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18k Views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005 年 12 月 12 日.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第一阶段: 40 年代后半期 —— 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 50 年代~ 70 年代下半期, 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 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 1973 年~今.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一)英国: 1 、 1941 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
E N D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电子教案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2005年12月12日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第一阶段:40年代后半期——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50年代~70年代下半期, 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 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1973年~今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一)英国: 1、1941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 后便开始修复与重建,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 2、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 阿基格拉姆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设想。 3、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
(二)法国 1、1947年佩雷开始勒.阿弗尔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 2、国家资助的卢兹·勒·米拉居住区内,人车道路网互不干扰,住房种类多样。从而宣布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受世界瞩目。 3、1961年,巴黎改造规划,限制市中心发展,兴建5个新城。 4、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提出居住单元)、朗香教堂开始了法国个性建筑的先河: 5、1958年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之最和薄壳之最,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创文化娱乐建筑新形式。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二、北欧 (一)瑞典 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规划先行―法令保证规划实施―政府资助 实例:魏林比新区——规划设计非常详细。 (二)丹麦与芬兰(恢复建设从容不迫) 阿尔托:芬兰城市规划工作 丹麦——乌特松、雅各布森——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三)荷兰 1、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坚持规划指导重建,如鹿特丹。 出色实例:林巴恩步行街 2、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不同类型住宅(高低大小不一),并有规模适当的公共设施相匹配。 3、建筑创作上:坚持创新 50年代——范艾克——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70年代——赫次伯格——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为办公楼创造了新形式。
三、美国 1、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结构、技 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 2、大型建筑企业和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结构-设备-电气-机械全包) 3、发展高层建筑,其规模和质量成为业主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1952—--22层—利华大厦----玻璃幕墙“板式”高层1956--1958----38层----西格拉姆大厦(密斯)----玻璃摩天楼 1973----100层----世贸中心----两座并立塔式
4、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4、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 5、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心区改建– 车行与人行分道,三向度组织,空间和发展综合设施的多种用途中 心,使行人不接触机动交通工具,便能享受现代设施。 6、建筑设计方面: 二战期间,美国已摆脱学院派束缚,走上了现代建筑的道路。并因为有赖特、格罗皮乌斯等欧洲现代派人物的支持,走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阶段。
四、日本 1、恢复期(1945--1950)和成长期(1950--1960) (1)简易住房建设, 1958年走建筑工业化道路,机械施工。 1958—前川国男—晴海公寓(10层),可住院170户,着眼于抗震结 构,造型稍感沉重。 1949—1950----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1947年,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并开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2、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1979----阳光大楼----60层总之,日本建筑发展很快,并受柯布西埃,赖特助手雷蒙德影响较多。
第二节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战后欧洲和日本面临的任务有两个: 一、恢复生产,解决战后房荒,进行若干重点的恢复和改建; 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建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建设新城,整治区 域与城市环境,以及对旧城市规划结构进行改造。 以下简要介绍英国、法国、前苏联与日本的战后重建情况。
1、 英国的战后重建 A、大伦敦规划 1937年,为解决伦敦人口过密问题,成立了“巴洛委员会”,于1940年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19世纪末霍华德和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格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具体规划方案 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的地区; 近郊圈:居住区,建设、绿化良好,弥补内圈绿化不足; 绿带圈:16km,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 止城市向外扩张的屏障; 外圈: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大伦敦规划的意义 大伦敦规划吸取了二十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规划思想的精髓,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四、五十年代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 60年代中期编制的大伦敦发展规划,试图改变1944年大伦敦规划中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
B、哈洛新城 概况:1947年开始规划,20世纪40年代伦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特点:规模小、密度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道路网为环状加放射状道路组成。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规划特点: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 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顷75人; 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公园隔开。 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6万人)﹑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乏城市气氛。
C、考文垂规划 概况:考文垂位于伦敦西北,二战时被毁,1947年开始规划。 特点:市中心约40公顷范围内规划为步行区,周围设停车场。 商业中心以狭长对称式矩形布局,贯穿于步行街的中轴线上; 通过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通过露天连廊分隔成几个院落。这种模式被称为“考文垂模式”。
