处理并不重要。
生物、心理模式 • 成瘾行为是一渐进、慢性、复发性的脑部疾病 • 自我失去控制、冲动性、持续性使用毒品, • 成瘾者体内出现病理生理的改变, 如耐受和戒断症状。 • 所以, 成瘾行为与其它躯体、精神疾病一样, 是一种病态, 故应予以积极的治疗。
亚文化模式 • 吸毒是一种亚文化现象, 由于这种亚文化现象与社会主流格格不入, 吸毒就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他们认为吸毒者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吸毒行为被社会认定为违法所造成的, 用吸毒者的话说就是“吸自己的钱, 违国家的法。”这种模式未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治疗目标 • 1.戒断或减少使用药物 • 2.减少复发的频度及严重性 • 3.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
成瘾行为的治疗 • 一般处理 • 过量中毒处理 • 急性戒断症状处理 • 预防复发 • 群体治疗 • 家庭治疗 • 美沙酮维持治疗 • 其他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一、概 述 • 阿片类物质 阿片药物是指任何天然的或合成的、对机体产生类似吗啡效应的一类药物。包括阿片、海洛因以及具有吗啡样作用的化合物,如度冷丁、美沙酮等。 吗啡片剂 精制海洛因 粗制阿片
解放前我国吸食阿片、海洛因约2000万人 鸦片战争、东亚病夫 •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金三角” 过境贩毒 2004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114万 • “金三角” 和“金新月”地区是世界非法种植罂粟和非法生产阿片的两个主要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