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305 Views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的特点及教学感想. 心平气和读历史. 桐乡一中 沈玉林. 特点一:政治色彩浓郁. 所涉及内容与各国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紧密相联; 对许多相关事物的观点、评判有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 ; “ 容易说教、贴标签 ” 容易或确实受某些政治的特定需要所影响和左右 ; “ 巴黎和会 # 五四运动 ”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获得切身的感受或体会较难;. 它们客观吗?. P27 页:列宁称 《 凡尔赛和约 》 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郐子手和屠夫的和约。 “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
E N D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特点及教学感想 心平气和读历史 桐乡一中 沈玉林
特点一:政治色彩浓郁 • 所涉及内容与各国政治特别是国际政治紧密相联; • 对许多相关事物的观点、评判有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容易说教、贴标签” • 容易或确实受某些政治的特定需要所影响和左右;“巴黎和会 # 五四运动” •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获得切身的感受或体会较难;
它们客观吗? P27页: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郐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这个和约,正如其他和约一样,只不过是战争的延续而已。”——克里孟梭 “这不是和平,是20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熙
(指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不能持久: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指凡尔赛体系)矛盾重重,不能持久: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第1課 这样的讲课标题合适吗? 专题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巴黎和會 宰割·掠奪·分賘
特点二:事物本身复杂多变 国际问题、战争问题等是最为复杂、多元的。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历史必然性”等容易犯“简单化”的错误; 国际问题、战争问题等往往与其独特的时代、环境等紧密相联,而一个个不同特质的环境又往往是学生最难体会和感知的; 当事人的思维与今人的思维认识、当时效果与后续效果、主观意愿与实际影响、相同类事件的发生发展等都不可能是一致; 更具理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整体的把握能力
和平的构建和背离 ——巴黎和会之得与失
特点三:明确的现实和教育意义 《教学指导意见》: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 在讲述本章节时过多地渲染“五四运动”的场景是否适合必修3教材的的主题?
五四运动:“那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再见到过像民国八年五月四日这样令人激动和疯狂的日子。”五四运动:“那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再见到过像民国八年五月四日这样令人激动和疯狂的日子。”
比较 标题一: 巴黎和會 宰割·掠奪·分賘 标题二: 和平的构建和背离 —— 巴黎和会之得与失
教学之建议:心平气和地读历史 回到历史现场,抛开已有的定势和情绪的渲泻,客观真切地感受那一个时代人们的所想所作,用历史的而非政治的眼光去反思那一段段历程……
例1: 主题:和平的构建和背离 定位:得与失 • 殖民地问题之得:民族自决原则开始在欧洲得到运用; • 山东问题处理之得:公开外交的提出和运用 • 惩治德国之得:对德国战争罪行认定; • 惩治德国之失:对德惩罚过于苛刻,带有明显复仇色彩 • 巴黎和会之失:意在分赃、争夺 • ……
例2: 对中国山东问题的教学处理 • 略化五四运动 • 突出和会上代表团的意见和陈述 • 回归主题:会议之得“公开外交”
引入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观点陈述 顾维钧 :著名外交家,才气纵横,31岁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全权代表,并向和会提出取消二十一条,要求收回山东权益。 “即令日本有驱逐山东德国势力之功,中国亦断不能以天赋之权利为报酬,而播将来战争之种子。” “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5年的文件原本 观点陈述 日本代表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他认为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是“公平合理”的。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结果: 得出结论 • 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 •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 中国和会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之得:公开外交的提出和运用
教学建议: •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 材料呈现务求客观全面; • 历史评价以材料史实、世界视野、文明递进为依托; • 引入新观点,拓展历史视野; • 关心时政,了解时事动态和相关用语。 “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