D、斯蒂芬乃奇新城 概况:斯蒂芬乃奇新城位于伦敦以北,1946年开始规划。 特点:商业步行区比考文垂更完整,整个市中心全部采用步行区的城市,它首创了开辟完整步行街的先例而闻名于世。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勒.阿佛尔的重建 概况:勒.阿佛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主要港口城市,市中心战中全部被毁。战后,佩雷接受战后重建的任务。 特点:规划受加尼埃“工业城市”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采用当时在建筑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新成就,道路街坊房屋设计都纳入6.24m* 6.24m的模数,为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预制构件在战后第一次被大量应用,为战后迅速解决房荒作出了贡献。
3、 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 A、 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39) B、 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40) C、日本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40)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述: 50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 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这时许多国家在大城市地区和重要工矿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并有不少国家实现了有计划的国土整治。 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见教材P142)。2、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见教材P142)。 坎诺尔德: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为疏散格拉斯哥人口而建的。 在规划上不用邻里单位的布局形式﹐而是在道路系統中将干道引入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区﹐利用不同的标高实行人车分离﹔ 居住密度加大﹐全城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214人﹐中心地区为每公顷300人。住宅采用2层﹑4~5层乃至 8~12层等多种类型﹐以容纳较多的人口。
3、朝鲜平壤的重建(见教材P143~144) 。 4、新建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见教材P144~146)。
“碗口”向上的是众议院,“倒扣的碗”是参议院,“一对筷子”是议会大厦。“碗口”向上的是众议院,“倒扣的碗”是参议院,“一对筷子”是议会大厦。 从电视塔看旅馆区,只有公路,没有街道 巴西联邦政府办公区,一个部门占据一栋楼 中央车站是巴西利亚少有的人气旺盛的场所
5、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教材P146)。5、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教材P146)。 科学城位于新西伯利亚市东约30公里,俄罗斯第一大河鄂毕河从其南边流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城边通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现有30万人口,3.6万名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有60多个科研机构,是俄罗斯科学分院中最大、科研力最强的分院。 从工业到农业,从民用到军用,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到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大量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6、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护(见教材P146~147)。6、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护(见教材P146~147)。
7、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7、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芬兰塔皮奥拉城市中心、荷兰鹿特丹林巴恩步行街, (见教材P147)。 8、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室内商业街(见教材P148)。 9、日本地下商业街(见教材P149)。
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学科的交叉和横向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出现了一大批理论著作,标志着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对规划实行统一领导,宏观控制。把物质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发展规划互相结合,并采取综合评价。 为防止无计划的过度的城市化,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中仍受到重视。 在大城市的布局形态上,封闭式的单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渐为开敞式多中心所取代。
规划的范围从区域、国土、从大城市圈、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城乡融为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规划的范围从区域、国土、从大城市圈、城镇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布局,使城乡融为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和目标。 新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方法论,以及电子计算、模型化方法、数学方法、遥感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建设技术密集型的科学园区、科学城是各国为发展尖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一种重要建设任务。 城市群体布局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之一,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具体内容如下: 1、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法国国土整治、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计 划(见教材P151) ; 2、 大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与莫斯科 (见教材P151~153) ;
莫斯科总体规划: 市区从单一中心变成多中心,划分为8个规划片,各配高级服务设施和公共机构。为居民就地居住和工作创造条件。以此来保存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格局。 为保证居民就近休憩,接触自然,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各边缘片都安排了大块楔形绿地。 全市兴建一套井字形高速道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的道路系統。 新规划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还制订了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
3、 新城建设-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法国巴黎新城 米尔顿·凯恩斯是英国第三代新城,为了便于吸引外來企业和技术﹐城市人口规模较大﹐为25万人。 规划上采取分散布置工业和工作岗位的方法以求得便捷和经济的效果。将无害的小工厂安排在居住区內。为避免交通的集中﹐大专院校﹑医疗中心以及其他一些机构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为了分散市中心交通量﹐规划了8个次中心﹔在靠近市中心地区建造密度较高的居住区。这种布局形式可以分散交通集散点﹐減少长距离的交通流量﹐将交通负荷均匀地分散到各干道上去。 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为主。行人过街采取立体交叉方式。全市共有 164个活动中心﹐按各地段的社会需求布置各有特点的內容。城镇景观设计力求具有田园城市特色。
4、科学城与科学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美国硅谷。4、科学城与科学园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美国硅谷。 (见教材P155~157) 。 5、大城市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日本新宿副中心、巴黎德方斯、纽约 罗斯福岛、英国巴比坎中心等(见教材P157~162) 。 6、 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 (见教材P162~165) 。 7、 城市中心、广场、步行商业街区和地下街市。 (见教材P165~172) 。
日本筑波科学城 筑波,日本新兴的科学城,位于东京城外60千米处的关东名山——筑波山南麓。1963年开始建立,70年代初具规模。 全城占地27平方千米,由文教系统、建设系统、理工系统、生物系统和公共设施五个功能区域组成。以筑波大学为中心,集中了40多所国立研究机构,拥有日本第一流的科学家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日本乃至世界许多最新技术,如智能机器人、立体电子技术、光纤通讯信息系统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克里姆林宫 胜利广场凯旋门